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近年来,日本跨国公司步欧美之后开始不断加强在华R&D的投资活动.在国际竞争环境驱动下,日本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首先被认为是其海外投资阶段性发展战略的必然,同时也是其全球化R&D投资战略的一环.在市场需求驱动下,作为技术换市场的方式之一,日本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是其应对我国产业政策和市场特点的手段.在获取资源驱动下,包括丰富的人力资本在内的中国技术资源积累是日本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获取利益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伴随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和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日本服务业跨国公司对中国直接投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括公司正在成为对中国服务业直接投资主体;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投资独资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预计日本服务业跨国公司对中国直接投资组织结构将从垂直一体化向网络化转变;行业结构将从生产性服务业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转变;进入方式将从独资向并购转变;地区结构将从东部沿海地区少数超大型城市及特大城市向中西部主要商业城市拓展。  相似文献   

3.
经营环境的变化促使跨国公司不断调整其全球研发战略及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获取更多的技术优势与资源,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目的和行为取向由市场追求型逐渐向技术追求型渗透.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行为进行剖析,发现近年来跨国公司也在调整其在华投资行为,但调整方向却是由成本追求型向市场和技术优势双目标追求型转变.这一转变要求中国内资企业、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等要相应地改变策略以适应这一新变化,以期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得更多外溢效应,降低其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的主要趋势 (一)从"简单一体化分工"转向"复合一体化分工" "简单一体化分工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以进入中国市场为主要目的,"在当地生产,在当地销售";"复合一体化分工战略"则是指跨国公司将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纳入母公司全球生产体系.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策略,有效地吸引了以避开贸易壁垒为主要动机的"简单一体化分工"的跨国投资.  相似文献   

5.
根据日本经济的发展阶段以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行业、地域结构的发展变化,可将日本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50、60年代的贸易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时期;第二阶段:70年代的调整过渡时期;第三阶段:80年代以后的全球经营战略时期。本文拟就对日本跨国公司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成因作初步探讨。一、50、60年代的贸易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时期所谓“贸易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在1971年初次发表的宏观经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对50 、6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形态所作的理论概括。他说:“所谓(顺)贸易导向型(以区别于美国的逆贸易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其内  相似文献   

6.
日本对非洲投资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但投资规模一直不大。20世纪90年代创设"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以后,日本政府先后建立了非洲投资倍增支援基金、非洲贸易投资促进机构、日非官民经济论坛等促进日企对非投资的平台,并致力于打造良性的"援助—投资"互动机制,日本对非投资的机制化建设不断完善。当前日本大型企业对非投资集中在以能源为中心的行业,并逐渐向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领域拓展。日本对非投资的领域和地域较为集中,南非吸收了日本对非投资总额的50%以上。日本投资非洲的战略意图主要有保障自身能源安全、扩大在非影响力及制衡中国,但中日对非投资的数量与规模差距极大,日本投资非洲的影响难以与中国匹敌,无法对中国造成实质性威胁。  相似文献   

