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燕丹子》一书,《汉书·艺文志》不载,始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小说家类,一卷,不题撰者姓名。《旧唐书·经籍志》作三卷,《新唐书·艺文志》作一卷,皆题“燕太子丹撰。”其后传本罕见流传。清修《四库全书》时,纪昀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列入小说家类存目。此书钞本后为孙星衍所得,由孙冯翼刻入《问经堂丛书》。孙星衍后来又重加校订,先后刻入《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清光绪时,又刻入《百子丛书》。《平津馆丛书》本有孙星衍题叙,并有详细的校勘,故《燕丹子》通行之本皆源出于此。古人著书多有不题篇名之例,后人常…  相似文献   

2.
明代刊刻了大量的丛书,这些丛书一方面保留了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一方面又存在着某些明人刻书陋习。本文对收在《格致丛书》中的明代韵府类书籍《新刻韵学大成》的真实面貌进行探求,证明《新刻韵学大成》和《韵学事类》实为同一部书,从这一点引发出明代刊刻丛书的弊病———“变幻名目,割裂首尾”。  相似文献   

3.
《两刻豫章丛书题记》序言,道出了丛书刊印的渊源、种类;书目提要的源流、得失以及新建陶福履、新昌(今宜丰)胡思敬生平仕履和刊行两种《豫章丛书》之缘起、成书经过;为两种丛书作题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我国丛书的出版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局面。各种大型综合性丛书、地方性丛书、科普知识从书、学术丛书纷纷编辑出版,规模之巨、品种之繁,一时在出版界蔚为大观。既有《走向未来丛书》、《祖国丛书》这样的大型综合性丛书,也有《国学大师丛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这样的学术精品丛书,还有一些中断多年却影响颇大的丛书,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等。仅就1997年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初选入围书目看,166种人选书中丛书就有40余种。其中尤以文学类、教育类、少儿类丛书所占比例为高。在社科类34种入…  相似文献   

5.
《广韵》的版本不少,流传至今并且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清朝康熙年间张士俊泽存堂重刊之《宋本广韵》(以下简称“泽存堂本”); 2 清朝光绪年间黎庶昌所刻之《古逸丛书》覆宋本《重修广韵》(以下简称“古逸丛书本”); 3 涵芬楼刻《四部丛刊》覆印宋刊巾箱本《广韵》,以下简称“巾箱本”。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我国古籍丛书发展的繁荣时期,除著名的官修《四库全书》之外,许多私刻丛书也竞相而出,其中黄丕烈所校刻的《士礼居丛书》是清代前期的一部很有特色的丛书。黄丕烈、字荛圃、江苏吴县人,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藏书家和校勘家。黄丕烈藏书注重版本,遇有善本不惜破产而购之。他尤其喜爱宋板本,自号“佞宋主人”,并称“余生平无他嗜好,于书独嗜好成癖。遇宋刻,苟力可勉致,无不致之以为快。”即使是宋刻残本,虽残鳞片甲也不放过。经过多年的努力搜罗,得宋刻百余种,以“百宋一麈”名其藏书之室。宋本之多,名倾海内。王芑孙在《黄荛圃陶陶室记》中称:“今天下好宋板书未有如荛  相似文献   

7.
李调元的古籍编刻活动贯穿于他的一生,包括访求珍本、编订成书、编撰大型丛书及后续的修订增补,为保存巴蜀文化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李调元编刻古籍从内容上来说经史子集四部齐备,还刊刻了几部大型丛书如《函海》《续函海》,编纂了《蜀雅》《全五代诗》等大型总集。他广泛收集有关历代巴蜀文献的资料,尤其是明人杨慎的著述,汇刻到《函海》中,才使得这些著作因《函海》而保存下来。他在文献的甑订与辨别上,非常注意可靠性与完整性,因而所编刻的古籍质量很高,是清代中期蜀中刻书的代表。所撰写的几十篇《函海》序跋,或考订作者,辨析版本,或纠正前人误说,补充内容,皆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反映了李调元的文献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在其名著《校雠通义》中,归纳出目录学有两大功用,一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是“即类求书,因书究学”。故此,优秀的目录学著作被历代认为是治学之门径,刘氏父子《别录》、《七略》,为我国目录学开山之作,龚自珍曾谓:“微夫刘子政氏之目录,吾其如长夜乎?”(《六经正名》)又晚清张之洞所著《书目答问》亦为著名的目录书,范希曾称:“书成以来,翻印重雕不下数十余次。承学之士视为津筏。故目录之学,沾溉后人,厥功至伟。喻剑庚君主编的《两刻豫章丛书题记》(以下简称《题记》),为江西先贤陶福履、胡思敬二氏所刻《豫章丛书》,凡129种书…  相似文献   

