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太宗李世民从小就勇敢果断,办事机敏。他办事总是很有主见,并足智多谋。他的父亲李渊注意到他的性格.因此想特别栽培他。  相似文献   

2.
戚焕丽 《东岳论丛》2007,28(4):110-114
泰山的精髓在人文,孔子是泰山文化最主要的奠基人之一。孔子对夏商周文化典籍的系统整理和传授推广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大量文献留存表明泰山独尊地位的形成与孔子及孔门弟子关系密切。研究泰山文化应从孔子编著的历史文化典籍中溯其源,并从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文化发展中理其流。  相似文献   

3.
李世民一生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是他取得赫政绩,名垂青史主要原因。李世民用坚持的是“德才兼备”,但实际上是把“德”置于“才能”之上。李世民在用人时不以小过而志大功,是抓住了事物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武则天治马     
有一次,西域向唐太宗进贡了一匹烈马。唐太宗跟他的嫔妃们开玩笑说:“你们谁能制伏它,朕重赏。”妃子们都不敢回话。这时,14岁的武则天忽然站出来,说:“陛下,臣妾可以。”  相似文献   

5.
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集宗教、文化、商贸活动于一体的仪式性活动。泰山东岳庙会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庙会之一,2008年泰山东岳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庙会组织形式与民众参与程度均呈现新的面貌,当代庙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6.
孙莉 《东岳论丛》2006,27(5):205-206
泰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会当凌绝顶的攀登意志;朝气蓬勃的旭日活力;扶正压邪的敢当正气;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等等。泰山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唤醒民族灵魂,陶冶民族的集体意识,弘扬、坚持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开创一代盛世的“文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每以万机之暇 ,游息艺文” ,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热情。然而由于主客观诸因素的制约 ,在崇尚南朝文艺传统与审美趣味的社会文化风尚下 ,其文学活动与作品呈现出多种因素、多样趣味融而未合的杂糅并置状态。尽管如此 ,李世民以其特殊的身份 ,于听览之暇 ,性情所至 ,“属文赋诗 ,天格赡丽 ,意迈冲悟” ,具有“首辟吟源”的象征意义 ,对“诗唐”的形成有奠基之功 ,从而造成了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的错位  相似文献   

8.
论唐太宗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鹏 《东岳论丛》2011,32(10):52-55
唐太宗通过总结历朝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形成了自己的忧患意识。唐太宗君臣认识到忧患意识对于国家兴亡起着重要作用,并将这种意识自觉融入到了治国理念中。在忧患意识的影响下,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终成贞观盛世。以史为鉴,唐太宗的忧患意识及其背后的治国理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一生经历两次皇位之争,先是作为争夺者和李建成竞争皇位;贞观后期,又亲眼目睹了儿子李承乾、李泰之间为皇位展开的激烈斗争。这两次皇位之争引起的政治风暴,将以房玄龄、魏征为首的诸多史臣纷纷卷入其中,史臣从维护李唐政权稳定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为唐太宗献言献策。唐太宗和史臣君臣关系情深义厚,然而,这也不足以使皇帝完全放弃对他们的猜忌,不足以保护他们及其家族免受政治风波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诗歌的得失在于理脱于象 ,情寡于词 ,平铺直叙 ,显而不隐 ,触景感物 ,缘情成章。他的诗学理论是以社会功利为核心的“中和”诗教观 ,作为贞观诗坛的核心人物 ,他对转变旧诗风 ,开创新诗风所起的实际作用是有限的 ,他倡导并创作的典雅富丽的宫廷诗 ,对于扫荡宫体余风 ,“以宫廷破宫体”有首倡之功  相似文献   

11.
李少兰 《中州学刊》2007,(4):183-185
面对隋末唐初百废待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复杂的严峻局面,唐太宗李世民心存忧患,治不忘乱,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分析探讨其执政思想并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于新时期巩固我党执政地位、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的身份与人生际遇使他心系天下、常怀戒盈心,其治国理想直接影响他的文学观和诗歌创作,使其诗歌呈现奋发向上、济世安邦、反躬自省、积极昂扬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登基后倾力实践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创建了“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治世明君。唐太宗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君者政源、主明臣直、己正则天下正等内容。唐太宗德治践行活动的特点是:心存百姓,沥心勤政,从谏如流,改过不吝,克己省身,公正无偏,勤学明理,戒奢从简。唐太宗的德治思想及其践行活动能为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格律诗的核心是重平仄,从这一核心出发,对以李世民为中心的贞观宫廷诗坛创作的五言八行体诗歌的平仄格律进行了梳理,由此探察了唐五言律诗格律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巡游泰山地府题材是古代小说中极富想象力的部分,也是反映冥界观念的重要资料.此类小说叙写凡人巡游泰山的经历,为中国文学输入新的内容,开创了穿越空间小说之先例;作品精心描述作为死后世界的泰山空间,丰富了古代的地下空间意识.此类小说发轫于魏晋,随着冥界观的成熟转型,在唐代得到全新演绎,焕发出新的活力.它的形成与演变折射了冥界观念的发展历程,有助于考察古代小说题材和探讨冥界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唐讳升沉     
作为封建王朝的一种制度———避讳 ,其发展并不是孤立的 ,随着王朝命运的兴衰 ,避讳的发展也显示出升沉的运动轨迹。就唐朝的情况说 ,从唐高祖李渊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 ,避君王之讳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人人不敢懈怠。这一段时间也正是唐朝由开国而发展到顶峰的时期 ,国家强盛 ,社会繁荣 ,皇权稳固。安禄山之乱以后 ,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败没落 ,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呈现凋颓之势。因此以强大的皇帝权威为背景的避君王讳也失去了昔日对臣下的制约力 ,陷入弛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盛唐之音空前绝后,这与唐太宗李世民"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的音乐审美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李世民的音乐审美思想是对魏晋时期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为盛唐音乐的开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李世民的书学审美观是一种功利型、政治性的艺术审美观。他从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秉承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把封建社会用以教化人的伦理道德标准,转化为书法评论、取舍的标准。"粉饰治具"传神地揭示出李世民提倡书法的政治、社会功用;他不仅是"帝王书家第一人",而且还是封建帝王中把政治与艺术完美结合、以文治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与泰山关系考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百回本《西游记》描写原型为泰山独有的景观和可推断为泰山景观,以及可资联想到《西游记》故事的景观约有三十余处。这诸多景观与《西游记》所写地理环境对应的一致性或相关的密切性,表明泰山景观是《西游记》地理环境描写的主要蓝本,《西游记》的神魔环境与“五岳独尊”的泰山景观,在很大程度上有摹本与原型的对应关系。泰山不仅是孙悟空“故里”,而且是大半部《西游记》故事的舞台背景。而《西游记》作者必是一位久居泰安熟悉泰山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20.
贞观八年(634),唐太宗为其父李渊创建大明宫,次年五月,因太上皇驾崩而停废。龙朔二年(662),唐高宗又因"风痹"而重修大明宫,并徙居新宫。从此,大明宫便成了唐长安城内三座宫殿之中规模最大而使用时间又最长的一座宫城。文章从唐太宗与其父李渊之间关系的发展、唐太宗奉行"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之间的感情变化以及政治局势的变动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唐太宗创建大明宫和唐高宗大明宫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