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休乎天钧的意思不是跟着是非乃至一切对立的变化去旋转,而是因任是非在旋转,自己却不谴是非,得其环中,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这叫做“两行”;达到这种认识境界,就叫做“明”。“明”是道家认识论的最高范畴,是指达到了对道的认识的一种精神境界。但在怎样才能达到对道的认识、怎样才算达到了对道的认识上,道家内部各派的理解,却浅深不同。老子说:“知常曰明”(十六章、五十五章)。常就是道,尤其指道的绝对性。老子认为,从相对的事物中,认知了主宰它、创生它的绝对,便是知常,便是明了。譬如生物中,牝常“以静胜牡”,所以老子要“知其雄,守其雌”;这就是知常,就是明。器物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不知常的人“皆取实”,知常的人“独取虚”。社会中“福兮祸之所倚”,不知常的人“皆求福”,知常者“独曲全”,等等。老子还认为,对于绝对的道的认识方法,不同于对于相对事物的认识,他说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  相似文献   

2.
晚明“山人”与晚明士风——以陈眉公为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山人”与传统“山人”已有了本质区别,其“山人习气”在晚明就颇受物议,故此明末清初的大多数文人都不愿直称负有清望的陈眉公为“山人”,但陈眉公的“山人”身份却是毋庸讳言的。不仅如此,他事实上还是晚明“山人”中的领袖人物,是晚明“山人”“竞述”的对象。但陈眉公毕竟又与普通“山人”有诸多不同之处:陈眉公的生活方式虽然亦游亦隐,但以“隐”为主,其“游”也非主动出游;陈眉公主动捐弃诸生而为“山人”,与一般诸生被迫放弃举业而成为“山人”略有不同;陈眉公的安贫乐道的处世态度、淡薄名利的价值观在晚明“山人”中也是颇有独特性的。作为个体的陈眉公与作为群体的晚明“山人”同而不同,“不同”是陈眉公在晚明享高名的根由,而“同”则使他在清乾隆朝以后备遭恶谥。  相似文献   

3.
纵观南唐(937-975)后主李煜(937-978)词的创作,可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春。即李温喜欢写春,以春景人词。在李煜不同的生活阶段,其词作中的“春”也有不同的表坎特征及涵义。生于帝王之家,后又继位为一国之君,李烂前期的生活是颇为著豪且惬意的。因此,其前期词的春,大都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渲染出喜乐温熙或清幽雅致的气氛。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以“春殿”、“临春”的虚写,将春处理为李煜在宫中纵情娱乐的背景,透过欢娱场面的表现,读者也可感受到春的温熙气息;而词末“待踏马蹄清夜月”,则展现了一幅清…  相似文献   

4.
和迁哲郎(1889-1960)是日本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化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风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核心观点是“风土文化论”。本文主要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分析了“风土文化论”的形成原因,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和迁哲郎的个人生平与学术兴趣在“风土文化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和乡村的生长环境对他的性格影响;他对日本历史文化的深层思考,其中“日本人意识”是他展开对日本民族及其文化探讨和追寻的起点;时局变化和“国策”需要对“风土文化论”写作的影响,“战时”的写作背景是他无法摆脱的时代局限;人类历史上思想文化的传承。其中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他的触动最大。  相似文献   

5.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是当代西方最具原创性的一流哲学家之一,但是他的原创性思想离不开与中国的相遇。在与中国的相遇中,他将中国作为西方的“他者”进行观照,从中获得灵感,获取其所需要的思想资源,创造了数量众多、风格独异的哲性文论概念,这些概念熔铸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智慧。块茎的概念熔铸了中国莠草的特征,与中国古代的“居间”思想相沟通;“无器官的身体”概念熔铸了道家哲学的“虚”“无”思想,与中国诗学的“虚实相生”相沟通;“生成”的概念熔铸了中国的诗画特征,与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存在着精神上的契合;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象棋和围棋成为条纹空间和光滑空间两个空间诗学概念的建构元素。中国诗学传统在德勒兹哲性文论中的再生,潜隐着“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无限可能性,有着巨大的理论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6.
讨论孔子思想,首要的工作当然是得弄清他的时代背景、他在这一时代中所占的地位,否则无从判明他的“微言大义”的实质。但那个被称之为“小学”的“详训诂、明句读”的工夫,也万万缺少不得。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导,其目标是要实现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在其思想的深化过程中,“以俄为师”方针的确立使他找到了近代化的突破点,找到了务求革命成功的新途径。但孙中山并不盲从苏俄,也不因此拒绝学习欧美,而处处表现出“独立处置中国的事情”的原则精神。  相似文献   

8.
“哲合忍耶”是自乾隆年间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苏菲团体,后逐渐发展成为门宦组织.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对于西北穆斯林社会有重要影响,对之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国内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清朝官方平回方略、纪略中有关哲合忍耶记述的整理;学者对哲合忍耶反清起义的研究;对哲合忍耶门宦历史和人物事件以及专题和文本的研究;有关哲合忍耶的专题和文本的研究.国外研究表现在三个方面:欧美传教士的调查研究;西方学术机构的研究;日本对哲合忍耶教群的关注.这些研究成果对了解和理解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大有裨益,但也有许多争议之处,其症结在于“研究者”田野调查较为稀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内东方学”的思维倾向,文化表征在整体纵横面上失衡,造成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在“文本认同”上的差别.爬梳已有成果对于拓展哲合忍耶门宦研究,甚至对于深挖西北伊斯兰教苏菲主义教团的“本土化”现象有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采访中,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题材,有人觉得平淡无奇不予重视,有人却视为“富矿”拼命挖掘。结果不难想象,前者一无所获,后者却满载而归。之所以会有如此悬殊的差别,主要与记者的新闻敏感有关。一、新闻敏感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及时发现新闻中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感知能力,这既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新闻敏感的强弱决定着记者工作成效的高低。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虽然他这…  相似文献   

