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家族组织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细胞,在我国不同时期均存在并发挥过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就西周家族组织存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家族组织的规模及其影响进行探讨,表明西周政权是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的产物,家族组织的存在对西周的政局稳定、国人的权利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7,(2):31-34
裴氏家族是中古时期重要的士族,长时间活跃于政治舞台上。家族的长期兴盛,原因很多,但为官清廉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从而能使家族成员避免政治动荡时期的各种不利因素。裴氏家族清廉家风主要体现在:屡修家谱,强化家族观念;克制欲望,甘受清贫;注重小节,防微杜渐;不畏权势,秉公执法。裴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延续几百年保持清廉家风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转型不无关系,自东汉以来的社会出现的尚"清"风气,皇权的加强使贪污腐败逐渐不为朝廷所容忍,科举制度逐渐取代世袭制度而形成的社会转型等变动因素促使裴氏家族为保持政治上的恒久性,维系家族的发展而不得不做出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3.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文学发展丰富而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晚唐时期颇盛的杨氏家族,与文学发展的政治背景、社会因缘、地域环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加以该家族成员文学名家甚多,集中体现了对文学发展颇有影响的多方面因素。以杨氏家族为切入点,以文学发展为指归,关涉地缘、党争、科举、婚姻等诸多方面而考察中晚唐文学的生态环境,是唐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家族构成及其社会功能是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重点讨论了家族现有概念界定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北穆斯林家族组织形式和制度特征,重点归纳了近百年来穆斯林家族社会的新发展,突出中国广大乡村从家族政治向社会政治的演绎过程,揭示家族与社会的互动规律。  相似文献   

5.
中古武功苏氏家族,作为一个关中地方士族,发端于两汉,自魏晋至隋唐,以武功为郡望,长期活跃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并且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同时也是农业社会,中古武功苏氏家族的产生、发展、壮大均与其赖以存在的乡村经济基础紧密相关,稳定长期的经济来源、殷实雄厚的经济实力是该家族投身政治舞台、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后盾,反之,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又为该家族赢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进一步密切了该家族与乡土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韩国医疗保障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非政府主导下的民间分散医疗救助、国家主导下的分阶段建立医疗保险和社会环境大变化下医疗保障制度整合三个阶段,这期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韩国民族强烈的民族主体性、事大主义倾向、儒教文化、家族主义、政治社会意识等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促进了韩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迅速发展,也造成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困境:民族主体性为医疗保障的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民众的诉求推动了医疗保障政策的发展;受事大主义倾向的影响,韩国多借鉴国外的医疗保险制度,并注意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儒教文化使得韩国在发展医疗保障制度时采取了差等适用政策;家族主义使得医疗保险主体为在职的男性工作者,同时将医疗负担寄托于家族或家庭,割裂了社会连带性责任,造成韩国医疗保险脱保和不纳保现象的发生;政治社会意识推动医疗保障政策实施的主体实现了由政府到民间的转换,造成了多元诉求下医疗保障政策的多变性。我国在发展医疗保障的过程中应注意汲取韩国等国家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借助文化因素推行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7.
在家族资本对乡村资源配置影响的个案研究中,家族资本可归纳为经济资本、政治资本、符号资本和文化资本四种类型。这四种家族资本对乡村公共资源和个人资源配置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家族资本可以扩大乡村资源的汲取范围,降低配置成本,对乡村经济发展、社区秩序、社会流动和劳务输出具有促进作用。这为从社会资本视角考察家族的存在价值和运行方式提供了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试论蒙古族政治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族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反映了蒙古族政治历史与政治特征,并集中体现在"黄金家族"统治思想上.它的形成受蒙古族生产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并经过长期积淀和政治社会化,形成为蒙古族政治文化.蒙古族政治文化的形成,对蒙古族社会历史和民族文明的进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家族势力与家族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势力和家族治理机制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在当代 ,由于农村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而出现了家族势力复兴的现象 ,在局部地区则形成了大家族强势干政的“家族政治”格局。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文化类型具有其独特性 ,探讨西南地区不同民族社会家族力量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 ,有助于我们更审慎地推进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陈金英 《国际论坛》2011,(4):73-78,81
现代家族政治是指在民主制度下,某些家族的成员由于拥有特殊的资源,能够在多次选举中当选并执掌政权,使得这些家族中的权力人物呈现出代际延续性。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家族政治现象尤为普遍。这与南亚四国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历史、政党制度的不发达有关,也是政治家族及其成员拥有先天的政治资本导致的。家族政治阻碍了政党制度的发展,有悖于民主的发展。从民主制度的发展来看,家族政治将走向瓦解。  相似文献   

