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小时候,我很怕父亲。记得我刚开始跟父亲学木匠的时候,他总是很严厉。不容我仔细思索就要我回答许多超出学徒工范畴的问题。别人答不出来,他悉心指教。我如果答不出来,他轻则拂袖而去,重则动手敲打。所以我学木匠那阵儿,吃饭都不同他在一块儿。有一次,我趁父亲不在,自作聪明地一个人装配了一个大衣柜。左敲敲右打打,刚刚装好,父亲回来了。他走到衣柜前,阴着脸,转着圈儿看。虽然在装配中毁了一根木料,可我心里为自己终于能单独完成一件作品而欣慰,私下里等待父亲能给我几句褒奖的话。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转变     
正父亲是个节俭的人,这种节俭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我不理解父亲。作为水利部门的退休职工,每月的退休金足够他花销了。然而,他依旧像个守财奴,烟酒不嗜,布衣粗食,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父亲不仅自己节俭,还要求我们节俭。有一次,我花150元钱给他买了条裤子。父亲问起来,我如  相似文献   

3.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写了篇作文给父亲看,想叫他帮改改。可父亲接过一看,说:“不行,怎么写得这么别别扭扭的?我看你像你妈,作文很差。”父亲和母亲原是高中同学,父亲自然知道母亲的底子,她外语很好,但作文较差。于是,他就在孩子面前这样说。 另一个读初二的孩子,上学时经常忘记带东西,钥匙、钢笔、雨伞等多次不知去向。每次忘记,他母亲总会说:“哼,你像你爸,没记性,做事老是丢三落四的。你爷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特权     
正母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人,几乎从未与别人争吵过,惟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了错,母亲便会揪住他的小辫子不放。有一天,父亲来了兴致,下楼跟棋友聊天下棋,兴高采烈地走了,可没过半小时,又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母亲问其原因,父亲说:"那家伙输了不认输,老悔棋。"父亲气鼓鼓地撅着嘴,像个孩子似的发誓不再跟那爱悔棋的老家伙下棋了。母亲怎么劝都不听。我回到家,母亲便把父亲的"恶劣行径"数落给我听,我随  相似文献   

5.
一位知名艺人,公众面前温文尔雅,热情开朗,却自爆内情说曾因父亲早年不支持他的选择,竟有十多年很少理会父亲。还有一位为人师表、宽容随和的女教师,居然对自己女儿的丁点过失大发脾气。家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更加通融才对啊,怎么反而更加苛刻,不能包容?这到底是为什么?细细琢磨,其实并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6.
我打电话给父亲,让他给我报一组电话号码,因为我的通讯录丢在他那儿了。他说:"等等啊,等等啊。"一等就是老半天,他都没反应。我大声"喂喂",他又说:"再等一等,马上就好。"又是半天没动静,我只好不耐烦地说:"好了,我想起来了,您不用找了。"心里感慨,父亲真是老了。下班后,我匆匆去拿通讯录。进门就见父亲拿着通讯录,远看看,近瞧瞧,好像观戏法似的。我问:"您的眼镜呢?"他像个犯错的孩子,说:"不小心弄断腿了。"我问:"那怎么不重新配一副?"他说:"昨天刚坏的,本来想哪天顺便去配。"我责怪他:"告诉我也行啊,看不清楚多难受。"  相似文献   

7.
正顾维一当婚礼主持人10年了,他现场看到过两位父亲的眼泪。前一位是私营企业家,他为亡妻所生的大女儿出嫁开席50桌,婚礼前一晚,女方父亲对顾维一说,他亏欠女儿太多:"她妈妈走时她12岁,过了5个月我再婚,再过两个月她搬去学校宿舍住,难得回家。"顾维一马上明白了:"这场婚礼会有尴尬,因为她不肯原谅你,对吗?"女方父亲苦笑说,女儿曾要求由舅舅把她  相似文献   

8.
分寸的力量     
晓明 《快乐青春》2014,(3):13-13
一位叫迈克尔的男孩长得又高又壮,他母亲害怕他会成为学校的“小霸王”,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叫他与人为善,学会忍耐。结果很多孩子欺负他,甚至打他。迈克尔对父亲说:“我真想狠狠地揍他们,但我知道这样做,  相似文献   

9.
<正> 我的父亲金应熙教授原本爱好数学和天文,后来却转向史学并将毕生献给了历史研究.在我们的家庭中,唯独我没有研究历史,却转而学习自然科学并成为一名生物学工作者.然而也许是由于从小受到父母亲的教育和熏陶,耳濡目染,我对父亲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在逐渐走上自然科学研究的道路以后,我才深深地体会到,父亲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他既尊重史料,又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他  相似文献   

10.
我和丈夫结婚的时候,他是大学讲师,我是一所小学校的音乐教师。婚后头几年,我承担了家里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所有家务。那些年,我课时少,又不像教文化课的老师那样,下了班  相似文献   

