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意识形态,从哲学理性自身发展的逻辑看,是近代理性主义危机与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产物;从工业资本的逻辑看,是资本家无限追求利润的结果;从政治统治的逻辑看,是传统意识形态失效国家合法性危机的补救方案.  相似文献   

2.
李金辉 《求是学刊》2008,35(2):45-50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马克思主义那里分别表现为总体性批判、微观文化批判和话语政治批判三种形态.这三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都忽略了理解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学视角和实践、批判的维度.因而导致了各自的理论困境和理论局限性.实践解释学视域内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坚持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学视角和实践的批判视角,超越了以上三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观念批判理论中,存在着两条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一条是意识形态批判线索,另一条是日常意识批判线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虽然创立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但此时,这一理论既没有科学分析意识形态与日常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没有科学解决无产阶级与意识形态、日常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恰是在后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完成的.在后期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分别在意识形态、日常意识形式、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无产阶级与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问题的解决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实现了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高兹作为当代西方重要的激进左翼理论家,构建了完整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转变与工人阶级的总体异化构成其时代背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与资本逻辑批判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存在主义的异化观与人学思想构成其理论来源。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始终围绕资本逻辑展开,以资本逻辑批判为核心,围绕"批判资本主义,重建社会主义"的理论主旨,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异化逐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形成了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三大理论主题。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一种现代性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其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是发达工业社会具有的特征。它经过了两个重要环节:通过控制人们的需要成为新的控制形式,通过合理化过程形成技术思维方式、技术世界观。科技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相比,在产生的基础、发挥作用的途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都明显不同。要破解科技意识形态,需要明确科学技术所能解决问题的合理界限,不能把它无限推广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作为观察解决社会问题的普遍方式。  相似文献   

6.
包毅 《创新》2012,6(3):24-28
要深刻领会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就必须厘清其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逻辑进路。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是由最初的初创时期发展到基本观点形成时期,再到独创性思考构境时期,总的趋势是从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到逐渐成熟和完善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一种肯定式的批判——哈贝马斯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在1940年代与马克思主义疏离之后,重新向理性和现代性传统的回归。它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特质并忠于马克思主义的解放灵感,呈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新特征:在元哲学基础、批判模式以及构建目标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充满了反思和审视;对交往、交往理性、反思以及激进民主制理想的重视又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产生了许多精辟的论断,其中尤以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为最:科学的各种规则和技术的专门化操作以超于价值判断的方式支配人所有的认识活动,造成了文化和个性的毁灭。本文认为,重新审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乃至对整个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深入挖掘其合理的理论内核,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何对历史领域以及旋绕在历史上空的各种虚幻意识形态进行“解蔽”和批判一直是马克思的重要工作,马克思正是用前提性批判、总体性批判、历史辩证法批判的方法论拨开了历史领域内各种虚幻意识形态的迷雾,使历史的本来面目得以显现,并坚持了现实性、历史性和主客同一性的方法论原则,这为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南。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7,(2):32-38
修辞表达上,"中国梦"从物理、地理、心理空间等维度,合理地将地理中国、文化中国、心理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的空间区域做了合理切分。"中国梦"既统摄今天的中国,对内引导社会实现更加强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组织;同时,对外传播中华文明,实现当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合理辐射,影响转型中的世界。"中国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其表达大众化,内隐相应的修辞逻辑与政治逻辑,并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中国梦"的社会效应与其可能的理论张力构成逻辑关联。理论张力越是趋于至大,其内蕴的社会效应也随之趋向更大。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中.意识形态问题一直占有重要位置.马尔库什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将其分为暴露的意识形态批判和解放的意识形态批判,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批判进行了批判,修正了其非历史的美学化倾向和人类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马庆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关键论断,即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却放弃了这一论断。从一个角度看,他们是从根本上放弃了"虚假"与"真实"的划分,从而他们的意识形态批判就丧失了批判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沦为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否定了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而得出中性意识形态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放弃了意识形态批判。因为它暗示所有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把商品视为研究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和结构的核心问题,他对拜物教的批判也是从商品拜物教开始的.在马克思看来,拜物教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人的关系的物化.齐泽克以拉康哲学为工具,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认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是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范式,商品拜物教在今天已经发展到犬儒式拜物教的新形式,并借助拉康哲学对这种拜物教发挥作用的方式进行了具体解读.齐泽克对拜物教的拉康式解读,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而发展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最终弱化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在何种层面和意义上成为意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从两种意义和层面成为意识形态:一种是指纯技术的东西或技术的外在应用,这是一种显性层面的狭义的强功能分析;另一种是指技术的本质或技术本身的内在设计及构造,这是一种隐性层面的广义的弱功能分析.只有从第一层面深入到第二层面来理解问题,对科技意识形态功能的理解才更全面和更深刻.  相似文献   

15.
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之谜解答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实质就在于对资本逻辑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灵魂和最高原则的否定和批判。正是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剖析和诊断,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对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幻象和现实运作的双重瓦解和批判,从而实现了对超历史的形而上学和非历史的资本主义神话的双重终结。  相似文献   

16.
霍克海默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技术的批判:其一是从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角度批判工具理性只关注效率、功用、计算、手段,而消解了人生存的价值基础;其二是从启蒙与神话的关系的角度批判启蒙理性由批判理性、解放理性走向其反面,而成为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奴役理性,造成了对自然和人的双重奴役;其三是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角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批判。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关注人类生存的处境,重新确立人类生活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陆俊 《浙江学刊》2004,(6):27-31
新批判理论致力于超越当代批判理论的两种主流思想: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在批判现代社会、分析社会病症以及探索解放潜力等方面都给新批判理论家的超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灵感.在社会批判理论的重建中,马尔库塞思想在当代依然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表现出新的特征,即对意识形态概念学术史的兴趣、与各种新的社会思潮的结合、与文化概念的融合。我们认为,意识形态理论在其扩容的过程中,如要保持其重要地位,就应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尤其是重视对政治权力问题的探索。而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则应奠基于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尤其是他的元批判和去蔽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邹欣星 《探求》2024,(1):13-20+39
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领导权,是党领导一切的政治要求,是保障人民利益充分实现的实践需要,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理论需求。只有遵循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一元主导和多样并存相统一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价值为引领,凝聚网络意识形态思想共识;以人民立场为导向,缓解网络意识形态冲突的利益张力;以媒介融合为支撑,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以法治健全为保障,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才能巩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领导权,维护国家总体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