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程晓云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知识观的演变与学校教育观的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于 2 0 0 1年 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旧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从外在形式上看 ,改动较大 ,尤其是教学评价一部分 ,在大纲中仅 2 0 0 0年版中将其列为一个单独部分 ,且仅用数百字篇幅表达 ,而在新标准中 ,不仅从总体上说明了评价的思路 ,而且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评价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建章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54(3):281-285
邓小平的知识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技知识观;二是管理知识观;三是文化知识观,它们分别对应着物质富强、制度民主、精神文明这三个具体目标,并且是实现这三大目标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程晓云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14-118
知识观的演变与学校教育观的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于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旧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从外在形式上看,改动较大,尤其是教学评价一部分,在大纲中仅2000年版中将其列为一个单独部分,且仅用数百字篇幅表达,而在新标准中,不仅从总体上说明了评价的思路,而且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评价建议. 相似文献
4.
知识观转型背景下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志颖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1):114-116
现代社会一个以“知识”的积累、占有、利用、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已初露端倪。这种变化势必给 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给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带来影响。在教学理论中,转型了的知识观与教 学价值观的关系就成为必须探讨的问题。通过以“知识”为出发点,对后现代知识观在知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的解 析以及对传统教学在面临知识观转变的过程中,从教学实践的各方面所凸现出的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 建一种合理的发展观,以期在实现人与知识(或更广义上讲“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的发展的同时,探究如何面对 知识观的转型去转变教学价值观,实现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清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134-137
在关于教师知识类型的诸多研究中,为人们关注最多的是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con tentknowledge)。它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独特领域学科内容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自己对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它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准确地认识学科教学知识,并从结构观和后结构观的视角分析学科教学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知识及其建构。 相似文献
6.
黄骁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63-65
从文化发展的圈层性质对我国商代青铜文化符号之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青铜文化符号是沿着器物层、制度(社会)层、精神(观念)层这三个层面的演变及发展,逐步形成了我国商代所特有的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下,我国形成了一种单一的知识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教学的知识传递功能,在对知识的理解上过于偏重自然科学知识。在语用学的全新视域中,知识是开放的、不断更新的,而不是绝对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在这种知识观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是教育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以对话和理解为特征的交往活动。交往教学观的提出,有助于解决知识化教学所造成的困境,同时也能够深化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郑和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3):63-66
影响课程内容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在众多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知识观对课程内容观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循着知识观的演变脉络来考察课程内容观的转变的基础上,探讨新知识观对课程内容观的影响,并对我国蓬勃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观的转变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9.
房玉柱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5):128-132
"小人"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一种特有的现象,往往与"君子"对举,在先秦时期,经历了由位到德的变化,成为社会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标准。汉唐时期,不攻小人,国家强盛。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唐末的牛李党争,都是由于君子和小人的激辩而产生的党争,致使国家衰亡。宋明时期对小人大加攻伐,宋代产生了庆历党争、元佑党争、蔡京对新党的迫害以及庆元党禁等几次党争,并伴随宋代始终。明代围绕着大礼仪开始了君子和小人的激辩,因此而影响了明代的政治格局,明末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加速了明代的灭亡。其实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小人成了持不同政见者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张成凤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77-80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与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语言符号成为了文化符号的一部分,同时新的语言词汇的出现以及被社会的认可,也总是在一定的文化传承中完成的,每一个时代语言符号都标识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本文主要从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11.
胡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93-97
从符号学的视角看,课程学习的实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读提取、观察定义、分解重组、归纳综合、演绎推论、表达呈现和操作实践等符号能力,因此,有必要确立一种新的课程观--符号课程观.符号课程观倡导:(1)用"批判型课程"替代"权威型课程";(2)围绕符号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展开课程实施过程;(3)讨论和对话式的课程实施方法替代独白和倾听式的方法;(4)师生之间建立主体间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知识观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前提和努力方向之一。新知识观的确立和生成对于教学设计路径选择,目标评价,情意顿悟测验等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对于顺利实施新课改,衔接整合其他教育理念,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具有战略和全局性意义。基于这一点认识,作者将从哲学视野中萃取提炼出知识观的形成演变轨迹,并对新知识观生成的学理结构和特征做一梳理和剖析,希望能使大家对新知识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徐翔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61-65
探讨了符号产品的生产机制问题,即在文化的发展中,符号的出现需要怎样的条件性,符号产品的丰富性、差异性背后有怎样的统一性。认为人对文化的自由创造只是一种幻觉;符号的生产是符号场的自我生产;符号场是诸符号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具有有机性、结构性、生长性;其以符号资源、符号资源在生产中的关系、符号资源的作用方式构成自己的生产方式;其联结着宏观与微观2个层面,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10-115
提升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狭义知识观视野下,教学技能被认为是教育、教学知识的应用的结果,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教学技能的前提。这样的认识没有也无法揭示教学技能的本质属性,客观上还阻碍了教学技能的有效形成。在广义知识观视域下,教学技能是教师关于教学行为的个体知识,它包含了大量的默会知识,具有情境性、个体性和实践性,提升教学技能必须关照知识的这些属性。教学实践与教学现场学习是提升教学技能的最佳途径,教学录像是提升教学技能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15.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Z1)
人类学家对地方性知识概念的界定及其研究内容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人类学学科研究的热点。从知识观的研究视角出发,这些学术争议揭示出人们对地方性知识本质的探讨。地方性知识是一种特定的知识,也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对此首先应该要看到它批判科学至上主义和知识一元观的初衷以及提倡知识多元和多源的努力,而后才是谈论其走向社会实践的建设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创意产业提出的产业知识基础影响着创新的过程和本质,进而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通过从最根本的知识产生和应用角度出发,基于知识类型学的发展脉络,回顾不同时期的知识分类和知识从逻辑型到文化嵌入型的发展过程;进而引入产业知识基础理论,对产业知识基础中的逻辑型(包含分析型、综合型)知识基础以及文化嵌入型知识基础进行准确定义,并从知识创造的原理、主导类型、创造形式、参与主体、聚集模式和代表产业等方面对不同的知识基础进行比较,并且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何丽丽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91-92
随着后现代知识观的确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人文课程的价值。加强人文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时数,都应该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转变,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转变背景下未来学习方式、学习形态、学习功能、学习过程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赵长林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3-116
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由客观性、价值中立性、普遍性向文化性、相对性、多样性、建构性、境域性的转变,引领了课程领域的思想革命,催生了由封闭、单一、科学本位的课程观向开放、多元、人文生态课程观的转变。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知识与课程观的解构,虽然能够扩展课程改革的视域和理路,但它决不是课程变革的圭臬。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库恩与逻辑经验主义的关系受到重新评估,有人据此提出库恩并不是革命家而是保守派,这涉及到如何看待库恩哲学贡献的问题.文章认为库恩的哲学贡献在于促成了研究科学视角的转换,即从作为表象的科学知识转向实践中的科学活动,而后库恩时代的科学研究者,包括科学知识建构论者和认知科学家,均比库恩本人更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许这正是库恩显得有些保守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