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蔡青荣 《河北学刊》2012,32(4):154-156
法治是利益妥协的产物,而个体的分散意志经过妥协形成的法律是对各方利益的均衡。故阶级斗争思维与法治精神相去甚远。民主是多数人的政治,但多数人的权利亦须受到制约,这是由法治的妥协机制所决定的。以权利制约权力、分权制衡体现了法治的妥协性,同时法治的妥协性还体现为对传统的尊重和让步。  相似文献   

2.
现代政治是民主、法治、宪政三位一体的政治.民主和宪政并非内在冲突而是相互契合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化趋势,成为民主与宪政的基本契合点.尽管宪政和民主在价值取向上各有侧重,但在现当代政治发展中,二者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宪政以民主为基础,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而得以有效运行.宪政必然实行法治,而法治的实施依赖于宪法权威和宪政体制的确立.在宪政体制条件下,宪法以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使法治得以真正实现,进而为民主政治的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的宪政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发了各种群体性事件,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矛盾.群体性事件展现出来的社会各方面宪政意识的缺失,表明了作为社会秩序构成部分的我国宪政制度依然十分不完善.当前的群体性事件基本上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党和政府应当转变思维从宪政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群体性事件,并在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接受监督和制约,从而构建符合宪政要求的真正民主、法治和文明的和谐社会.只有将群体性事件纳入宪政视角,切实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才是预防和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4.
英国宪政进程走的是一条徐缓渐进的生发之路。这条独特的立宪道路是英格兰国家与社会的均势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良性互动关系所铺就的。英国的立宪经验启迪我们,社会中原本蕴藏着巨大的宪政潜力,因为建立宪政制度是社会大众的本能诉求。但是,由于社会具有不自足性,社会的宪政诉求只有在国家架构下并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才有可能实现。因此,作为一种自足自为力量的国家经常是决定宪政命运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力量。其中,适度强大的国家因与社会构成均势,可产生良性互动效应,因而是最有利于宪政生发成长的一种国家—社会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5.
唐静 《兰州学刊》2007,4(10):42-44
从市民社会的词源、特征和历史演变来看, 市民社会与民主宪政和法治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市民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 孕育了法治精神, 形成了社会权力, 消解了国家压力.因此, 宪政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6.
宪政的基本精神:自由、限政、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和把握宪政的真正涵义 ,建立真正的宪政国家 ,必须深刻领会宪政的基本精神 :自由、限政与法治。文章深入探讨了宪政的三大基本精神 ,并从中概括出宪政的内在逻辑 :保自由而立限政 ,立限政而行法治。宪政精神的三个环节是生死相关的 ,缺失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宪政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宪政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致力于建构的现代国家形态是宪政中国。但理解宪政中国的理论进路,不是单纯的国家理论所可奏效,而必须在国家-社会的理论视野中才能确立起恰当的理论视角。在这一理论视野中,国家受到规范化力量的限定;社会优先于国家存在,在接受国家法治化治理的基础上,成为矫正国家权力的有生力量。在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塑造、相互保障、相互完善、相互纠错,从而保证国家健康地运行在宪政法治的轨道上,社会理性地遵循自主、自治与自律的行动逻辑,两者构成规范的现代国家形态。这样的国家结构状态,成为国家合理建构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宪政伦理是时代宪政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类现代宪政伦理价值的中国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宪政国家实践之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机关分工负责和接受人民监督,确立宪法的至上地位等,是我国宪政伦理的基本价值.当代中国宪政伦理存在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矛盾,即人权保障与主权维护之间的矛盾,人民当家做主与“为民做主”之间的矛盾,权力的正当性要求与实际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之间的矛盾.当代中国宪政伦理的重构应主要包括:确立以人为本的根本伦理价值理念,着力构建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宪政伦理价值体系;明确将民主和法治作为实现以人为本、保障基本人权的宪政制度伦理价值;选择中国特色的宪政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9.
稳定的宪法与妥协的宪法--以美国宪法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宪法的长期稳定与内嵌其中的妥协精神和制度分不开。美国宪法是谈判与妥协的产物。这种妥协是以利益对抗为存在前提,以尊重规则为生成条件的。妥协内涵着自我反省意识和协商对话精神,因此在某种视角下妥协是一种美德。宪政中的妥协精神和妥协机制是现代社会协调各方面利益、解决各种政治矛盾和冲突,实现人权保障目的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0.
哈耶克宪政意义上的“法治之法”和“法律下的政府”中的法律都是指私法,私法在建构新的宪政模式和维续自由的自生自发秩序中具有基础或关键作用。因此,只有私法才是法治之法的真正内涵,它也是保障个人自由的基础性法律。但同时哈耶克又支持宪法的至上地位,将宪法置于私法之上,以宪法来约束私法的制定,宪法成为沟通公法与私法的媒介。宪法和私法的共同目的都是:自由社会的维续和个人自由的保障。宪法以私法实施为目的,私法成为哈耶克宪政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建设的推手,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确立同法治之间的关系,不但决定着社会管理的成效,也决定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法治是目标还是手段,社会管理创新是依法还是依权,是限权还是治民,谁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如何面对社会组织和社会权力,人的素质对社会管理的影响等都是社会管理创新中亟须研究的理论问题,只有在这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共识,社会管理创新才会产生真正的实效,才会延续其生命力而不至于成为运动式治理中的匆匆过客。  相似文献   

