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广播评论?广播评论是新闻评论与广播结合的产物,它是新闻评论这个体裁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也是广播新闻体裁中的后起形式。无线电广播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才有的,先是新闻,后是评论。在我国.广播评论成为新闻广播的有机部分,成为广播的基本体裁,实际上是七十年代末期的事情。广播是有声语言,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听众面广,而又转瞬即逝,不易保存,所以广播评论是它的巨大优势和不易克服的劣势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广播评论特有的长处和短处,有它自己的个性特征。(一)广播评论的个性特征广播评论到底有些什么个性特征呢?…  相似文献   

2.
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特点是将新闻的客观性与评论的说理性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且具有广泛的公众性。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组合形态,分为主评型与述评结合型两大类。从新闻传播过程本体角度分析,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主要发挥着信息发布与信息中介、客观报道与舆论引导、控制现场与自我控制等方面的作用。节目主持人在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新闻评论节目中,既是讨论式、辩论式的引导者,也是谈话式、访谈式的挖掘者,还是主评式、述评式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3.
广播新闻的传播必须符合广播媒介的传播规律。英语广播新闻有声语言在词语和句式的选择、语篇的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充分反映了新闻信息传播符合媒介特质、满足听众期待、优化传播效果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选题是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一步,能否正确的选准、选好论题直接关系到新闻评论的指导作用并影响到写作程序的进行。新闻媒体要想运用新闻评论这种形式来真正向社会,向受众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就必须关注新闻评论的论题的评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析新闻评论文体确立的标志性因素,运用系统功能语法,探讨新闻评论语篇的信息结构功能。认为新闻评论信息具有层级分布的特点,焦点信息是主题信息;新信息的分布具有宏观连续性;新闻评论结构的本质是语义的选择和生成;新闻评论有两种信息结构方式:常规信息结构方式体现了“认识的结构”,即旧信息 新信息,而更有效的信息结构是非常规的“表达的结构”,即焦点突出式:新信息 旧信息,它突出和体现了评论的“最新”性。评论的信息要素的选择受语用功能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博客新闻评论的特征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靠多媒体传播的优势,博客新闻评论展示出与以往任何一种新闻评论都有所不同的特征,如自主性、交互性、公共性、时效性和真实性.博客新闻评论继承和突破了传统新闻评论,并将新闻评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网络中的人气及信息资源重新整合,构建出新的网络舆论场.博客新闻评论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相关法规的完善、博客网站的积极引导,以及博客们对传统新闻评论的学习借鉴,网络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7.
刘水才副教授的著作《潺流集》,已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于2001年6月出版。此著作共分“教学论文”、“声屏论著”、“视听评论”、“广播谈话”四部分,辑录了作者十多年从事新闻教学和新闻传播工作的心得体会近200篇文章,计40万字,表现了一个老知识分子对新闻教育和新闻传播的执著与热爱。刘水才先  相似文献   

