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六四四年,以满族贵族为主的清统治者占领北京后,一面疯狂镇压农明军,一面企图用武力在全国建立自己的统治。明末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面对新的形势,采取“联明抗清”的斗争策略,继续战斗了二十年,为我国农民战争史谱写了新的篇章。一、农民军的“联明”主张是怎样提出来的有的同志说,大顺、大西军余部“‘联明’是汉族官僚地主阶级对农民军进行欺骗、引诱、腐蚀和拉扰的结果。南明统治集团之所以要拉扰农民军,并不是为了要联合农民共同抗  相似文献   

2.
一六四四年三月,大顺农民军开进了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但不久农民军功败垂成,被迫退出北京。久居关外的满族王公贵族窃取了农民军的胜利果实。次年秋冬,大顺军与南明政权联合起来,进行了有名的“联明抗清”斗争。后来大西军也走上了同一条道路。“联明抗清”前后近二十年,对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巴蛇”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说文》释"巴",无论将其释为"虫"还是释为"它",指的都是一种毒蛇。根据《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考证,笔者认为"巴"的本义指"五步蛇"。这种蛇起初被巴氏务相及其先祖奉为氏族图腾,后来随着巴人迁徙,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巴"逐渐演变为地名、族称和国名。  相似文献   

4.
声音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应用,人们几乎感觉不到这个复合词中各语素意义的差别。然而,查检历史文献,我们发现声音有着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语词分册》认为出自《史记·商君传》,并引“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为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合订本)及197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则认为出自《战国策·秦策一》,并引“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道不拾  相似文献   

6.
7.
60年代美国文坛上,一些原先属于不同派别的作家,在某个十字路口逐渐接近了。他们的创作风格一时间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统一:单维性的人物性格,人物与感情被有意地割裂;滑稽、怪诞,对悲剧材料异乎寻常的处理;散乱、分离的叙述结构;对现实不可靠性的清醒认识及超脱的观望;不分善恶,功无利的模仿、嘲笑等等。这部分作家的创作引起了美国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1965年,弗里德曼编辑出版了包括他自已在内的十三位作家的作  相似文献   

8.
文章借助寓目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对"浙派"这一概念的指代对象和历史变迁做了较系统梳理和挖掘,探究作为诗歌流派的"浙派"与文化史上众多"浙派"指代对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深入研究浙派诗人群体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额鲁特部的研究,是当前世界蒙古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额鲁特部名称的更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特定历史的发展状况。本文通过对“额鲁特”的考证,进而探讨一下北元时期蒙古社会的思想特点。“额鲁特”,清季史书曰卫拉特,是清时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探讨“额鲁特”一名称的起源,有必要谈谈关于卫拉特史方面的有关情况。蒙古汗国初期,东从黑龙江西到额尔齐斯河,南从色楞格河北及叶尼塞河上游和贝  相似文献   

10.
“狼狈”探源刘敬“狼狈”一词,无人不知,但对此词的来源,许多人则不甚了了,所以常可以听到“狈”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释“狼狈”云:“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所以用‘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相似文献   

11.
蒋妍 《山西老年》2008,(2):32-32
我国古代,农人以锄头耕种为生,妇女凭机杼织布度日,文人则用笔墨工作代替耕种维持生活。这种抄写谋生的劳作叫笔耕",形象地说明笔在纸上耕种"的抄写工作,跟农人耕田地一样辛苦。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相似文献   

12.
"淘气"的本义是指把体内阻逆不顺的气排导倾泄出来,进而引申为怄气、受气、吵闹、玩闹、顽皮等义。其同音词"咷气""啕气"中的"咷""啕"均为假借字。"淘气"与"动气""斗气"等词在怄气义上为近义词,并具有音近的关系,体现音近义通的发生学原理。不过,这一义项在清代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助寓目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对"浙派"这一概念的指代对象和历史变迁做了较系统梳理和挖掘,探究作为诗歌流派的"浙派"与文化史上众多"浙派"指代对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深入研究浙派诗人群体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其影响之深巨自可想见。而话本则是说话人 (说书艺人) 的底本。如果说,“说话”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那么话本就是它的原始的书面记录。因此,要弄清话本的渊源流变就得首先理出“说话”的源头。鲁迅认为小说起于休息:“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  相似文献   

15.
1986年1月7日,《中国商业报》四版宛人撰《为什么把买卖人称作商人》一文认为,周朝灭商后,“商人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便纷纷重操旧业,到各地去做买卖。……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心目中形成一个概念,即跑买卖的人都是商族人。后来,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简呼为商人了。”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社"和"区"的语源追溯,结合相应的心理原型,分析社区的本质属性,由此揭示社区原型.其中,"社"是大地的本源,人的心性的归属地;"区"是社区政治人的实现形态,体现了社区的内在动能(驱)和主导力量(枢).在此基础上,把社区理解为类似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一种原生态的政治.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考古发掘中曾发现有一种被称之为“饕餮”的动物纹样,这种纹样多发现于商、周的青铜器上,其形状怪异,往往为巨睛、咧口,口中有獠牙或锯形牙,额上有立耳,前肢为肉翅,看似不象某一类具体的动物。多年来,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略带神秘色彩的怪异图案...  相似文献   

18.
"女红"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是几千年来古代妇女必须遵从的所谓"四德"之一.远从<周礼>开始,文献中就有与"女红"同义的词存在.可以说,中国古代妇女的日常生活史就是一部"女红"史.本文从"女红"这一语词的语素"红"字的读音出发,对同样读音且在这个义项上互相通用的三个词女红、女工和女功的出现作一时代考证,并且粗浅讨论其通用的原因,并指出"女红"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现象较为普遍,它危害着我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急功近利的根源与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建国后的极"左"思潮、现今社会经济转型中的新问题以及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急功近利的远渊近流,使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将有益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有人根据《正字通》“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谓始祖为鼻祖”,于是断定“鼻祖”一词来源于“生物学的学说”(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 其实,“鼻祖”一词的形成,跟生物学的学说无关.现代生物学从为:“不论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和人类,他们的早期胎儿的形状彼此极其肖似:大家都有一个显著的头部和一个伸长的尾部。头上有眼、有耳、颈部鳃缝明显可数。”(引自朱洗《生物的进化》122页)许多资料表明,人的胚胎,并不是先长鼻子。 现代生物学否定了“鼻先受形”说,那么古代“鼻祖”一词的形成,是不是人们以讹传讹,才创造这个词汇呢?也不是的。“鼻祖”一词早见于《汉书·扬雄传·反离骚》:“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服虔注:刘德曰:“鼻,始也。”颜师古曰:“雄自言系出周氏而食采于扬,故云始祖于汾隅也。”东汉的服虔、唐代的颜师古都未言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