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小谦,杜成宪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课程是现代教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于中国教育学是上个世纪初从国外引进的学科,课程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从国外引进的概念,甚至课程这个词也被认为是一个外来词。  相似文献   

2.
"支那"一词源于梵文"cina",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关于这个词的原意,学术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支那"一词的词义进行探讨,认为"支那"是一个超越了时空概念的词汇,借指所有中原王朝.对于"支那"一词的使用范围,笔者认为在东西文化发生大规模碰撞之前,在一些佛教界人士中使用相对较多.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也很少使用"支那"一词称呼中国,明治维新以后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在日本教育中,把中国说成"支那",意在把中国人说成是野蛮、落伍和无能的一群人,"支那"一词也逐渐由褒义转向贬义,抗日战争胜利后"支那"一词在日本从国家层面上才开始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3.
一、国内外部分“情报”定义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加引号的“情报”概念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它与地道的中国情报概念不是一回事。“情报”英文用information表示,俄文中的情报一词也兼有汉语的信息和情报两种意思。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单词表示它。国内外有关“情报”的定义,常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简要地回顾其批判教育学的发展,指出教育学是完全关乎政治的,而政治也包含着一个教育学的向度.当前,批判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主流的保守教育学一个重要的对立面,其最具政治性的特征已被磨掉和清除.笔者认为,对改革与变革的关系必须辩证地看待,而批判教育学可以担当其间人为的媒介因素.旨在改进21世纪社会主义原理和实践的革命的批判教育学是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该文认为,搞好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文章在分析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原因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根据找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今后15年经济建设总的要求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要实现这一点,继续教育是具有操作意义的重要措施,是中国迈入廿一世纪的重要选择。继续教计是由1979年从国外引进的“继续工程教育”一词所演化、派生的概念。时至今日,世界各国对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界定尚不统一,但对其含义的理解还是一致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克勒斯教授认为“继续教育能够继续保持我们专业的生命力。”美国J·P·KI…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存在着一个令人诧异的教育学误解:卢梭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者。卢梭其实并不是以儿童本性为基础来阐述他的教育学说的;他提出的“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一种观念假设,他理想中的教育也并不是以此作为追寻的目标,“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为批判卢梭所反对的社会而服务的:他理想中的教育实质上只是为知识分子处于统治地位的集权政治服务的。总之,他不仅不是一个个人本位论者,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本位论者,是为知识分子专制进行辩护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8.
两种语言的词汇是通过概念层一个层面(单层表征模式)还是通过概念和语义两个层面(双层表征模式)实施共享?这是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式研究中的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主要是关于专名、概念词的指称与意义的论述)出发探讨词的概念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认为词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该词的意义.因此得出结论,区分概念和语义两个层面似乎能解释更多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权威性文献中,国家结构一词最早见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但它作为一个宪法学的概念是随着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而确立的,50年代我国宪法学界从苏联引进了这个词并发展成了两个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概念——国家结构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概念的形成在世界范围内丰富了宪法学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试论弗雷格的指称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格认为专名有内涵和外延;涵义决定指称.弗雷格的概念词即为通名.弗雷格第一个将词的指称理论推广到语句上,论证了语句的内涵是其思想,外延是真值.作者认为外延论题也适用于语句.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一词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少数民族”概念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各有不同的界定,每一个国家根据其自身所要调整的民族关系,来定义其特定的少数民族概念,并进而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在中国,少数民族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是民族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宪法体系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联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水乳交融、互相关联的两个系统。大致有如下四种不同的观点:(1)相互独立模式;(2)相互交叉模式;(3)相互包含模式;(4)循环联系模式。我国“教学”一词的出现先于“课程”一词。历史上人们重教学研究而轻课程研究。上世纪末,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课程与教学关系进一步深化研究。作为学科,从《教学论》发展到《教学论》与《课程论》并存,进而发展到两“论”整合:《课程与教学论》。主编《课程与教学新理论丛书》当考虑上述研究基础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一如何分析词的概念义(本文就把概念义叫作词的意义),是很多语言学家探讨的一个问题。一些时间以来,在西方流行的构成成份分析法,看来存在不少问题。莱昂斯(J.Lrons)说:“现在语言语义学文献充满了从语用学效果考虑的说明,认为所有语言的所有词位都可以而且必须用被认为是基本的、可能是普遍的意义构成成份的结合来说明。但是,已经发表的许多分析是不完整的,多数是没有说服力的。它们的应用限于比较少的语言中的比较狭小的  相似文献   