10.
活学活用 “文革”某年。老记者某公,刚从干校回报社。新头目命令他去采访当时红极一时的某典型,一位“活学活用”标兵。他抖擞精神上路,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位人物。 “请问,你原籍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1.
《家庭科技》2011,(1):15-15
自言自语、伸懒腰、站着吃饭……常被人们认为是坏习惯,人们也尽量避免养成这些“坏习惯”。可是,你是否知道有些“坏习惯”其实不坏,常给会我们的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告诉你9个不坏的“坏习惯”。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在追寻着快乐,渴望着幸福,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快乐,感受到幸福。 有一个故事,大意是三个人去一个小岛寻找幸福。第一个人找到了一个装有“权力”的盒子,他认为找到了幸福,就欣喜若狂地回去了。第二个人找到了装有“金钱”的盒子,同样十分高兴地回去了。第三个人找到的盒子,里面什么也没有,但他也把这个空盒子拿了回去。过了二十年,三个人又见面了,第一个人一脸憔悴地说:“我有了权力,很多人找我办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书面表达,新闻写作,就是记者把他认为有新闻价值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发表出去,所以叫“记者”、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那么全面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有的记者报上经常有名(写稿多),可他就是出不了“名”(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而有的记者见报的稿件并不多。但却很有名。这其间的区别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是否有独到的发现。一位研究写作的学者曾这样说:一个写作者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大概就在于他必须不断地对现实存在有所发现。这话是极有见地的。一般人则不必非要如此。他可以随波逐流,…  相似文献   

14.
1928年4月,《新民晚报》在奉天(沈阳)创刊。主持《新民晚报》的人,与张恨水是朋友。因而,他们便向在北京的张恨水约稿,请他给报纸写一篇《春明新史》的小说。在这之前,张恨水写过百万字的小说《春明外史》。张恨水觉得这类小说没有续写的必要,没有答应。但因编辑和他是朋友,尽管未得到他的同意,也在报上发了预告。这样,张恨水才答应下来,写出了二十四章回小说  相似文献   

15.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的。本文阐析了道家“知常日明”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揭示了道家“崇尚自然”“崇尚和谐”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的《心灵史》以“非小说”的姿态,融历史、文学、宗教于一体,显示出区别于一般小说的文体特点。《心灵史》的文本构成,历史是其骨骼,张承志深入西北进行实地调研,并采用了多种历史资料,使《心灵史》达到“信史”的效果;文学是其血肉,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张承志饱含着对哲合忍耶的深情,向读者讲述了他炽热的宗教情感;宗教是《心灵史》的灵魂,正是为了确认哲合忍耶的信仰合理性,张承志调动了众多史料,并以文学手法加以铺陈,在最大限度上宣扬了哲合忍耶的教义。作为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张承志的写作难免流露出宣传教义的可疑,但也蕴含了文本创新与精神上扬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17.
孟文静 《理论界》2007,(10):196-197,179
亚里士多德首次系统地提出矛盾律思想,即“同样属性在同一情况下不能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主题”,并认为这个原理是最确实的原理,是无可争辩、不证自明的。矛盾律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基本成形。违反矛盾律将犯矛盾两可的错误,引起思维混乱,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分析人们误认矛盾两可的原因。亚氏首创矛盾律思想在西方逻辑史上做出伟大贡献,但他的思想也有其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他混同了逻辑矛盾与现实矛盾。  相似文献   

18.
在笔者看来,韩石山新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年出版1是一本炒冷饭的书:书中的材料旧,观点也不新。当然,如果非要从这本书里找出“新”,也能找到。那就是作者韩石山对鲁迅的刻意贬低和打压。该书封面上有一句话:“新文化运动以来对鲁迅最不认同的声音。”在本人看来,韩石山先生对鲁迅的“最不认同”恐怕就是该书唯一的“亮点”、唯一的新颖之处。本来,鲁迅不是神,顶礼膜拜,显然不妥;但将鲁迅拉下神坛后,我们就可以对他任意贬低、随意打压吗?当然也不行。窃以为,批评鲁迅,可以,但心态要平和,下笔要公允。倘若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就抱着贬鲁褒胡的心态,那他得出的很多观点就很容易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19.
评阎锡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李茂盛阎锡山虽是一个地方军阀,但他勤于学习,有政治头脑,善于察看内外政治风向,研究各种社会思潮,甚至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而研究马克思主义。所以在他的一套理论中,也夹杂有许多“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反映在他的政治、军事、经济各...  相似文献   

20.
在独立于欧洲大陆的现象学运动情况下,维特根斯坦曾经在1929年初重返剑桥大学之际提出了一个他自己的“现象学”版本。那么,他对于“现象学”的界定是什么? 他的这种想法是在什么时候并如何形成的? 这种思想在其哲学转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相关思想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自从斯皮格尔伯格在1968 年发现所谓的“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以来,国际学术界已经提供了不少诠释维氏这一思想的方案。本文将对这些海外学者业已取得的成果作一番梳理,以彰显研究维氏“现象学”问题的学术意义以及这一研究自身的客观难度,并为中国哲学界介入该话题的讨论提供基本的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