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教育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调查母亲教育的现状,发现母亲知识缺乏、母亲意识不强、母亲行为有失偏颇等问题,重视母亲,倡导母亲教育,并建立我国母亲教育制度,通过提高母亲素质进而提高民族的人口素质,对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母亲身份和母亲形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运动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认为母亲身份是父权制文化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一种角色,由此拒绝母亲身份,也因此否定冰心的母爱文学。女性主义神学则从另一向度发掘母亲在父权制话语下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从而肯定母亲身份。从女性主义神学的角度探讨冰心笔下的母亲内涵,冰心的母亲观与女性主义神学对母亲身份的探索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3.
生命是一条曲线记得小时候,母亲的心脏不好。一次,我跟母亲去医院看医生,医生要母亲先做个心电图。在母亲做检查时,我好奇地盯着那个做心电图的机器,随着咿咿呀呀的声响,从机器里打印出一张纸来,纸上是一条上下起伏的曲线。母亲做完检查后,我问母亲,为什么心电图是曲线而不是直线呢?母亲告诉我,  相似文献   

4.
黄颖  王飞 《兰州学刊》2009,(Z1):210-211
母亲素质的提高事关中国的千秋大业,社会各界不但要重视母亲素质更要注意和发展将要转变为母亲的女大学生群体的素质。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形式针对女大学生的母亲角色意识展开调查,分析得出就业压力、家庭背景、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与女大学生母亲角色意识的强弱息息相关。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女大学生母亲角色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钟玉芳  何养成 《阴山学刊》2012,(3):107-111,128
运用SRE的再认研究范式比较青少年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偶像参照和他人参照加工任务下的记忆效果。实验一结果表明当学习与测验间隔5分钟时,仅出现自我参照效应,无母亲参照效应和偶像参照效应;实验二结果表明:(1)定向任务的主效应显著(F(3,81)=26.815,p<0.001),母亲状况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1,81)=3.375,p>0.05),定向任务和母亲状况的交互作用显著(F(3,81)=15.086,p<0.001);(2)有母亲组被试的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偶像参照效应显著且两两无差别,三者均与他人参照存在显著差异;(3)无母亲组被试仅存在自我参照效应,并与其他三项加工任务有显著差异。研究证明了在自我参照研究范式中,有无母亲将影响自我是否呈现母亲参照效应。结果提示,在母亲参照效应的研究中,需考虑母亲状况。  相似文献   

6.
蔡郁婉 《北方论丛》2022,(3):115-122
母亲神话往往将母亲描述为贤惠慈爱、牺牲自我的形象。近年来,女性创作者开始了对母亲形象的重新审视。国产女性电影亦不例外。电影《嘉年华》《送我上青云》《春潮》都涉及了对于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再思考,塑造了反神话的母亲形象。在重审的基础上,电影之中的女儿们纷纷反叛母亲,意欲成为与母亲不同的新女性。但电影对母亲的审视却悬置了对造成母亲之卑劣和不堪之原因的追问。这一割裂的反思遗憾地使女儿们陷入了“厌母症”的泥潭。在《送我上青云》《春潮》之中,女儿们都在背离母亲的道路上遭遇困境。但《嘉年华》却富有启示性地告诉我们,理想的母亲镜像对女儿突破困境与禁锢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呼唤更全面、更深刻地探讨母女关系的作品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杨珺 《晋阳学刊》2009,(4):114-118
对母女关系的书写是女性散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亲情解析》、《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以对母女之间亲情不亲的疏离关系为表现对象,敞开了母亲作为人作为女人的真实生存处境及其人格畸变状态。亲情不亲往往表现为女儿对陷于不合习俗母性的怨仇或仇恨心理的母亲的冷漠排斥,母亲的怨仇心理仇恨心理本质上是女性发现自己付出全部所依附的对象却空洞无力不足依凭后极度绝望空虚的流露。《亲情解析》、《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中作者对母亲之为母亲的母性和母亲作为女人的人性的思考,使得如何理解并超越母亲的命运,如何将习俗母性中所包含的爱的因子转化为建设性的人格因子,成为女性散文提出的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哲学基础、情感态度、文化成因三个方面,以“五四”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作参照系,考察了近期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变异现象。文章认为,无论是以怨恨为核心的母亲形象,还是令人厌恶的非常态母亲形象以及放纵生命的母亲形象,究其实,都是对“五四”小说中母亲形象的一种逆向补充。  相似文献   

9.
当代女性在母亲角色的认同上出现了重大的变迁,即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她们一改传统社会婚姻和做母亲所要求的女性生活的范式,向关注个人幸福和生活质量的新型母亲角色转变。所引起的一系列变迁主要表现在母性与母性化过程变迁、母亲角色的选择权变化、母亲角色与高生活质量的冲突诸方面。这些变迁涉及到传统的社会制度、家庭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中关于母亲角色的规范与安排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母亲无畏     
董保纲 《快乐青春》2011,(7):105-106
母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儿:在我四岁那年,有一天,我跟随母亲去地里割草。母亲把我留在地边上,告诉我不要乱跑乱动,她就向地里走去。母亲割满了一筐草,一抬头发现我不见了,  相似文献   

