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对现代汉语运动事件词汇化语义编码模式类型的讨论中,Talmy等学者认为汉语属于卫星框架型语言,Slobin认为汉语是等分框架语言,而戴浩一等认为动趋结构当中的动趋成分才是谓语中心,因此汉语属于复杂框架语言。本文借助汉语研究的成果,从共时句式变换当中体标记的位置、轻重音的变化角度以及动趋成分的历时演变角度,考察汉语所属的运动事件成分语义编码的词汇化模式框架,认为现代汉语虽然具有路径动词但是数量有限。在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具有较强能产力的动趋成分,虽然与路径动词同形,但是与动词具有不同的语法地位,已经不再是完全动词,而是已经发生非范畴化的卫星成分,汉语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卫星框架型语言。  相似文献   

2.
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进入全面发展和繁荣时期,标志是:汉语音韵学研究步入了正轨,不再是"军事战略"下的语言研究附庸;汉语音韵学与日本"日本汉字音学"走向分野,各自承担着独立的学科职责;一些与汉语音韵学研究紧密相关的学术团体十分活跃;学术流派意识明显增强;注重学科本身体系的建设;与发源地中国学术交流有步骤地进行,成果开始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各个门类研究出现了一批富有代表性的成果。其特点是: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上突破原有思维束缚,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引入现代科学方法,学科意识强化;比较传统得到了弘扬,增强了比较研究的科学性;学术发展明显受到中国等国学者的直接影响;文献相承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一定规模优势,基础更为厚实,视野更为开阔。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需要继续强化的方面,比如,汉语方音史研究还很薄弱等.  相似文献   

3.
趋向连动式是含有趋向动词的连动式,它是贯穿古今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句法现象。《左传》中的趋向连动式的形式非常多样化,有的和现代汉语的趋向连动式的形式已经非常接近。从趋向动词在连动式中的位置看,部分趋向连动式已经初步具备了语法化为动趋式的条件;但是从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真正的动趋式还没有产生。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确定动趋式述补结构的判定标准,然后对《搜神记》的动趋式述补结构进行分类描述;最后以六朝为界,探讨动趋式述补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并与《搜神记》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确定动趋式述补结构的判定标准,然后对<搜神记>的动趋式述补结构进行分类描述;最后以六朝为界,探讨动趋式述补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并与<搜神记>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式英语、外国人学习汉语使用偏误和欧式汉语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语言迁移"是双向的,要想有效地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双向干扰,就应重视不同语言的对比研究。语言的差异越大,对比分析的意义就越大,只有将自己的母语和所学的外语相比较,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两种语言的本质,掌握两种语言表达的特点,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自由转换。  相似文献   

7.
近代汉语的"动+将+趋"格式一直被看作动补式,其实它偶尔也用作连动式.作为连动式,格式中的"动"和"趋"在语义上都指向施事,其中"趋"表示位移活动而"动"表示伴随活动,"将"是表持续的动态助词,相当于表持续态的"着".明清时期,连动式"动+将+趋"逐渐被"动+着+趋"所替代.  相似文献   

8.
对日语中出现的同素逆序汉字词进行多层次分析研究,从形式、意义和用法等方面与汉语普通话中的对应词进行共时的比较。一方面从共时平面加以统计和比较,揭示其各自特点;另一方面从历时的角度对日语中的同素逆序汉字词加以考察,厘清了它们的发展脉络。从跨语言比较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日语中同素逆序形式汉字词的来源、概况及其与汉语的相互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于新兴的对比语言学学科而言,"对比"不单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更是一种思想,是统领学科的灵魂。作为当代中国对比语言学领域举足轻重的学者,潘文国先生的语言对比思想独树一帜:第一,历史思考的深度——不但关注汉英两种语言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更关注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从语言和学科发展的历史中探究、总结和把握规律;第二,哲学探究的高度——以"语言世界观"为基础构建起新的对比语言学学科的整体框架,从学科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等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将对比语言学提升到哲学语言学的高度;第三,"汉语主体性"的识度——率先提出"换一种眼光",从汉语出发进行对比研究,改变了以往语言对比研究中的"印欧语眼光"和汉语研究中"削足适履"的旧习,为开创语言对比研究和汉语研究的新局面作出重要贡献。潘文国先生的语言对比思想体现在他的对比语言学专门文献、其他著述和教学实践中,他的语言对比思想和教学实践使其成为中国当代对比语言学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学者。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少数从事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者试图从音韵学的角度证明记录上古汉语的许多单个汉字可以离析出"词根 词缀"的形式;也就是说,有些汉字的单字本身就有词根和词缀.他们有两个方面的证据:一个是上古汉语内部的同根词,一个是汉藏诸语言的比较.我们分别从词缀的确定、汉藏诸语言比较研究方面证明:在上古汉语出觋的单字里,目前还找不出词缀来.目前的汉藏比较还证明不了原始汉语有某种词缀.  相似文献   

