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出了本国所需的科学技术人才。本文试就他们的产生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贡献作一些探讨。 一 日本民族具有善于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它曾系统地学习和接受中国文化,将其移植于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在“锁国”条件下,日本人通过荷兰语接受西方文化,被称为“兰学”。至十九世纪,随着英、美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便主要以英语接受西方文化,被称为“洋学”。  相似文献   

2.
魏绍馨  魏晓耘 《东岳论丛》2001,22(2):123-126
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从文化革新的立场出发 ,团结了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人 ,开展了中国戏剧改革的认真讨论。他主张联系现实斗争 ,引进易卜生主义与悲剧观念 ,这不仅是当时戏剧改革的需要 ,也是五四新时代提倡思想独立、敢于说真话的必须。在当时对待民族戏剧的态度上 ,胡适与钱玄同、周作人不同 ,他从历史进化论出发 ,一方面对传统旧戏剧、特别是元杂剧给予很高的历史评价 ,另一方面又力主学习外国新戏剧 ,“取人之长 ,补我之短” ,努力发展民族新戏剧。但是他对传统戏剧的“遗形物”的夸大描述 ,仍然反映了五四时代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3.
日本有相当多关于唐代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一些日人相信这些东渡日本的传说,而且还提供文献及遗迹作佐证。杨贵妃在日本是个千面佛,以日本神祇、观音、天仙、政治家、难民及女刺客等不同身份出现。日本的杨贵妃传说虽然流于荒诞,但背后有丰富的历史意义,有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如何在日本被本地化。在日本流传的诸多杨贵妃传说中,热田神宫版最具创意及影响力,在日本思想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都很有意义。将杨贵妃当作是日本天神的化身,以保护日本是集中古以来流行的本地垂迹说及护国思想。这种思想将中国传入的东西本地化,将中国的东西挪用,变成日本自己的东西。日本中世以至近世热田神宫的杨贵妃传说令中国人眼中的红颜祸水摇身一变成为护国神明。日人崇拜杨贵妃并非因为她是中国人或是基于中国崇拜的心理,而是因为她是日本神祇的化身,所以与民族认同不但没有冲突,反而强化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4.
<正> 鲁迅在战斗的一生中为引进、绍介外国进步文化,付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精心劳动。他在总结这方面的丰富实践经验所发表的重要见解,就汲取外国进步文化养料问题而作的许多论述,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继承发扬。在鲁迅看来,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本民族的继承关系和历史传统,同时又受着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影响。而富有先进思想和革命精神的民族与国家,往往在文艺方面能够启发和推动其他民族和国家文艺的发展,并且能较为自觉地汲取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5.
论日本的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山茶花文化对于日本人民和社会,已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的文化理念,是日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作用于日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特性,折射着日本国民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豁达的生死观等精神层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又各有所异。因此,了解日本的山茶花文化,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6.
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但问题是人何以能拥有这样的世界.卡西尔从语言符号功能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一、语言乃是人类建构世界活动的历史经验织成的符号之网,人就生活在这个符号世界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二、语言对世界的建构主要是通过为事物命名和赋予世界以秩序的方式实现的.三、人凭借语言的这两种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对外在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更能建构起内在的心理世界,"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四、语言是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对世界的建构模塑了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内在根源.认真梳理卡西尔的语言观,对我们深刻认识语言的本质、语言在建构人类世界过程中的根本作用、语言对民族文化心理及民族文化创造活动的内在制约等,都是极富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即某些思想行为、风俗习惯、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共同的东西,构成其民族性或传统文化,在日本叫做国民性。 自古以来,日本未遭受过重大的外族入侵,国内又基本上是单一民族,这就导致日本民族易于相互理解,具有相同的心理特征,时常意识到自己是民族和集团的一员,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与集团归属意识。狭小的岛国,资源匮乏,又经常有地震、台风等重大自然灾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外交实践与传统文化思想王圣诵周恩来同志历来强调:“在中外关系上,我们是中国人,总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①。他还说:“我们中国人办外事,有这样一些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来自我们的民族传统,不全是马列主义的教育”②。外交家周恩来堪称“东方的伟丈夫...  相似文献   

9.
川端文学汲取的是贯通古今、横跨内外的营养,但在他身上凝聚着日本文化最 幽深的精髓和最璀璨的传统。首先,川端康成致力于掌上小说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正 是由于他敏锐地觉察到掌上小说承传日本文学短小精练和细致入微这一传统的能力。其次, 日本文学具有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的传统。川端充分认识到 这一点并一再强调,必须从传统出发,将外来文化“变异”为本民族的东西,“创造世界文 化,也就是创造民族文化”。第三,川端对日本的爱与生命同在。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这种 爱充分体现在对千羽鹤,对山,对古都风物、断简墨迹等的执着当中。第四,川端是一位 站在自己的国土上与西方交流,并以本民族的特色和母语的魅力消除其借鉴痕迹的作家。 总之,川端将自己的生命视作“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倾其一生融入日本的传统之中,去 追寻那千百年来不灭的美。  相似文献   

