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朱元璋的种种指责,是恰当的吗? 朱元璋是一位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这二者之间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有些人就是抓住这一事实,说朱元璋“蜕化变质”,以致贬低了他在历史上所起的重大作用。长期以来,人们怀着对革命的胜利阶级的无比崇敬心情,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强调要站稳无产阶级立场。有些同志确实是从这种朴素的阶级感情出发,用对待现代革命的方法去评价历史人物,自然就会产生朱元璋“蜕化变质”的看法。特别是朱元璋由贫苦农民出身,遭受过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  相似文献   

2.
明朝的皇家陵园共有4处:埋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埋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埋葬朱棣等13位皇帝的北京十三陵。实际上,在湖北省钟祥市还有一处,即明显陵,只不过陵主朱生前没有做过皇帝。右元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9,(3):28-32
朱元璋为何要写《醉学士诗》 如果在开国皇帝中挑选大老粗,首选人物必是朱元璋。但就是这么一位粗人,居然仿效屈原的骚体,写下一首《醉学士诗》:  相似文献   

4.
在朱元璋讨伐天下过程中,刘伯温功劳甚大,在鄱阳湖大战中甚至救过朱元璋一命,若不是刘伯温,朱元璋早就被一炮轰死了。民间传说刘伯温能呼风唤雨,神通广大,是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明史》也称赞他"佐定天下,料事如神"。刘伯温"性刚嫉恶,与物多忤",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的这种性格,而是他所遇非人。如果刘伯温碰上的不是朱元璋这样的雄  相似文献   

5.
论朱元璋的经济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黄冕堂朱元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不也出的功烈辉煌足以远迈汉唐的开国英主,又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谋略家,他还是一位自学成才,达到“文学明达,博古通今”①的出色的学问家和思想家。他的各方面思想虽然受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的影响最...  相似文献   

6.
以"以德怀之"来处理民族关系是朱元璋民族关系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这一思想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对民族关系的重视态度."以德怀之"的思想,是对以往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朱元璋把历史经验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德怀之"思想在明代民族政策中的实践,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际广收义子,赐名改姓,与之结成拟制父子关系。朱元璋通过义子节制诸将、出镇地方,将军队置于拟家庭化的构建之中,缓解了乱世中"部下多易于去就"的内部信任危机。但随着朱元璋集团由地方势力向君主政权的转变,义子关系已不适用于皇权政治。洪武元年前后,朱元璋在推行"正纲纪、明上下"礼法秩序的同时,逐渐命义子复姓归宗,双方关系由"父子"变为"君臣"。在明初政治秩序的设计中,复姓后诸义子的政治身份逐渐转变为普通武臣和勋臣贵族。随后,朱元璋又分封诸王,代替义子出镇地方、控制军队。由此,朱元璋完成了对复姓后义子身份的重塑,以及对义子原有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义子是考察朱元璋从起兵到建立王朝过程中权力结构建立与转变的重要视角,也是研究明初政治秩序的一个着眼点。  相似文献   

8.
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淮西"地区,历经二十余载的南征北战,建立明朝,统一全国。在此期间,"淮西功臣集团"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后,"淮西功臣集团"被朱元璋彻底铲除。"淮西功臣集团"的兴起,发展到灭亡的过程,折射出历代开国元勋相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广笑府     
《可乐》2009,(9)
诗谀明初翰林学士解缙常以诗谀朱元璋。一天,朱元璋对解缙说:"昨天宫里出了喜事,你吟首诗吧。"解听说皇守得了儿子,于是开口吟道:"君王昨夜降金龙。""金龙"二字显然是拍皇帝的马屁。谁知朱元璋又说,是个女孩儿。解马上改口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朱又说,生下来就死了。解来一句:"料是人间留不住。"朱说,已把她扔到水里去了。解又吟:"翻身跳入水晶宫。"因为是龙种,男女  相似文献   

10.
重提“广积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业是永恒的产业。古今中外与古往今来,足食强兵都无例外地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中国古先贤哲人把国民的吃饭问题列为“八政之首”,经典性指出“民以食为天”。中国历史上曾有两位开国元勋奉行过“广积粮”的策略,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另一位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首毛泽东。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  相似文献   

11.
正明太祖朱元璋自开国之后,为了让子孙治国有据可依,特地制定了《皇明祖训》。在这部长长的祖训中,他开篇就确立了十几个"不征之国",也就是子孙不得与之交战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日本国就赫然在列。然而奇怪的是,对于不攻打其他国家,朱元璋给出的解释都是这些国家有心朝贡,因此不须攻打,唯独对日本,朱元璋却说,这日本国阴险狡诈、"谋为不轨",因此千万不要和这个国家有过多的往来。的确,朱元璋对日本的鄙视,  相似文献   