11.
清末,中日学者编写了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言语法著作,称为《汉文典》。这些著作的“谱系”类型主要有三种:中国虚词训解和泰西“文法”系;传统“小学”与“文法”结合系;字法、词法、句法、章法综合系。确认清末中日《汉文典》“谱系”,可有效厘清清末中日《汉文典》之间的复杂关系,凸显清末中日《汉文典》的学术脉络主线,认识清末中日《汉文典》的学术创造意义,也可以意识到汉语文言语法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史中具有制度上的“正统性”。 从东亚汉语学史视野来看,清末中日《汉文典》“谱系”存在不对称性。希冀在《汉文典》学史的回顾中,找到研究东亚汉语史交错与分离的符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2 .7 汉人对致动、意动语义关系的分析“致动”(现在古汉语语法书上多说为“使动”)、“意动”是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提出的 ,现在古汉语语法著作 ,特别是教科书都要谈及 ;认为这是古汉语述宾 (包括名词、形容词做述语 )意义关系最重要的两种 (有的称之为“特殊动宾关系”、“名词、形容词的活用”等 )。这两种语义现象汉人已有所认识 ,注释书中有清楚的表现[2 6] ,其表现方法可用转换公式表示。2 .7.1 致动语义关系的分析动词作述语 :V—O—使 /令—O—V( 1)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教扰之。 [扰 ,驯也 ;教习使之驯服。]  《周礼注·夏…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在蒙古语中主要以四种形式表达。用状述结构表达,有中心语转移与不转移两种;用动词谓语表达,与整体性述补结构的词化有关;用分析形式表达,与补语的虚化有关;用并列谓语形式表达,取决于补语的语义指向。因此,运用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合理揭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从<汉语初级教程>看对外汉语教学补语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汉语初级教程》补语体系编排的调查和分析 ,针对不同补语的特点 ,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教学语法的特点出发 ,综述了其特点与不足。指出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补语语法体系 ,教材编写要参照语言习得顺序和句式出现频率 ,结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原则 ,科学地筛选并安排运用广、价值高、表现力强的项目为基本语法点 ,要围绕着培养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来安排语法项目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当代中国人日本观的形成、变迁、特点以及将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研究,并对当代中国主要政治家和中国共产党、国内媒体和知识界以及一般公众的日本观进行了分类研究,还就媒体因素对当代中国人的日本观的影响、影响当代中国人日本观的文化因素、中日两国相互认识以及对日新思维等专题进行了研究。今后需要各相关部门对此项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重视,努力实现该研究的跨学科跨部门整合,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注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作者就古代汉语研究涉及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语法问题,指示代词“之”做宾语,有虚实两种不同的含义。虚义的“之”可用可不用,做宾语只是形式,否定语法界汉语有“为动”的说法。又。历来对古语“无或”二字连用要么不解,要么误解。作者从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上展开讨论。给人启发。又,《左传》名段“蹇叔哭师”中的“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一句,历代的解释都停留于字面,作者的说法令人信服。这是训诂问题。  相似文献   

17.
善书(或称劝善书)是一种劝善戒恶的书籍,在中国传统社会曾经广为流传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与此相关,对中国善书的研究较早得以展开,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大致而言,20世纪以来的中国善书研究在中国大陆、港台地区、日本学界及欧美学界有不同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关怀,并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研究路径:宗教史、思想史和社会史。梳理近百年来中国善书研究的学术史脉络,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善书研究,亦即可以看到中国善书研究的三种可能走向,包括书志学的继续推进,横向的社会史视野和纵向的思想史视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善书研究仍有很大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8.
虚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从语法学的角度对汉语虚词作研究是自《马氏文通》开始的。虚字学说作为《马氏文通》语法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其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见识,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对《马氏文通》的研究,虚字方面比较薄弱,因而对它的评价往往失之偏颇,只有全面认识理解《马氏文通》,才能对它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文字等方面分析了两岸汉语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影响,使汉语走向世界,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两岸应该携起手来,在海外华文教育方面展开合作,如:两岸合作研究制定汉语的标准,合作编写华文教材;合作编写工具书;合作开发海外华文教育的网络资源库,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