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志 《快乐青春》2014,(2):10-12
大学毕业那年,父亲求亲告友,在家乡小城给我找了份他认为很体面的工作,我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决定到外面闯一闯。那晚,我和父亲深谈,描绘自己的理想抱负。父亲说我心比天高,母亲则在一旁抹眼泪,都苦口婆心地劝我留下。我却冥顽不化,非要“走出去”不可。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三苏蜀学”的基本思想内涵,并通过对《东坡易传》的分析阐述了蜀学的几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童年经验对“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人物塑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常常以自己童年接触过的人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原型,他们也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童年时期建构起来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念投射到小说人物的身上? 由于他们成长于“文革”时期,他们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被打上了“文革”的烙印?他们小说中的少儿形象多是孤独?空虚和迷茫的,且大都拥有浓厚的暴力情结;他们笔下的“右派”及“知青”则都拥有很多的缺点,平庸且世俗;他们小说中的很多“父亲”形象,也不再高大神圣,要么懦弱猥琐?要么残暴变态,和子女的关系都很紧张? 不过由于“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人数众多,其童年经验世界也存在着种种差异,若想更加全面地把握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我们还应分析和考察“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童年经验世界中的地域?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苏洵苏辙散文创作比较论洪本健“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氏父子以散文创作的卓越成就并列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轼历来备受研究者关注,苏洵、苏辙则重视不够。实则,苏洵之文“皆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序》),善议论,以雄肆笔力见长;苏...  相似文献   

5.
正1961年8月,在阳光炙热的夏威夷,一个混血男孩在檀香山出生了,他的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是美国的一个中产家庭的白人。但是两年后,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选择了分手,男孩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男孩渐渐长大,他6岁时,母亲带着他嫁给了一位印尼裔学者。到了上学的年龄,男孩就读  相似文献   

6.
《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载叶瑞汶《对苏轼佚文<叶氏宗谱序>的考证》一文(以下简称《考证》),作者称他于1992年春在浙江义乌农村看到《义乌南阳叶氏宗谱》,中有苏轼撰《叶氏宗谱序》与苏洵为翰林学士叶道卿遗像所作的《像赞》并附有原文影印件。《考证》经过考证断《序》与《赞》为苏轼、苏洵作,实际上却并未作认真的、扎实的考证,甚至连最基本的人事关系都弄错了,故作此文以辨之并就正于叶氏及方家。《考证》谓:“为了讨论问题方便,将苏轼父子的佚文公布如下,其中的分段、标点符号和括号,系作者所加”,然其断句、标点均有错…  相似文献   

7.
苏轼义利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义利思想一方面受到苏洵义利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北宋儒者的影响。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上,苏轼义利思想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义正身”“利以安身”“义利相和”。苏轼将“义”视为自我修养的道德标准,坚持以仁义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以义正身”;苏轼认为,“利”是个人生存的重要条件,是百姓安身立命的基础,故而主张“利以安身”;苏轼坚持“义”与“利”是互为支撑的,要做到“义利相和”。尽管在苏轼看来,利是无善恶的,是不应该反对的,但是苏轼并不提倡缺乏“义”作为支撑的“利”,强调“义利相和”。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光辉的一生中,与宗教有过不少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贫穷闭塞的韶山冲成长的他,受母亲的影响,小时候相信神,信过佛教,并劝过父亲信佛。毛泽东曾回忆说:“我9岁的时候,曾经认真地同母亲讨论过我父亲不信佛的问题。当时和以后,我们试过很多办法想让他信佛,可是没有成功。”只是后来当他接触到一些现代科学以后,才逐步对神、佛的信仰发生动摇,以至完全背叛了对神、佛的信仰。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里这样讲过:“一般地说,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不管农民家庭出身的也好,工人家庭出身的也好,一下打破迷信是不可能的。毛主席生长在十九世纪末的农村里,不可能没有一点迷信。”  相似文献   

9.
有宋一代文豪苏东坡,出生在祖国的大西南——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县),与古为燕赵之地的河北还有什么关系吗?有。不仅有,而且还非同一般。本文即拟就此作些简略的考述。 (一) 苏氏是一个古老的、有久远历史的家族。从一些史料来看,该家族蔓衍而有眉山苏氏这一支族,却是晚至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的事。据苏轼的父亲苏洵称:“苏氏出于高唐,  相似文献   