12.
民商事仲裁制度: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之妥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民商事仲裁制度的私法自治属性及其发展历程都反映出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一定程度的妥协 ,这种妥协是现代社会法治思想的要求之一 ,中国现行仲裁制度尚需加以改进来适应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 ,无罪推定在许多国家已从一项刑事诉讼法原则上升为宪法原则。较之作为一般刑事诉讼法原则的无罪推定 ,作为宪法原则的无罪推定具有特殊的宪政意义 :它使全体公民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成为可能 ,使刑事诉讼领域的法治成为可能。我国有必要将无罪推定原则纳入宪法。在现阶段 ,应当积极为无罪推定原则的宪法化准备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宪政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建设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它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宪政建设,面临复杂的情况和艰巨的任务,具有特定的内容和自身的特点。民族地区的宪政建设将丰富我国法治理论与实践,并为多民族国家提供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5.
晚清清廷陷入权力与权威的双重危机。新政改革无法扩大政治参与,最终引发革命。辛亥革命的复杂面相在于民主与封建彼此纠缠。辛亥之后,中国不是以制度安排,而是通过权力攫取试图重建秩序的统一。宪政之下,政治是一门我活你也活的妥协艺术,但在权力为中心的乱局中,政治却变成你死我活的生死之争。近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症结在于只有政治权力的角逐,而始终缺乏政治的权威,缺乏超越于意识形态和派系利益之上的制度性法理和公认的政治价值。辛亥革命创建了新的政治共同体,却没有同时创建共和政体赖以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宪政。革命接踵而至,每次统一的结果,建立的都是独断权力的中央威权,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宪政和法治始终缺乏。  相似文献   

16.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人口政策,其制定与贯彻必须符合宪政的基本要求,也只有在宪政框架下以人权为指引才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国金  张镭 《东岳论丛》2006,27(3):95-98
宪政的基本要素为民主、法治和人权,社会主义宪政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中,逐步提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宪政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针方略以及“政治文明”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目标,从而在宪政理念与原则、民主政治建设、国家制度与国家统一诸方面,全面继承、创新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因此,研究江泽民对邓小平宪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和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奋斗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试论宪政制度的确立及在中国的有效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首先依宪治国。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宪政则是宪法的实施。发达国家在推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运行体制同时 ,在积极构架一系列的制度保证宪政的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 ,同样需要依宪法治国 ,实施宪法 ,使宪法转化民主的宪政 ,达到规范国家权力 ,保障人权 ,推动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乡土社会法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从来而且永远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单方面的力量来完成,只有得到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认同,具备一定法治意识的人们能够自愿接受才能够推动乡土社会法治秩序的建立与正常运行。在乡土社会法治秩序建立与维系的过程中,法治意识的培养与认同固然重要,但是乡土社会法治秩序维系的基础仍然是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延续下来的基本道德。  相似文献   

20.
宪政: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宪政是一种制度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它以政治权力的宪法化为逻辑前提,以政治过程的法治化为核心任务,以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为基本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自由为终极关怀。其中的每一项都可以成为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但是只有其中的每一项都得到实现才构成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