14.
在权威性文献中,国家结构一词最早见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但它作为一个宪法学的概念是随着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而确立的,50年代我国宪法学界从苏联引进了这个词并发展成了两个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概念──国家结构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概念的形成在世界范围内丰富了宪法学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5.
罗素运用现代分析哲学的手段对名称进行了阐释,提出了名称的摹状词理论.这一理论是富有成果的,但它只提供了静态的分析,同时,专名的摹状词理论使个体消失了,只剩下一个个的符号.克里普克则引进了可能世界概念,从社会历史角度对名称理论重新进行了界定,引进了认知主体,但他却取消了名称的意义.本文认为,由于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平权性,可能世界的成果不能以牺牲现实世界的合理性为代价,所以,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是对名称理论更为合理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行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师范院校是培养师资的“工作母机”,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爱当教师、会当教师、当好教师.我们认为,要完成此项任务,必须把教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来抓.如果我们把“师范”作为一个大的专业,那么教育学也就是“师范”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了.所以,应当非常重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种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始终把它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但实践证明,要完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语学习自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习自主性概念常常被认为是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 ,因而不适用于中国。文章从广义的自主性概念入手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语学习者的影响 ,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排斥学习自主性 ;中国学生同样有自主要求 ;中国外语教学也应重视学习自主性  相似文献   

18.
谈“科学”     
科学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最灿烂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科学”一词已成为一个使用频繁的术语,然而当问及“什么是科学?”的时候,却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更多的人包括那些从事科学工作多年的人,甚至回答不出来。因为习以为常的事情,人们往往不去追究其概念的。科学一词,即英语的Science,来源于17世纪的拉丁语Scientia(知识)。一般认为,是日本人西周在1870年翻译西方书籍时,用日文汉字“科”(分门别类之意)、“学”(学问)创造的一个新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的,是一个外来语。最近,武汉大学冯天瑜考证,认为中国古代即有这一概念,但意指“科举之学”,是日本人用了中国这个词还是他们创造了新词与西方词对译,已无从考证。中国古代可以与现代的“科学”意义类似、相近的词,可举“穷理”和“格物致知”。现代的“科学”一词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词典),显然这是广义的科学概念。狭义的指自然科学,以“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定义似更为完整。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是认识未知事物或对已有理论的修正甚致否定,探讨自然界各类现象的本质属性及其变化规律。为此,科学研...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与印欧语相比,缺少发达的形态,因此在词和非词、词类的划分、各种句子成分的划分之间都存在中间状态。引进短语词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对"词和非词"的中间状态进行分析。通过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结合分析,从历时的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短语词在古代汉语中是大量存在的,而且短语词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许多古代短语词的形式,发展到现代汉语,已凝固成为复合词,沿用至今。现代汉语中的短语词多是一些固定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英汉人体词“heart”和“心”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非常重要和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而词汇的核心是词义,因此词义由一词一义演化为一词多义反映了认知主体认知和思维的发展。而人体词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元概念","心"和"heart"作为非常重要的人体器官,均被英汉民族当做了思维器官,同时,隐喻和转喻一直以来均被当做修辞手段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二者被认为是一词多义演化的认知机制,因此对比"心"和"heart"词义演化过程不仅能揭示词义演化的路径,而且对英汉民族的认知思维也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