11.
考察唐传奇的时代背景和其他传奇作者的影射习惯以及元稹的生平和崔莺莺的姓氏,我们有理由相信<莺莺传>可能是一部具有现实暗寓的作品,崔莺莺的家世境遇和她的姓氏可能是对唐代山东士族衰落的社会政治地位的真实写照.这种衰落主要是由于唐代的政治斗争中山东士族、关陇士族、新兴进士阶层和宦官集团等政治力量的较量和变化,山东士族虽然享有很好的社会声望,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政治集团,在各种政治力量的打击下,自中唐以后彻底走向了没落.考察元稹的家世和仕途经历,发现他与山东士族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纠葛,而这一点也表现在张生对崔莺莺的态度上.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新疆多语种双语的流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汉至南北朝 ,新疆双语的主流是汉藏、印欧语系双语 ;隋唐宋时期新疆双语经印欧、汉藏、阿尔泰语系多语短暂过渡 ,汉阿双语成为新疆双语的主流 ;在元明清 ,特别是清代 ,以汉、维语为代表的汉阿双语为中心 ,形成新疆双语网络。  相似文献   

13.
经过所谓的"唐宋变革"以后,宋代最基层的社会关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因应新的社会环境,宋朝士大夫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齐家"理念;同时,随着新的宗族体系的确立,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乡约".这些"居家礼仪"等宋代读书人倡导的理想社会关系逐渐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并被付诸实践,成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社会主流的基层社会组织形态,这是唐代以前门阀制度崩溃以后宋代重构基层权力网络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自汉武帝限制封国势力以来 ,最早对西周封建表示肯定的是东汉末年的司马朗。不久 ,董昭又提出“修古建封五等” ,但其真正目的在于突破汉代异姓只能封侯的限制 ,为曹氏代汉铺平道路。直到曹魏后期 ,随着门阀势力的膨胀 ,才有人主张从藩屏王室的意义上实行封建。受这些议论的影响 ,司马氏在禅魏前后进行了三次分封。但这些分封最终并没有起到藩屏的作用 ,主要原因是分封制与现行的郡县制和都督制有着深刻的矛盾 ,难以彻底实行。真正加强宗室力量的措施 ,正如唐长孺先生所指出的 ,是曹魏后期开始推行的宗王出镇制  相似文献   

15.
老莱子是先秦的道家学者,汉代的“老莱子”故事衍生两个支流:一,老莱子是古代楚国的隐士;二,老莱子是“戏彩娱亲”的儒家孝子。唐前诗歌的“老莱子”典故都用隐士含义,唐诗的“老莱子”典故大多数用孝子含义。这一现象彰显了唐人对儒家家庭伦理的倡导与推崇:唐人借此典表达对归家省亲的渴望之情;表达“忠先于孝”和“忠孝两全”的忠孝观念。  相似文献   

16.
唐代传自西域的琵琶艺术,为当时的中原听众平添了异样的新奇之感,因而博得了文人学士的喜好,写作了大量有关琵琶的诗歌。本文分五类对唐代琵琶诗进行分析,展示唐代音乐的雅、胡交融和进一步与文学相结合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论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前人有关唐代园林别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长安为例证,阐述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数量的消长情况,进而揭示了其与唐代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园林别业的修建与士人隐逸风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指出不同时期园林别业中的景观变化,暗示了唐代士人精神气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清代以来,温庭筠、李商隐诗歌地位的巨大反差遮蔽了晚唐五代诗歌史流变的真实面貌.事实上,温庭筠诗名雄霸晚唐,他的人生遭际和倔强个性在唐末产生共鸣,温诗对唐末五代诗歌的影响远在李商隐之上.唐未不同风格流派的代表诗人普遍效法温庭筠的诗风和笔法.唐末诗歌对温李二家的不同取舍,显示出晚唐五代诗歌的走向及递嬗规律.从中唐开始的文学俗化倾向发展到温庭筠时代,已然和雅文学分庭抗礼,到唐末五代文坛终于形成整体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宋朝是一个唯独没有发生全国范围农民起义的朝代。比之历朝历代,特别是经过唐末五代乱世之后建立的宋朝,社会阶级矛盾仍旧非常尖锐。然而,宋朝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在革除唐末五代种种弊端和积极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把救荒之政作为治国安民的首要,并采取了诸如:募饥民、流民隶军籍、宽减饥民"强盗"死罪,募富民出钱粟,赈济、赈贷和赈粜灾民的"劝分"制,以及核查赈灾户口调查登记的抄劄制等救荒政策和措施。这些救荒之举措始终贯穿着"摧抑兼并"、抑制豪强的思想和方针,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其结果就是宋代的救荒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达到了防止农民于饥荒之时作乱或起义暨巩固其既有的统治秩序的目的,从而消弭了形成全国规模民变的可能性,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农民战争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唐代亲情诗的主题意蕴分析——以杜甫亲情诗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亲情诗由《诗经》肇始,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杜甫可谓唐代亲情诗的集大成者,其亲情诗的思想主题可概括为:礼下静好的夫妻之情、舐犊情深的父孺之爱、血脉相连的兄弟(姊妹)亲情等。杜甫的亲情诗内容丰富且内涵深邃,并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影响着后世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