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用文化人类学整体观这一理论方法,从藏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和葬俗的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对藏族的丧葬习俗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本文将从生态环境、本教、佛教和汉文化等四种文化角度探入来解读藏族丧葬习俗产生并发展所依托的民族文化背景,归结出藏族丧葬习俗所承载的四项主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浅析穆斯林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总结了穆斯林葬礼的基本过程和仪式,分析了穆斯林葬礼的特点和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穆斯林葬礼所蕴含的文化功能进行了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阙岳 《甘肃民族研究》2005,(2):91-94,90
藏区的丧葬礼俗类型多样,主要以天葬为主,间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及多次葬中的复合葬等,以及残存的少量楼葬、罐葬、壁葬、野葬等遗俗。藏族丰富的丧葬礼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行为模式,透射出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少学者对于藏族丧葬礼俗的研究,多从宗教的角度探入,认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受到宗教信仰的渗透与制控,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驻留方式--双凤村摆手堂及摆手舞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摆手堂的历史演变以及与摆手堂紧密相关的摆手舞由衰到兴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作为社会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整合模式的传统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追求原汁原味的传统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某些传统的式微或最终消失是因为其社会整合功能难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而一些传统得以驻留的原因则往往在于它们在失去某些原有内涵的同时,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以及相应的新的文化功能在其中又得以发现与发明,从而形成了重新整合社会日常生活的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丧葬议题一直附着于宗教研究之上,未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出于对唯智论的反思,法国社会学派强调丧葬研究中的社会维度,社会的形态、结构、组织、制度、社群等要素成为理解丧葬的主要途径,社会被视作自我维持的机体,个体死亡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互为譬喻。到20世纪中期,在功能学派的影响下,丧葬的社会功能分析成为界说丧葬的特定方式,并在汉人社会的社区与村落民族志中成为既定、必须之部分。在具体的民族志中,丧葬被视作仪式性的社会风俗,或是产生于人之内在需求的实践,对地方社会结构具有整合、拆分、连续等功能。作为一种外部的表述视角,社会维度是早期宗教人类学理解丧葬的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6.
一个一个鲜活的民间档案文献,经过历史人类学田野经验的解读,这些文献马上就可以"活"起来,而"活"了的民间档案文献有助于"文化中国"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小民族文化生存的人类学考察--以美国印地安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小民族一直处于相对贫困、落后的状态.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学者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小民族的发展奔走呼号.文章以美国印第安人为例,对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如何为中国小民族的文化生存与社会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一、土族人关于“死亡”的认识以及研究土族丧葬习俗的意义。互助土族对人的故去忌说“死”,称为“亡人”,此称呼是对活人的安慰是对逝者的尊敬。在土族的丧葬习俗中,对早年夭折者、青年暴病亡者、各种意外死亡者,对终生无偶无嗣或改嫁妇女亡故等,其处理方法都有别于寿终正寝之人的葬礼。在文中将此五类亡人界定为“特殊亡人”,对与“特殊亡人”有关的丧葬文化作一民俗解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人类学视野借助田野个案来侧重考察广义的"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尤其是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对相关的一些身份认同,诸如族群/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认同和国民身份建构以及公民认同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人类学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从最早的对亲属关系的研究到在工业社会的霍桑实验和曼彻斯特车间研究,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结构视角一直为人类学所坚持,并成为人类学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基础。以人类学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为起点,将"作为文化的组织"的思想加以延伸,就得到"作为文化的社会网络",可以为时下偏重结构而将文化作为结构的对立面而忽视的社会网络分析增加文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汉人社会的"减肥瘾"的表征特点,呈现"减肥瘾"者可能遭受的身心健康损害.通过对比"减肥瘾"与厌食症的异同,剖析"减肥瘾"的成因及"减肥瘾"者的群体特征.最终在于说明中国的各种减肥现象依然源自古典的"自然"观,却终因个人与群体的内在心理与外在实践之"整合",产生了地方人们认可或不认可的多种身体文化展示.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要关心人类的未来 --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我对台湾人类学的影响一是使人类学进入了对汉人社会的研究,二是在人类学的研究中带进了社会科学的立场.面对21世纪,人类学要关心人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首要的目标是反映社会事实,多做田野调查能使我们的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更贴近社会事实.以对中国南方的宗族组织为例,田野作业的成果显示,宗族组织的等级结构应该是家庭、家族、房支、宗族四个层次;宗族组织的功能首先是协作功能,其次才是政治功能;20世纪50年代以后,宗族组织实际上一直存在着,改革开放后它则从隐性转向显性.这样的表述可能会更接近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4.
与一般人类学研究者不同的是,潘年英教授更多地选择"笔记体",而不是通常的"报告体"来做为他表达的主要形式;而所执立场却是站在土著族群一边,可以说是土著族群利益的代言人.他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上,他提出的相对贫困论观点,以及对土著文化衰亡的原因分析,在人类学界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二十多年来中国医学人类学的发展,从论文数量、研究问题、人才培养、社会相关性等角度,阐述其演变历程、现况和主要动态,提出一部分可以进一步开发的研究题目。  相似文献   

16.
美、英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时空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略地勾勒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美、英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时空变迁,即从开始只研究非洲族群、太平洋岛屿和澳大利亚土著、美洲印第安人等的所谓“原始”、“野蛮”、“无文字”、“无国家”的简单社会,到后来研究亚、非、拉的复杂传统文明社会,再到后来又进而研究欧美工业社会;从只研究现代的“过去时”,到研究现代的“现代时”。文章指出这一研究的时空变迁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作为社会能动主体的美、英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在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对包括自身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理论不断进行反思,进而加以革新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单就城镇土地制度改革来讲,建立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中心目标,是建立城镇土地商品化流转制度的前提;建立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商品化流转制度,则是建立城镇土地收益分配及投入制度的必要条件.城镇土地收益及投入制度的建立,反过来又有助于完善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和土地商品化流转制度.三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共同构成城镇土地使用制度的完整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人及其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理论重视对语言研究方法的采借,文章探讨了人类学研究中的语言属性与文化概念表述,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和人类学视域下的语言、文化比较,对人类学文化建构的时间性问题进行了阐释,认为在人类学背景下语言、社会与文化建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从语言角度出发能对社会-文化形貌进行较好的把握,助益跨学科交流角度对人类学研究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类学比较早就注意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把对"异文化"的研究和对"本文化"的研究相统一,这是中国人类学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的经济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理论重视知识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这一理论也存在着忽视人类社会异质性存在的现实 ,轻视非主流社会中的知识的缺陷。本文认为 ,知识总是存在于特定文化条件下的 ,什么能成为知识 ,具有什么知识的人能成为拥有人力资本的人 ,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发展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研究 ,必须在重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的同时 ,更加关注人力资本得以实现的文化背景。文章认为 ,积极地进行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的实践 ,是使民族文化、民族的地方性的知识成为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