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科技立国”为目标的毛泽东科技思想、以“科教兴国”为指引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技思想和以“科技强国”为旨归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坚持党领导科技工作的“科学性”、坚持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和以人为本地发展科技的历史经验,探索出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为目标导向、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要求、以注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为关键依托、以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为重要保障的实践路径,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科技写作活动的本质涵义与社会功能;考察了科技信息的特征、类型及科技传播的意义、方式与原则;讨论了科技写作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作用与特点.结论是,科技写作是完善科技成果的重要环节,是采集、制作、加工用于传播的科技信息的重要“工序”.在现代社会,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写作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是被替代与取消,而是有了新的发展与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系统梳理唐代科技政策不仅是对唐代科技史研究中薄弱环节的充实,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此为起点探求唐代科技发展的政策动因.唐代科技政策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科技开放政策、科技奖励政策、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与科技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4.
从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入手,讨论了高校在科技活动中的人员、经费投入和成果的产出与科技档案的关系,以及科技档案的形成和基本特征,科技档案在科技创新中的主要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时期具有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这些思想涉及到科技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范式和基本的理论框架,集中体现在科技活动的基本原则、伦理规范、科技价值、科技与道德关系以及科技理想人格的培养等诸多问题上。古希腊思想家书写了人类科技伦理思想的光辉篇章,对后世人们在科技活动中正确把握真与善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党和国家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建设科技强国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对中国现阶段科技创新发展实际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回应。当前,要从“为什么要坚持科技创新”“什么是科技创新的战略内涵”“科技创新面临哪些挑战”等核心议题入手,全面把握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从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两个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同时,要从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以“四个面向”引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构建和完善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育机制等方面多措并举,积极践行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7.
科技伦理和科技立法对促进科技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的飞速发展拓宽了科技伦理和科技立法的范畴,同时对科技伦理和科技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立法应当在科技伦理与科技发展之间建立起平衡点,与科技伦理分工合作,共同促进科技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技资源是支撑科技活动、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表现为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规模、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研发是创新活动的重要表现,研发成果也就是创新活动成果。近些年,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研发水平也不断提高。总量上,中国科技资源是较充足丰富的,但以人均水平而论,中国科技资源的拥有量并不占优势。统而观之,中国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数、研发项目数均呈增长之势,整体上中国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都有较好的表现。未来,中国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研单位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强化企业的科研主体地位,推动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地区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洞察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基础上,以非凡的洞见,就提高中国原始创新能力和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表述,据此形成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举措。这些举措是推进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习近平关于科技发展的重要论述,围绕科技发展本质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科技绿色发展模式、科技治理理论以及科技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阐述。梳理和阐释习近平关于科技发展重要论述的时代意涵,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技发展所呈现出的特征,构成我国重要的科技政策环境因素,深刻影响我国的科技政策。面对这样的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科技创新、科技外事、科技发展途径、科技经济的结合与科技人才方面对我国科技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并且大大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社会道德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就使社会对人的道德责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能够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重新的认识,进而主动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最高追求——真、善、美相一致的。中国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科技人文一体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专家进行科技伦理及社会道德教育,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高尚的人文科技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现代化建设期间科技文化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本文在对学术界关于科技、文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的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后,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意义、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之路及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呼唤科技文化三方面展开论述,并试图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措施或原则。  相似文献   

13.
社会技术是社会主体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科学是社会技术的理论基础,社会技术是社会科学发生作用的中介。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现。社会科学向社会技术的转化是科学理论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客观必然性向主观目的性的转化、相对真理性向社会功利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人文社会科学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的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重视。对理工类研究型大学而言,人文社会学科具有激发创新能力、促进学科融合和提升人文氛围等独特的意义。基于海内外两所著名大学建设人文社会学科的经验,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实际情况,对理工类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作出思考:将人文社会学科定位于对理工学科在“工具”、“视野”与“内涵”等层面具有辅助作用;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解决人文社会学科师资困难;全面促进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并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15.
第十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围绕“科技文化与科技伦理”这一主题,考察科技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及其嬗变;审视高技术前沿的伦理问题;评介国外的技术伦理前沿理论;分析科技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探讨生态科技文化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大数据时代我国科技传播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提出“两种技术哲学”融合的可能性及进路。  相似文献   

16.
从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出发,探讨了其“科技的社会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指出了这一观点是对“实事求是”原则的贯彻运用,旨在使人们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的理解,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以及科技创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除了科学技术我们还需要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以来,人们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一直就有不同的看法.人类进入新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更多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困惑.世界是变得更美好了,还是更危险了?这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除了科学技术,我们还需要不断呼唤人类的良知和理性,不断进行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政治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 ;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 ,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实现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 ,应树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观 ,建立科学技术运用的社会控制机制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19.
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的异化现象也从隐到显,由小到大。这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要想有效地克服科技的异化,就必须找出其根源所在。传统的科技观误把科技的社会属性看作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通过逻辑和历史的考察,发现科技的自然属性是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双重的社会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这种悖论现象的揭示,达到正确掌握和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