11.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母性认识和母亲形象塑造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初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和母爱讳莫如深,中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和母爱渴慕向往,后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及母爱极尽讴歌与赞美之能事。从不同的创作阶段可以明显地看出作家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由此使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周峨 《兰州学刊》2006,(7):80-82
。以赋予“母亲”的道德美名为掩饰,张扬其性别的从属性,是历史演义小说书写“母亲”的习见方式。对儿子忘我的付出、甚至“为子赴死”,成为这类小说中“母亲”的程式化姿态。这类小说特有的处于最高权力边缘的“母亲”———太后,以极端的自我伸张对“母亲”利他主义生存的唯一合理性进行了质疑。  相似文献   

13.
田野 《快乐青春》2014,(9):10-12
她是一位苦命的女孩儿,家住湖北省宜昌市溪塔街道廖家林村五组,母亲因车祸下肢瘫痪。在她出生4个多月后,父亲又悄然去世,在残疾母亲的呵护下,在众多亲友及好心人的帮助接济下,她慢慢长大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3岁时,她就能帮助母亲、照顾母亲,母亲常年瘫痪在床,不能走动,她便给母亲端茶倒水,端屎端尿。  相似文献   

14.
人情不是债     
小时候,常听母亲这样说:"最难还的,是人情债。"那年秋收时节,母亲突然患病,父亲带着母亲去城里看病,家里的庄稼无人收割。邻居王大叔、王大婶是热心人,忙完自家的农活后,把我家的农活也揽了过去。母亲回来,看到一院子的粮食,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15.
正母亲一个人在老家生活,我平时用电话跟她联系。每天晚上给母亲打个电话,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母亲最怕给我添麻烦,她最大的心愿是我能安心工作和学习。我每次跟母亲通电话都感觉得出她很开心,所以我尽可能地多跟母亲聊几句。母亲跟所有的父母一样,只报喜不报忧,每天都说过得很好,不用我担心。母亲他们这代人不善于表达感情,  相似文献   

16.
母亲自身的各种因素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此,采用"失望礼物范式"测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父母后设情绪理念量表》和母亲敏感性测验量表对336对母子进行了测量,探究母亲成人依恋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母亲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能直接负向预测幼儿积极的情绪调节,正向预测幼儿消极的情绪调节;母亲情绪教导理念与敏感性在母亲成人依恋与幼儿的情绪调节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母亲情绪紊乱理念在母亲成人依恋与幼儿消极的情绪调节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母亲情绪教导理念与敏感性在成人依恋与幼儿的情绪调节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共同致力于幼儿的情绪发展,促使母亲提高安全依恋水平,改善情绪教养方式,培养自身对幼儿需求的敏感性,促进幼儿情绪调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向都看不起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不识字,素质就低.我烦母亲高腔大嗓地说活,仿佛在与人吵架.我讨厌母亲生吃黄瓜的样子,把黄瓜在衣摆上擦擦就吃,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嫌弃母亲每每把我的剩饭端过来就吃,一边吃一边说,浪费了多可惜.我最厌恶的是,母亲爱吃大蒜,常常生吃,一嘴大蒜味儿,让我闻到就想吐.  相似文献   

18.
雷霖 《云梦学刊》2015,(1):101-105
晚清提出的"国民话语"初步建立了母亲与民族国家的关联,这种关联在三四十年代战争叙事中的母亲身上得以突显。母亲们通过道德辨识和道德实践,与自己的敌人和亲人建立起超血缘的政治伦理关系。母亲国族化的角色再造过程,实是去伦理化的伦理化过程,呈现出明显的泛道德化倾向。依靠母亲角色塑造道德主体,是女性进入民族主义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主义主要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9.
张显凤的《母亲的缺席与隐秘的伤痛》称《朝花夕拾》中衍太太扮演了少年鲁迅的"母亲"兼"情人"角色,这个观点是断章取义,不能成立的。母亲在鲁迅的回忆中一直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并对少年鲁迅产生重大影响,鲁迅也没在小说中表达怨恨母亲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楚爱华 《齐鲁学刊》2007,4(2):100-102
在中国封建宗法家庭中,受父权话语遮蔽下的母亲虽然是被压迫的“第二性”,但在具体的生活中,母亲却拥有实际的权力,具有别样的生存景观。母亲拥有权力不是出自性别自觉,而是代替父亲行使权力。现代家庭小说中的母亲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具有了深刻的性别内涵,在新的语境下表现了更为意味深长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