8.
多重理论视野中的新闻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交往日趋频繁,广大公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在人们的社会表达中,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有效形式,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它必将在传递观点信息、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信息传播、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等三个方面,多角度地研究新闻评论,从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来解读新闻评论的时代功能。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有其自身的内在品格与话语特征,足以折射出社会变化的诸多信息.本文着眼于我国新闻评论的价值定位,并从新闻史学角度分析了20多年来新闻评论逐渐建构起来的"意义模式",即融入"新时期启蒙意识"、传播现代文明意识和凸现人文精神主题等,认为新时期评论宏扬了"开民智"的新闻传统.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受众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入门要求较低等特点让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网络传播中,传者和受者的身份并不固定,但新闻媒体要将自己与普通网民区分开来,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新闻评论是带有一定观点和立场,对新闻事实发议论讲道理,其立场性和说理的逻辑性是的其在舆论的引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复旦黄洋案件的新闻评论为切入点,选取网络新闻媒体对此事件的新闻评论,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和新闻评论的特点及作用,主要讨论在网络环境中新闻媒体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吸引受众关注并有大众传播价值的新信息。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媒介是受众了解大千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而且深受大众喜爱,这是与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分不开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媒介行业迅速发展,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新闻传播主要有电视传播、报纸传播、广播传播和因特网传播等。文章分别介绍这几种的审美特征。它有大众传播和其它类型的传播。新闻传播是广受大众欢迎的一个媒介。它有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实用价植。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新闻评论区别于传统新闻评论的新文本形式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更加互动和自由的讨论模式,更深一步的实现了评论的公众性;二是先进的网络数字技术给多样的文本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两点新的文本形式体现是传统新闻评论所不具备的,也是网络新闻评论独具魅力的地方。之所以说是独具魅力,是因为它们所能够达到传统新闻评论所不能够达到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体育运动、体育传播的特征,以及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得出体育评论的文本有别于一般新闻评论,体育评论不仅仅具有传达意见和观点的功能,同时还兼具消费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网易新闻及网易新闻漫画为研究对象,收集140个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探讨传播框架的两级建构。在参照六种经典类型框架的基础上,分析新闻框架与漫画框架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考察媒介框架及意见领袖框架对受众评论立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新闻和漫画中,最常出现的框架是责任归因、冲突和人情趣味框架;新闻框架会显著影响漫画框架及受众评论立场,但漫画框架和漫画立场对受众评论立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曹雪真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0):107-108,112
受到媒体特性的限制,广播作为一种听觉媒体,在报道深度上远不如平面媒体,也无法实现电视那样的感染力,但是,广播自身所具有的成本低廉、传播迅捷、覆盖面广等优势使之仍不失为一种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在新闻传播事业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种节目鱼龙混杂,品牌化建设成为抓住受众、启发受众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央广“新闻纵横”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其选材角度、报道形式以及整个节目的样式,为广播新闻的品牌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新闻评论,把握不同新闻评论的特点和写作规律,对新闻评论进行适当的分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一些新闻评论研究者对此已发表过有益的意见。然而,迄今关于新闻评论的分类国内外仍无统一的或者是多数人赞同的看法,众说不一,各持己见。这既表明了新闻评论分类的复杂性、艰巨性,同时也说明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新闻评论分类之现状美国有狭义评论和广义评论之说。狭义评论是指社论、短评、专栏评论,广义评论  相似文献   

17.
广播新闻传播在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中,怎样才能在"众声喧哗"中"扬独家优势"?本文认为,立足声音符号特有的传播速度和感性角度,确认广播新闻传播的蓝海版图,适应听众的心理需求和生活节奏,建构最适于广播新闻传播的话语策略,这是广播在当下传媒语境中生存发展的必由之选.  相似文献   

18.
张湘 《国际公关》2009,(4):70-71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一形式的新闻传播已不能满足公众日益旺盛的信息需求,于是,融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于一体,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的多媒体新闻越来越受公众欢迎,成为当今社会主流的新闻传播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新闻不能简单理解为将文字、图片、视频和广播简单相加而成的“拼盘新闻”,而是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融合,成为一种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规律与特点的独立的新闻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9.
语料库量化分析发现,People’s Daily Online外宣新闻体裁具有强历时稳定性,具体表现为标题结构模式化,信息来源机构身份强化,事件描述宏观化、数据化,事件评论主观化等特点,倾向于构建强势传者,而受众则相对弱势。这种关系造成两种效应:一是在资源高度集中的信息传播中,双方关系虽不平等,但仍处于平衡状态,传播效度较强。但外宣受众参与不足会造成其对信息的相关性感受减弱,对此,可通过增加阅读引导性元素、事件描述的个体性事例、事件评论的社会性引语等策略提升传播效度。二是在资源开放程度较高的信息传播中,双方关系既不平等,也不平衡,传播效度较弱。对此,需通过弱化传者的机构身份、为受众提供发声和交流途径等策略满足受众对平等关系的诉求。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的重要门类,在新形势下,应强化喉舌功能、引导功能、传播功能、监督功能等主要功能,警惕在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中弱化主功能的倾向,对新闻评论进行功能定位是写好新闻评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