10.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自己一生功业的概括总结.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坛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他以大量优秀的诗词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一代文宗”.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位占三席.“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在文坛上传为佳话.苏东坡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先后做过翰林学士,龙图阁大学士.但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开始了他宦海浮沉,屡遭贬谪的仕途生涯.在黄州,由于苏东坡官卑职微,对人民生活的疾苦比较了解,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写出了上千首诗词,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黄金时期.又由于他在黄州没屋可住,就在郊外东坡旧营垒处盖了一栋房子,因在下雪天房子落成,便取名为“东坡雪堂”,并赋《东坡》诗八首记之,从此苏轼便自号为“东坡居士”了.公元1094年,五十九岁的苏东坡又以“诋斥先朝”罪,“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1097年春,贬居惠州的苏东坡年已六十二岁,在贫病交加的逆境中,挥毫作《纵笔》  相似文献   

11.
“逆子”     
父亲得了癌症,住院一个多月了,他却没来过几次.即使来了,也是放下钱,说不了几句话就走.他说公司忙,离了他就转不动.再说,还要照顾孩子.看着他匆匆离开,母亲总忍不住暗自落泪,深恨他不孝.从小到大,父亲为他付出了多少心血?他几乎没让大人省过一天心.小学顽劣,中学忤逆,大学和人打架被劝退,开公司亏得一塌糊涂,结婚,离婚,父母为他操碎了心.  相似文献   

12.
崇高的尊严     
冯笛7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了。继母来到他家的时候,冯笛刚好11岁。 继母刚来的时候,冯笛挺不喜欢她,很长时间都没叫过她一声“妈”。为此,父亲还打过他。这样,冯笛的抵触情绪就更加强烈了。然而,在继母惟一一次打他的时候,冯笛竞意外地叫了她一声“妈”。  相似文献   

13.
《人文杂志》1984年第4期载《“三苏”到过耀县》一文,读后颇有疑义,兹提出商榷。 “三苏”在文学史上系“北宋蜀学”的简称,源于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不能用“三苏”来指代苏氏父子中某一个具体的人。早在南宋时代的邵博就说过:“苏轼、苏辙无一字及简夫。”(《闻见后录》卷十五)说明与雷简夫订交的只是苏洵,而不是苏氏父子三人。  相似文献   

14.
“苏老泉”是苏洵之号,还是苏轼之号?自来就有争议。自宋以来,多有称苏洵号老泉者。甚至有将苏洵文集《嘉祐集》称为“苏老泉”文集的。目前所能见到的较早的苏洵文集(东莱标注老泉先生文集》十二卷,是宋代吕祖谦编,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吴炎刻本。由此可知宋代吕祖谦就称苏洵为“苏老泉”了。另,《苏老泉文集》十三卷本,有文十二卷,诗一卷,并有凌蒙初《苏老泉文集序》和凡例、本传,是明代凌蒙初的朱墨套印本。  相似文献   

15.
他是母亲一手带大的。他的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泥瓦工,直到30多岁,才经人撮合,娶了他母亲。一年后,他出生了,白白胖胖的,像一轮满月。日子因他的  相似文献   

16.
改联立志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即兴写下的一副对联。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自幼天资聪颖,在父亲的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经过几年的努力,小小年纪的他学业大有长进。亲友们见了,都赞不绝口,纷纷夸奖他是个难得的“神童”。  相似文献   

17.
他出生的时候,恰逢抗战胜利,父亲欣喜之下,给他取名凌解放,谐音“临解放”,期盼祖国早日解放。几年后,全国是解放了,但凌解放却让父亲和老师们伤透了脑筋,他的学习成绩实在太糟糕,从小学到中学都留过级,一路跌跌撞撞,直到2I岁才勉强高中毕业。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诗画同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泰 《阴山学刊》2003,16(4):42-43
陶文鹏先生的《苏轼诗词艺术论》对苏轼研究做了新的突破。在诗与画的关系上,得出苏轼“诗画同异论”,承认相互差别,符合艺术辩证法,与我们体味的苏轼“诗画并重论”基本一致;在关于苏轼自然山水专题上,作者有机地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系列,依据深层内在的逻辑,升华了苏轼独有的“自然诗观”的全方位构架,开辟了苏轼艺术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文艺美学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概念为核心的文艺观,苏轼作为这一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概念不仅散见于他的诗文书画理论中,更为重要的是,他赋予了“自然”以本体论意义,提出了“不能不为之为工”、“无意为文”的“自然”艺术本源论,“身与竹化”、“无法之法”的“自然”创作论及“平淡”的“自然”风格论,由此使其文艺思想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苏轼论画     
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在诗、词、散文、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多方面都作出了贡献。苏轼还是一位大书画家,是唐代颜真卿以后的巨擘;他的书法被称为“苏体”,他又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善画古木丛竹、顽石乱绦,也画过动物如螃蟹,人物如佛像等等。苏轼画竹,风格最与文与可相似,所以属于“文湖州竹派”。而苏轼对于当时北宋艺坛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同李公麟、王晋卿、米元章等人一起,发展与壮大了文人画,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