7.
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一直是日本企业对华贸易战略调整的主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起步阶段,面对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以综合商社为代表的日本企业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加强与中国各部委、研究机构等所属企业和地方企业的贸易合作,大力开展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改革开放深化阶段,随着我国投资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日本企业确立了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的对华战略,开展贸易型投资,构建沿海物流网络;入世后,随着中国与国际经济体制深度对接,日本企业则采取了综合战略,构建涵盖商品流通各个环节的综合贸易和销售网络,以及"三位一体"的物流体系,提供全球性供应链管理服务。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日本企业对华战略的积极调整极大地推动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年实行的开放政策的关键方针是引进外资.在1979—1984年中国引进的外资中,资本主义世界跨国公司的投资约占30%弱,跨国公司参与建立的企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2—O.3%.但从总的趋势看,在中国某些经济部门,跨国公司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目前说来,大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活动尚处于形成阶段,即它们的投资政策、工艺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种种特点还没有规律性和系统性.但是人们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日本跨国公司步欧美之后开始不断加强在华R&D的投资活动。在国际竞争环境驱动下 ,日本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首先被认为是其海外投资阶段性发展战略的必然 ,同时也是其全球化R&D投资战略的一环。在市场需求驱动下 ,作为技术换市场的方式之一 ,日本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是其应对我国产业政策和市场特点的手段。在获取资源驱动下 ,包括丰富的人力资本在内的中国技术资源积累是日本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获取利益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也是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企业对日本的投资却极为有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日本的投资环境和相关政策缺乏了解.总体看,日本政府对利用外资一直持积极态度并采取了多项吸引外商的政策措施,而日本投资的硬环境更堪称世界一流,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者来说,在日本投资也有很多不利因素,投资风险也比较高.因此,我们只有全面了解日本的投资环境,准确地把握投资机会,正确地选择进入策略,对日投资才有胜算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田正 《日本学刊》2020,(1):115-137
自20世纪70年代末,在"本政府的支持下,"本半导体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引发"美间的半导体摩擦。美国采取限制进口、阻碍"本引入先进技术等措施抑制"本半导体产业发展,"美两国还于1986年签订了《"美半导体协议》。通过分析"本高科技企业经营业绩的微观数据发现:《"美半导体协议》在短期内对"本半导体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及净资产收益率等企业竞争力指标产生了负面影响;"本半导体企业通过调整生产经营方式、合理布局产业链、调整经营结构、加强自主创新等方式,在中期内一定程度改善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但"本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阻碍。在中美经贸摩擦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或可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陈沐阳 《日本学刊》2020,(2):98-123
中日两国同为国际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上的后发国家,先后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导的国际发展金融机制产生了冲击。通过对两国四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深入分析发现:当下,日本的海外基础设施投融资大体遵循了经合组织倡导的模式,将发展性的官方援助与商业性的出口信贷分开经营,前者支援欠发达国家,后者则流向更发达的市场;中国的海外基础设施投融资类似早期的日本,兼顾发展性与商业性,主攻发展中国家项目。日本实行分营模式是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与国际制度碰撞而妥协的结果,后发国家最初多依靠政府支持拓展海外业务,随着企业逐渐做强,政府与企业的偏好产生差异,基建资金或出现分流。对中日四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完善对两国开展海外基础设施投融资活动的认识,也可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两国拓展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转轨期东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差异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普万  王生龙 《唐都学刊》2004,20(4):143-147
转轨期东西部地区企业在结构、规模、效益、投资和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程度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差异 ,宏观上源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 ,微观上则是由于西部地区企业自身成长的“先天不足”。其发展对策应从促进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拓宽融资渠道、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4.
蔡德仿 《创新》2012,6(2):66-69,127,128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背景下,我国不少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然而劳资矛盾正在成为影响企业东盟投资和经营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南宁市的研究证实"走东盟"企业必须增强法律和风险意识,重视企业劳资关系管理,与当地工会和睦相处,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努力构建和谐的企业劳资关系,为企业顺利"走东盟"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从基本概念、基本用途、口径范围、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数据表现等方面阐述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区别,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与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之间的区别,以及支出法GDP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区别,可以揭示出,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但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对中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分配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等重大经济结构的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study elaborate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sident disposable income in the flow of funds table and in the household survey; between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expenditure-based GDP and in the household survey; and between 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 in expenditure-based GDP and total fixed asset investment in the whole country as shown in investment statistic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ir basic concepts and purposes, scope of specifications, data sources,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data presentation. We show that the household survey somewhat underestimates household income and consumption, while investment statistics somewhat overestimate 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This does not, however, directly affect th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such major economic structures as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nationals’ disposable income among households,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the structure of final demand, etc.  相似文献   

17.
资本市场是一个资源配置市场 ,同时也是投资的场所和投机场所。作为投资场所和投机场所 ,它通过渠道效应和分流效应直接影响居民和政府的收入规模与结构 ;作为资源配置市场 ,它通过影响社会资源使用结构 ,影响收入在企业间的分配格局 ,进而影响不同产业、地区的收入分配格局 ,最终影响到政府和个人收入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柏春 《学术交流》2003,4(7):91-95
随着我国加入WTO ,中国企业跨出国门从事海外投资的将越来越多。但海外投资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将远远大于国内投资的风险 ,特别是政治风险的危害更大。为了保护我国海外投资者在东道国的利益 ,减少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 ,鼓励我国企业扩大海外投资 ,建立健全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并且探讨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含义 ,特征及性质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设想及立法建议 ,并详细阐明了其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pilot project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of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annual data reported by listed compan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China's intelligent policy on the performance of list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by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relevant enterprises from 2011 to 2017,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of impact. Our empirical tests, using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 shows that intelligent polic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by guiding enterprises to optimize their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investment in intelligent equipment and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Further empirical tests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intelligent policy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different in time. In the later selected pilot enterprises, the impact of intelligent policy on their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more significant; there is regional heterogeneity in the effects of intelligent policy: in regions with low intelligence, the positive impact of intelligent policy on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more significant. Based on these conclusions, relevant intelligent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outcome correlation structures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ambiguity aversion. We conducted an investment game with two separate treatments. In the uncorrelated treatment, the outcomes of the investment game were determined individually. In the correlated treatment, the outcomes of the investment game were determined collectively within a reference group.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men should be more concerned about relative outcomes, because their reproductive success mainly depended on their relative standing within society. Women, by contrast, should be more concerned about absolute outcomes, because their reproductive success was mainly linked to their access to resources for themselves and their children. Therefore, we predict that the type of outcome correlation structure has a larger impact on men than on women. In particular, we hypothesize that men are less ambiguity averse under an uncorrelated outcome structure. In this situation, the ambiguous alternative should be more attractive, because it potentially reduces inequality and thereby improves men’s relative standing within society. Women’s choices should not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outcome correlation structures. Both hypotheses are supported by evidence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