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维·佩珀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批判绿色运动中的各种错误思潮的同时阐明其生态社会主义观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佩珀主张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现;在社会制度方面,佩珀提出用生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在社会变革方案的选择上,佩珀坚持依靠工人阶级走激进的社会变革道路.他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及其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9,(8):81-86
戴维·佩珀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在借鉴吸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在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的基础上,擘画了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阐明生态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指出生态社会主义捍卫社会公平与正义,追求环境友好与生态和谐。这充分彰显着佩珀作为一个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视野与政治立场,深刻体现了佩珀深邃的历史思维、恢宏的战略思维和系统的辩证思维,对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7,(4):20-23
佩珀通过对绿色运动中的各种思潮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这从反面说明了我国必须转变"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意义。在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佩珀主张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重构生态社会主义,这蕴含了我国绿色发展"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此外,佩珀还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实现途径等构想,给我国绿色发展带来许多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张夺 《创新》2019,13(3):83-92
建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西方生态中心主义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潮虽是重要的理论资源,但通过"以古论今""以西论中"来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不仅在历时态上混淆了社会形态,在共时态上磨平了制度差别,因而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否定了传统和西方各种思想资源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差别,实质是一种"复古主义""浪漫主义"的错误阐释。因此,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必须始终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必须坚决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言说。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3):65-72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蕴含在他对以往一切"生产劳动"思想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展望的构思之中。他以对他之前各个学派生产劳动思想片面性的批判为起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本逻辑,设想了未来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存在形式,阐述了生产劳动理论的现实价值旨归,形成科学完整的生产劳动理论。沿着马克思研究生产劳动理论的逻辑思路与方法,结合当前中国的生产劳动领域的现实问题,需要坚持以劳动的本体性为前提,以"共享"发展为目标,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合理结合来印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必要性,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理论话语存在着以生态中心论为基础的"深绿"思潮、以现代人类中心论为基础的"浅绿"思潮和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红绿"思潮。"深绿"和"浅绿"思潮由于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维度,单纯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客观上推卸了资本对全球生态治理应尽的责任,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红绿"思潮把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看作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只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或市场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是一种"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看,存在着"深绿"思潮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研究范式"、浅绿"思潮的现代主义研究范式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建构中国生态文明理论话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秉承"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维护中国的发展权和环境权,既作为一种发展观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又作为一种境界论以促进全球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能否成为分析和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科学理论工具?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形成了“否定派”、“重新建构派”和“辩护派”三种理论观点.生态主义思潮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存在重大差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回应生态主义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质疑的基础上建构了其自身的生态文明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但是要建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还必须立足于生态学视阈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阐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否出现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斯·海因茨·赫尔茨是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91年,他写了《社会主义的低迷及其前途》一书,分析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介绍了苏联东欧,特别是东德等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危机及其原因。他指出,社会主义的危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相反,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示出了巨大的理论力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运用。全书分四部分:1.马克思主义是否出现危机;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3.从哲学-政治视角看今日马克思主义;4.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本刊将分期连载该书。本文根据英文译本(载于美国《自然、社会和思想》1992年特刊)译成,翻译得到了作者的授权许可。在此对帮助联系此书在本刊发表的爱泼斯坦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9.
何林 《求是学刊》2016,(2):32-38
生态文明问题是当代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戴维·佩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围绕着生态文明的含义、生态文明与科学技术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佩珀的科学技术观的利弊得失的分析和阐释,对于我国以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关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思想,是新时期邓小平对外关系和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中国向世界庄重承诺"和平崛起"战略思维的理论基础.他从全球角度出发,用世界的眼光,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统一的中国国际形象思想体系.他准确而鲜明地设计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际形象.他的中国国际形象思想处处体现着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