10.
在有关中国文化的讨论中,频频出现传统和价值这两个词,因而有必要对传统和价值作点分析。一、关于传统、价值和现代化什么叫传统?这是很不容易回答清楚的。在中国和外国,对于“传统”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从广义上肯定传统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东西。从这样的基本点出发来讨论文化传统,无疑文化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东西。但它和同样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又有区别。传统文化是比较具体的,某种学说、某种制度、某件文物都是传统文化。文化传统则比较抽象,它是某一民族文化里的民族精神,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情趣等。但是,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又是密切联系的。这不仅是因为它们都可以包括在广义的传统之中,更主要的是因为抽象的文化传统是从具体的传统文化中概括出来的,是具体地表现于传统文化的学说、制度、文物之中的。因此,认识文化传统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具体的学说、制度等的分析和研究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1.
和迁哲郎(1889-1960)是日本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化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风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核心观点是“风土文化论”。本文主要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分析了“风土文化论”的形成原因,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和迁哲郎的个人生平与学术兴趣在“风土文化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和乡村的生长环境对他的性格影响;他对日本历史文化的深层思考,其中“日本人意识”是他展开对日本民族及其文化探讨和追寻的起点;时局变化和“国策”需要对“风土文化论”写作的影响,“战时”的写作背景是他无法摆脱的时代局限;人类历史上思想文化的传承。其中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他的触动最大。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自己曾经主张,除了向人民群众和外国文化学习语言之外,“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反对党八股》).毛泽东也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这一主张,这也是使他终于成为有中国特点的语言大师的标志之一.周恩来在1949年5月7日作的《全国青年团结起来,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的报告中说:“现在毛主席作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的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11在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坚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样一种已成为共识的思想支配下,我国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种全方位探讨民族文化的潮流,并已取得数量和质量都可观的成果。文化研究的意义可以用孟伟哉先生的一段话来概括,他在《我为什么要主编<文化哲学丛书协一文中指出:在我看来,人类迄今所创造的一切“硬件”和‘软件”,制度和政体,或者“软一硬件”,包括人本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软件”和“硬件”,都可以归结为文化现象,因而都可以以历史的观点和哲学的观点予以概括辨析和论证。这样的概…  相似文献   

14.
在刘汉王朝武帝刘彻的的年代里,他发动了好几次防御性和统一中国的战争。“这些战争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地大物博的现代中国的基础;打开了中国与中亚细亚以至欧洲、中国与日本、中国与南洋的交通;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发展比较落后的各族人传播了汉族的文化;输入外国的物产和文化,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这些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无疑都是起了重大的进步作用的。”汉武帝之所以能达成这样的文治武功,他的雄才大略,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民族的愿望,固然起着一定的作用,然尤为重要的,就是那时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而创造这个经济基础的首先不能不归功于桑弘羊。  相似文献   

15.
以单一民族构造著称的日本近年来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走向21世纪日本必须正视的一个重大课题,多年来沉浮未定的日本阿伊努问题也随着日本国内多元种族、多元文化意识的高涨而变的引人注目。  一、日本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1.揭开日本单一民族国家的神话面纱日本作为世界上民族构成相对简单的单一民族国家,近年来随着在世界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加大,吸引的外国移民愈来愈多。除大部分在日本长期工作、定居外,与日本人通婚的外国人也呈逐年增长态势,对以血统主义为基础的日本国籍政策也开始产生冲击。随着在…  相似文献   

16.
陈赟 《人文杂志》2022,(1):78-87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集中体现了梁漱溟一生的问题意识,中国问题必须作为世界历史秩序的重要部分来理解。“中国问题”在当时语境中虽然是民族自救的问题,但这一民族自立却与如何完成自近百年世界大交通,在东方老文化与西洋近代文化相逢之后,以创造方式为人类历史开前途结合在一起,因而,形式上只是国际竞争中民族兴亡问题,骨子里却是人类历史文化大转变问题。百年之后的今天,世界历史能否从帝国霸权的机制中突围,已经愈发与中国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能否真正实施中华文明的复兴关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努力学习外国的经验,善于吸取外国的精华,历来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汉朝的鼎盛时期,唐朝的“贞观之治”,都是同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和文化联系分不开的。在当代,经济发达国家能取得今日之成就,也有赖于引进和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国际的和国内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都表明,一个不想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的国家和民族,决不能闭关锁国,割断同外国的经济和文化联系,而要敢于和善于吸取外国的成就,用世界文明的精华促进本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曾针对一些漠视自己民族历史的人作过这样的批评,他说:“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列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毛泽东选集》第3卷1967年版第756页)今天,在改革与开放的新形势下,当我们重温这些告诫与批评时,有一种严肃的责任感,促使我们对蒙古民族的民族意识发展问题作一些探索。 蒙古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蒙古族的先民与后继者,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为创建草原文化,缔造游牧帝国,推进社会生活与人类历史进程从事过紧张激烈的活动。这个民族的存在与活动充分显示出她有完整的游牧经济基础、政治体制以及丰富的草原文化和民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近现代文化史、文学史上,鲁迅是引进外国文化、文艺,交流中外文化的杰出人物.他所从事的翻译、介绍、评论、研究外国文化思想和文学作品的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一、从文艺为"立人"、"治人"到"新人"鲁迅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直接受到外国文化思想熏陶.在南京求学时期,严复译述的《天演论》,便象一阵清新的空气,扑进鲁迅的心胸,一新鲁迅的耳目.它成为鲁迅最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4 0年代 ,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吕振羽提出了“珍重民族文化遗产”、“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不“生吞活地继承”和“三通”的“消纳”观等一系列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观。建国后不久 ,又提出了“应特别致力去发掘和研究真正属于人民的东西”、“不排弃历史上各个统治阶级的任何珍贵的成就”和“学敌人之所长”的思想观点 ,从而使他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思想更加饱满和充实。这些思想及其观点对 2 1世纪的文化构筑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