12.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一位有作为、有见识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治绩卓著.政治腐败、贪墨乱政是导致封建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朱元璋从巩固朱氏王朝的统治出发,认真吸取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廉政肃贪予以高度重视。这是他政治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所谓廉政,包括政府的节俭和官吏的廉洁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就对朱元璋的廉政思想与廉政措施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朱元璋打天下,历尽艰辛。坐了江山后,朱元璋大力提倡节俭,自己也身体力行,每顿饭都上一个豆腐,作为自己不忘苦出身的实例。说到豆腐,人们或许会想起相声名嘴刘宝瑞的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该相声说朱元璋要厨师做一份自己年轻时喝过的一种味道鲜美的汤,御厨们使出浑身解数做出来的都不合朱皇帝的口味,皇帝龙颜大怒,杀死了御厨。有人不得已就用烂菜叶、豆腐之类的做了一份,结果朱元璋大喜。这份汤里的所谓"白玉",指的就是豆腐。  相似文献   

14.
朱元璋写春联春联在民间普及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据记载,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士,须加春联一副”。从此,春联一词正式出现。朱元璋不仅为春联定名,而且为春联的普及作出了贡献。号称“对联天才”的朱元璋,一道圣旨,就把“题桃  相似文献   

15.
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御制文集。该文通过将其现存的几个明刻本中的篇目和《全明文·第一册》所载的朱元璋文章相比较,指出《御制文集》的编纂者遗漏了两类文章:一类是表现朱元璋与元末其他义军首领敌对关系的,另一类是语言俚俗、写作粗糙的。这种作法很可能出于一个目的——对朱元璋"明君圣主"形象的有意建构。  相似文献   

16.
<正>仁慈博爱的表演因为太子朱标性格懦弱,遇事少有决断,朱元璋一向对他不满意,怕他将来守不住江山。得知父亲的心思,四儿子朱棣就在"有帝王之气"上大做文章。朱元璋其他的儿子大多流氓气重,在各自的封国里纸醉金迷、为非作歹、不守法度,唯独朱棣在燕国安抚民众,不爱"折腾",因此"得军民心,众诚谓其有君人之度"。有了明显的效果,朱棣更是鼓足了干劲。朱元璋过68岁生日时,兄弟们搜刮了各种珍宝孝敬父亲,  相似文献   

17.
论朱元璋的军事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原是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的淮西游丐,走投无路之际,投奔了元末农民起义军。在十几年的战争中,他以非凡的军事才能,从普通一卒到领兵大帅,直至登上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而那些在他还是无名小校时已久历戎行的群雄,曾几何时都先后成了他的刀下鬼或麾下将。无庸置疑,朱元璋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首先是一位军事战略家,军事上的成功,是他能够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对朱元璋的几次重大战略决策及其战略思想略加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元末割据群雄蜂起反元,以兴复汉统或重建宋朝为政治号召,宗教方面的背景则在于白莲教.韩林儿之被拥立为"小明王",朱元璋之国号"大明",皆与白莲教有关.在白莲教的主要经典<大阿弥陀经>中,阿弥陀佛就是"明王".由"明王"尊号而来的"大明"国号,使朱元璋部下的红军与儒生两个主要系统的武将文臣均感到满意;而朱元璋本人,则自居为出世的"明王",以此来纪念其佛徒的出身.  相似文献   

19.
2010年3月7日,韩国MBC电视台播出题为"中国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的出生之谜"的历史节目,认为朱元璋很有可能是高丽人。随后,韩国newsen网站、韩国《中央日报》、韩国雅虎等媒体和网站相继报道称朱元璋是高丽人。中韩文化的关系从来都是剪不断理还乱,从最早的端午申遗开始,这种关系就已经陷入了纷乱的局面,特别是中国网友对每一次发生在中韩文化间的事件都异常关注。  相似文献   

20.
重典治国,重法惩贪明太祖朱元璋是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可称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1368年明王朝初建,朱元璋刚登上皇帝宝座,就反复告诫臣僚们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1]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这段面谕手令,有的臣僚听从信守;有的臣僚却置若罔闻。无视圣命的臣僚们,在经济命脉上,不该“拔毛”的偏要拔毛,不该“摇根”的偏要摇根,贪赃枉法,不知自忌,祸国殃民,危害深重。对此,朱元璋极为愤懑,认为如果对“拔毛”者不惩,对“摇根”者不罚,岂不是“养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