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同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8(3):122-124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英语主、被动语态转换前后所涉及到的语义问题。指出主、被动语态转换的可行性及不可操作性。文章尤其对主、被动语态转换后所产生的语义差别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于桂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用来说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被动语态所涉及的面很广,它包括了语法中的时态,语态知识,非谓语动词的应用和语言文化知识。被动语态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语法现象。学生们在学习中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并且生搬硬套出现很多错误,有必要分析指正。 相似文献
3.
赵雪爱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4):36-38
英语中表示被动语义的典型结构为“BE+V-ED”,但作为一个分析性语言 ,不仅某些主动形式的动词句型能够表示被动语义 ,形容词、名词、副词以及不定式的主动形式也可表达被动语义。同时 ,主、被动态的转换也会受到结构、语义、语境及频度方面的限制。本文试图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 ,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对以上问题作一概要论述 ,这将对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姜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2)
名词按照意义的不同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者在语法功能上体现出较多的差异和不对称,如对量词选择的不对称、受副词修饰的不对称、自身配价的不对称和在"VP的N"结构中体现的同位和非同位的不对称等。这些不对称,究其根源,体现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在典型性上的不同,具体名词是名词家族的典型成员,抽象名词是非典型成员,其功能有向动词和形容词游移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汉语词序,并进行了适当的英汉对比。以凝固词和顺序象似性的探讨为重点,指出在词序这一语法层面上体现了人类认知直接地映照于语言形式和结构。同时,引入概念“对称”和“不对称”,从认知语言学诠释了词序象似性。 相似文献
6.
王淑花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58-160
从传统语法、教学语法、理论语法对被动语态的定义和分类入手,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观探讨和揭示英语被动语态中存在的定义模糊的现象,进而分析中动语态概念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语言交流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清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6):26-28,52
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交际中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首先界定了信息的社会学定义及信息、语言与思维三者的关系,然后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语言交际研究的必要性,最后,对语言交流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郝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590-592
语言学习者追求语言的对称,极易产生偏误,因而词汇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水平也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反义词"深"、"浅"为例,就其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词义的引申速度、构词能力、词语搭配方面存在不对称现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加深词义与构词、词义与词语组合关系的认识,深化对语言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张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79-182
[摘要]对立不对称现象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文章运用标记理论,描写分析了维吾尔语反义形容词在派生词和复合词的构成、形容词变度量名词、熟语中的对立不对称现象,并对造成这些不对称现象的深层认知动因做了解释,从跨语言角度揭示维吾尔语反义形容词不对称现象的类型学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税昌锡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3-87
在"不"字否定句中,说话人着意要强调的焦点成分就是"不"的语义所指成分。"不"的语义指向有一定的灵活性,它的确定往往需要语义联项的共同参与。即使是以语法形式或语境表明"不"的语义指向的句子,也可以从具体的语境中离析出语义联项来。因此,除非语境清楚,逻辑明晰,"不"就有可能因语义指向失控或不明确而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1.
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文安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93-96
学习外语会受到本族语言的干扰和影响 ,但是如果能以科学的方法对两种语言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其异同 ,说明其译法 ,就会将母语的干扰变成促进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能力。用对比语法学的研究方法 ,对英语和汉语的被动语态进行了概括地对比分析研究 ,使学生对英、汉语法的结构、用法及特征的异同有所了解 ,从而找到英语学习的有利途径 ,提高英语和汉语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12.
首先回顾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相关研究;然后从认知的角度基于原形范畴理论,借鉴语法符号隐喻,对被动语态的语言实例做具体分析,探求被动语态的原型及其语义特征。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原型式为其标记式"be+V-ed",其实质为施动性,原型语义为被动意义,且随着认知的发展,被动语义呈多样性和层次性:显性被动意义(真被动)、隐性被动意义(次被动)和隐性主动意义(假被动)。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一般用动词的被动态表示被动意义,但是二者并非绝对的对应关系。本文着重阐述英语中某些不及物动词、连系动词和及物动词的主动形式在非限定分句中表示被动意义的条件和特征,同时比较了某些主、被动结构的意义差别。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主动表被动结构生成语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主动表被动结构是主动语态替代被动语态的结构,这一结构涉及到论元、移动规则等多个理论问题。从转换生成角度看,主动表被动结构存在于多种结构之中,其中包括不定式、-ing形式等结构,由于这些结构的存在,使得这种“态(voice)”的转换无实际存在的意义,于是出现主动语态表被动语态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杜淑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186-188
被动句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对英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英语被动句汉译时的一般策略。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使用场合与意义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永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80-84
英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句子表征同一事件,但其使用的意义和场合不同。本文以主位一述位理论和及物性理论为依据,分析了他们的不同。并以实例讨论了他们在不同的场合的不同意义,以及在语篇中的衔接作用和与语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语义韵的英语词汇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95-99
语义韵研究为语言学习者揭示了词汇的内涵意义和搭配范围,为词汇教学和学习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从语义韵定义的发展、国外语料库语言学家对语义韵的实例研究、国内研究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和本族语语料库的对比研究三个方面,讨论语义韵研究对词汇教学和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金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114-115
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文章从民族文化性、内容丰富性、意义潜在性、本质教育性和关系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英汉谚语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刘静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81-85
有些传统的语法著作关于被动语态的讲解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一定的误导,致使许多英语学习者认为主动语态可以任意转换为被动语态,而且被动语态是依赖主动语态而产生的一种语法结构。综合国内外许多语法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阐述了主动语态在转换为被动语态时受到谓语动词的构成、动词语意、句子结构和使用频率等因素的影响,两者不能随意转换。 相似文献
20.
谢佳宾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137-139
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较高,汉语中则不多见,所以英语被动语态在翻译成汉语时,更多情况下译成主动语态。根据英语和汉语特点,英汉被动语态互译有直译、意译等常见方法,也还有一些特例,翻译时要力求准确和灵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