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进化史观传入中国后 ,成为猛烈批判旧史学的思想武器 ,中国史坛由此提出了进行“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的口号和主张。进化史观在五四时期对中国史学的影响范围仍然最为广泛 ,影响力也更加深入。进化史观在五四前后中国史学转型、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 ,依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历史小说是晚清文学之重镇,对其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是进化史观。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世界意识的形成和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也表现在对民族现实危机文化根源的挖掘,以及对摆脱民族现实危机出路的思考,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文化革新,旨在通过文化批判与重建,实现社会变革、民族复兴,它是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碰撞、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西方逻辑方法以其特有的科学基础与思维形态进入启蒙思想家的视野。由严复首先译介和传播归纳为主的逻辑方法,到金岳霖等思想家运用逻辑分析方法重构哲学体系,都将西方逻辑方法作为转换思维视角、融通中外文化的路径。在中国近代文化革新的进程中,西方逻辑方法的中国化特征十分鲜明,并由此承载了中国近代吸纳西方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大潮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本土意义与历史局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一部分,拯救和改造国人心灵的启蒙意图决定了中国现代美育理论在阐释西方现代美学和美育理论以及处理感性与理性关系、个性与社会性关系、美育与德育关系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本土化意义。由于历史的局限,这种理论存在着相对忽视感性和个性、夸大美育的社会功能和实践性较弱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上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有着鲜明的反对宗教神学、高扬人的理性的立场。马克思曾深受启蒙精神的影响。后来随着马克思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他逐渐转向了对启蒙精神的批判。无论是启蒙精神带来的政治解放或自由,还是这一理论所倡导的人类理性,看似与启蒙精神决裂,然而马克思本质上仍是启蒙的,他从未否定启蒙运动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评判标准,只不过他对启蒙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比原本的启蒙意义要更进一步。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展现出的正是马克思所发现的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大师,也是先秦诸子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有深刻影响,要言之,可分继往与开来两方面.继往角度说,荀子在诸子中突出的批判继承了先秦学术;从开来角度言,荀子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并影响了中国传统儒家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运用进化论和西方近代社会政治思想,重新改造公羊三世说,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三世说"进化史观.他的进化史观不仅突破了传统变易史观的樊篱,开创了中国历史观近代化转型的先河,同时也为变法维新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李涵秋是晚清民初的重要作家,他在中国小说由近代化到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起了推进的作用.他创立并完善的社会言情小说不但在形式上是独特的,在内容上也具有启蒙的意义,促进了人的觉醒,塑造了一系列的新人形象,特别是他小说在几个方面的启蒙思想,更有助于呼唤新时代的到来,为五四文学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李涵秋本人也因其小说的价值,从而在文学史上具有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研究的四种文学史观和三条现代性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年来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思路的分析,清理出近20年来对当代文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和制约的四种文学史观和三条现代性线索,并对这四种文学史观之间的内在冲突和对抗事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匠和典范;他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卓越领导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奠基者。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经验和启示,主要是:要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必胜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要准确把握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二者关系的探讨,可以发现面对同样的启蒙哲学的遗产和时代问题,马克思选择了和其同时代的哲学家不同的哲学道路,即以“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使命,争取全人类的解放。早期马克思对启蒙思想的超越可归结为:对自我意识的超越即从理性自由到人的自由自觉;对政治自由的超越即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对作为理性表征形式的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历史观--解读中国人眼中的斯宾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宾塞作为19世纪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但在后人的口碑中却是褒贬不一,争议最大的观点当数其社会历史观.然而在最能够表达其社会历史观的著作中却似乎让我们看到许多对他的误读.他坚持"进化史观",虽然某些主张在逻辑上有失偏颇,但很难定位为"反动哲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近代“新史学”的基本理论趋向及其贡献,认为19—20世纪之交的“新史学”是一场史学革新运动,它确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体系,引起了中国史学观念的深刻变革,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4)
中国近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语言急剧变革的时期,在短短的30余年内,士大夫以之安身立命的文言,急速转变为以白话为主要书面语言。本文试图探讨这一变革过程,指出这一变革过程是在外来影响下发生的,它具有追求“言文一致”和“由俗趋雅”两条相互交融的发展线索,充分显示了这一变革的复杂性,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状况的分析,说明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影响,揭示中国近代政治力量的更替和兴衰的历史必然性.指出适于民主的政治文化,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逐步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的政治和政治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6.
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侵略、渗透和扩张以及封建残余思想在新时期的沉渣泛起,江泽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要求各级党委增强“阵地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守土有责”,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调对青年人加强国情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以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特别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提出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和“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原则,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增强先进文化的竞争力、说服力和凝聚力,实现国家文化安全发展指明了方向。江泽民文化安全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文化安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内容既十分丰富,又内在地保持着高度统一,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针对性和长远的战略性特征,对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安全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争取民主自由,参加解放战争、与共产党合作建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民主党派由其政党性质和特殊的历史地位所决定,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与共产党相比表现出自身的特点:斗争形式主要是进行與论宣传;斗争区域主要是国统区大中城市;对国民党态度经历了拥护、怀疑、反对的变化过程;理论体系不完备,指导思想不统一;政治态度分歧,组织形式松散;革命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中共成立初期的主要领导人,极为重视党的建设,提出了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改善质量、多收工人党员、党到农民中去、使中央成为强有力的中央、把支部变为真正进行工作的组织等符合中国实际的党建思想。陈独秀使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伊始就确立了党建的马列主义原则,并初步探索了如何独立自主的进行党的建设,开启了马列主义党建原理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前奏。陈独秀的党建思想在总体上呈现出重视组织建设,而忽视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的倾向,为后人继续探索中国特色革命党建设道路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国近代哲学的人,都能领略到中国近代哲学中所蕴藏的回肠荡气的主体特征。主体性不仅是中国近代哲学启蒙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作为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正是主体性划定了中国近代哲学与古代哲学的理论分野。一、古代哲学扼杀、混灭了主体意识中国古代哲学是封建社会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这决定了它必然要扼杀和混灭主体意识,牺牲个人的权利和个性来维护至等无上的皇权及大一统的局面。1.本体论上推崇元气、天理、同心为宇宙本原,用整体吞噬和湮没了个体。在古代思想家看来,越是抽象、混饨的本体越具有包容性,它自身越没有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