11.
林书敏 《家庭科技》2010,(12):34-34
有一位知名艺人,公众面前温文尔雅,热情开朗,却自曝内情说曾因父亲早年不支持他的选择,竟有十多年很少理会父亲。还有一位为人师表、宽容随和的女教师,居然对自己女儿的丁点儿过失大发脾气。家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更加通融才对啊,怎么反而更加苛刻、不能包容?这到底是为什么?细细琢磨,其实并不难理解。首先,亲人之间关系太复杂。和亲人相处时间长,共同经历的事情也就多了。  相似文献   

12.
Aki 《优雅》2015,(8)
六岁的时候我发现纸币上的头像不是我爸,但马上转念一想:管他是谁,总之没我老爸厉害--他是那样的高大魁梧(实际他身高1.7m,还有点扛背),拥有无人能及的聪明才智(只是常常找不到车停哪儿),并且是那样的富裕(有2个孩子的大学教授,从未停止过对生活来源的担心)。
  我绝对不是将自己父亲推上圣坛的唯一一人。我们的爸爸,曾经用有绝对优势的经验和智慧,碾压我们对这个初次见面的世界的各种粗浅幼稚认知。他的知识储量令我们顶礼膜拜,他深思熟虑的行事亦或灵活机敏的应变让我们觉得他是无所不能的存在。即使当年你很少与忙碌的父亲互动,他仍然会强势地影响你的人格塑造和行为模式。幼小的心灵里逐渐清晰的父亲形象,像罗盘一样在一生中无数次地指给你方向。然而“图腾”缺陷的那一面--比如父亲的恶习,同样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父亲71岁了,每天在煤厂干活,像年轻人一样握着大锨筛煤、上煤。从背后看,很难想到他是70多岁的人了。 每次看到父亲偌大年纪,还不辞辛劳每天劳作,我就心酸眼涩。父亲是煤矿工人,退休后他先后到多家厂矿做工,有时还跟村里的建筑队搬砖,像年轻人一样下力气。  相似文献   

14.
程常 《快乐青春》2014,(1):12-14
高考结束了,虽然告别了那一摞摞试卷和挑灯苦读的夜晚,但我的心情却无法轻松起来。当邮递员的父亲每天起早贪黑,东奔西跑,辛苦地工作。虽然不像别的家长那样整天把高考挂在嘴边,但我知道他也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如果这次考不好,我怎么向他交代?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普通的三轮车工人,在旧社会里没有读过书。解放以后读了一些书,但还只有小学程度。要我来谈谈如何学习毛主席著作,恐怕谈不好,谈错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恨透了旧社会在旧社会里,我的父亲在地主家当长工。地主逼债,父亲只得带着病去上工,后来父亲病死了。父亲死后,母亲也活活地饿死了。我的一位邻居看我很可怜,便对在上海拉黄包车的一位工人说:“你把他带到上海去,拾  相似文献   

16.
父亲是中学教师,一向温文尔雅,是出了名的好老师、好丈夫、好父亲.可是,他在61岁那年,竟然得了老年痴呆症.从此,我们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开始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父亲患病那年,我刚参加工作,平时住在单位,周末才回家.父亲一见我,总是惊喜地说:"小雨,你回来了!什么时候回来的?"可过不了一会儿,他从里屋出来,再见到我,仍然会惊喜地重复刚才说过的话.我和母亲都说他"老糊涂了",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相似文献   

17.
父子游戏     
正20岁生日那天,他向父亲开口:"我想要一辆车,没有车,太掉价了。"父亲皱了皱眉头,这次,他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有求必应:"我最近手头有点紧,不过,我有一个朋友在电视台当导演,听说他们那有一档‘真人秀’节目,如果我们去参加,就能获得10万元的现金奖励,那时你就可以买车了。"起初,他并不情愿,但10万元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他犹豫了一会儿,还是点头答应了。"真人秀"短剧的要求是,他扮演一个自谋生路的"儿子",不  相似文献   

18.
卖报有学问     
卖报是一件简单之极的事,只要会收钱找钱就行,谁都能干,很多人都这么认为,我以前也这么想,但自从看到一位卖晨报的小伙子后,改变了这一观念。我每天早上在一电车始发站候车上班时,都看到一个卖晨报的小伙子车上车下卖报,他卖报很特别,不像别人只吆喝“晨报,五  相似文献   

19.
吃相辨人品     
正一天,与一朋友吃饭,恰好父亲来看我,我便把父亲接来一起吃。父亲寡言,饭问一直静静地听我们聊天。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我愕然,这个朋友是因生意认识的,合作过几次,印象还不错。父亲说:"虽然我对他不了解,但从吃相看,基本可以估摸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他夹菜有个习惯性动作,总是用筷子把盘子底部的菜翻上  相似文献   

20.
温馨的诀别     
那时候,父亲患了癌症,我又不得不赶时间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苍白的脸。而父亲稍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和他对面养着十几条金鱼的大鱼缸。这是父亲不能起床后我为他买的,十月的阳光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父亲。他已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只要我在他身旁,他脸上就呈现出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