9.
丛书谈丛     
丛书研究,无论是对于编辑出版,还是对于馆藏借阅,都是十分有意义,十分重要的。本文仅就有关丛书的界说、特点、作用、优劣、馆藏等问题,谈些看法,叫作《丛书谈丛》。界说谈关于丛书的界定,有如下两种说法:1.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上)第91页:“丛书,或称‘丛刊’、‘丛刻’、‘汇刻书’,即编印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其形式早期为综合性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专门性丛书相继出现。中国的丛书,创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一部丛书。”  相似文献   

10.
藕香零拾丛书本《元河南志》,是清末人缪荃孙根据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河南志》手钞本校刻而来的。由于它被收入了缪氏所藏刻的藕香零拾丛书中,故称为藕香零拾丛书本《元河南志》,或缪氏校刻本《元河南志》。这部书,是研究我国自周到宋元时期洛阳城的宫殿布局、城市规制、坊市名称、名胜古迹等等的变化发展的重要史料,尤其是  相似文献   

11.
沾溉后世受惠无穷——欢呼《存目丛书》出版刘乃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即将结稿,全部丛书出齐,真让人不敢想象,这样一部巨型丛书,能够在三年时间完成。看来这部丛书的完成,可以说是“多快好省”。《四库全书》列入存目的书共六千七百多种,经过二百多年战乱、水火、...  相似文献   

12.
《豫章丛书》有两部:一部是清陶福履(江西新建人)辑,专收清代江西作者的作品,共收书26种,47卷;第二部是近代胡思敬辑,共收书103种,674卷。本文介绍的是胡辑《豫章丛书》,线装,前有总目,后附《四库著录江西先哲遗书抄目》各1册。收唐、宋、元、明、、清5朝江西籍人士所撰的书,由南昌退庐图书馆(后称豫章丛书编刻局)于1915年1920年陆续刊印出版。胡思敬字漱唐,号瘦篁,晚号退庐居士,江  相似文献   

13.
《辞海》“丛书”词条的解释,与史实有不符之处。兹光引原文于下: 丛书①或称“丛刊”、“丛刻”、“汇刻书”。即编印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其形式早期多为综合性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专门性丛书相继出现。中国的丛书,创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一部丛书。②近代把性质相近的文章汇辑成书,不定期,也不标明巷、期而编号出版的也称为“丛书”,或“丛刊”。(《辞海》三卷本第91页)  相似文献   

14.
清代广东所刻丛书众多。道光、成丰、同治、光绪四朝是辑刻丛书的鼎盛时期,而广州府是丛书辑刻的中心地。丛书可分官刻、私刻两种,辑刻者多为豪商巨富、官僚、文人。丛书既有汇刻也有专刊,尤以杂纂和经史类为发达。辑刻丛书的目的在于嘉惠士林、存学显说、传名后世、钞书自娱、敬教劝学。  相似文献   

15.
胡凤丹父子为清末著名刻书家和藏书家,他们穷一生精力刊刻的《金华丛书》、《金华丛书书目提要》、《续金华丛书》及《金华经籍志》,不仅对保存金华地方文献作出了不朽贡献,而且在目录体系建构方面也有独特建树。特别是胡氏父子为刊刻之书所作的题解,考证作者生平、叙述学术源流、辨别书的真伪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四库存目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库存目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季羡林任继愈刘俊文一、四库存目的由来清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共收录历代典籍3761种(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号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但是《四库全书》并不全,不仅其所收书中有不少内容经过抽...  相似文献   

17.
《韵镜》是中国最早的等韵图之一,也是研究中古音韵的重要资料和工具,因此,很受现代学者的重视。但此书曾久无传本,直到清末,黎庶昌在日访得一本,刻入《古逸丛书》之十八,《韵镜》才得以重返故国。黎刻即覆宋永禄本,是永禄七年(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重校本。此本商务印书馆曾景印收入《丛书集成》,1955年古籍出版社又景印单行。《韵镜》的另一个本子也是由日传回的,即日本景印宽水十八年(明崇恢十四年,公元1641年)刻本。此本则于1934年由北京大学景印出版。目前所能见到的《韵镜》,也就是永禄、宽水两个本子。《韵镜…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史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贾蔚昌刘德军主编张静如作序的《中国革命史教学与研究》丛书(《规律与启示》、《基本思想论》、《重点问题比较研究》和《教学论》),1994年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观这部丛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立意好,角度新。作者的意向...  相似文献   

19.
晚明毛晋大索十余年,终聚得释皎然《杼山集》、释齐己《白莲集》、释贯休《禅月集》,并将三家之诗合刻为《唐三高僧诗集》.毛晋校刻《唐三高僧诗集》在补遗、校勘方面虽屡有疏误,却是此后三家诗集最为流行的版本,不仅为诸多丛书所收录,亦是今人整理三家诗集的重要参校本.毛晋并称三家之诗为"唐三高僧诗",是用最为简明而直接的形式揭示出了中国古代僧诗创作的一种典范,具有较高的批评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诸儒鸣道》是我国第一部丛书,但其原刻时间不详,这影响了后人对它的更深入研究。从避讳、刻工和思想史等因素综合判断,该书原刻时间的上限为乾道二年,而其下限则为乾道四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