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唐诗承中唐而实现一大转变,明显区别于盛唐诗近于圆满的艺术之美,具有一种虽美而残、虽残却美的特殊诗美,我们称之为残缺美。这种诗美气象格局较为逼仄、促迫,感情相当幽微、纤细,在风格上偏于柔细、冷峻,题材上转向偏重于对内心的刻画,体裁上专心于五、七言律绝体的锻炼。它以丰富的感性为基础,是颓圮、残破的历史导致的晚唐诗人心灵的残缺在艺术创作中的反映。这正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晚明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也是中国版画画谱出版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画谱创作是晚明文化思潮和文人品味风尚影响下的产物,具有相似的风格和审美特征,追求"精雅之趣"、"天然之韵"和"灵动之美",反映了晚明文人多元化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鲁迅小说中少年儿童的童稚美、性格美、心灵美、行为美和英雄美,表达了鲁迅的美学理想。也表现了鲁迅把文学艺术创作当做人类的童心在更高层次上再现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4.
嘉定文派之称始于明遗民归庄,是一个以嘉定四先生为中心、布衣寒士为主体的区域性古文流派,兴于明万历初,余脉延及清初.传承归有光之学,通经学古,以复兴古文、经世致用为己任,批评八股之"俗学"、七子之"伪体".文章六经为质,并以韩、欧为古文"正宗",兼而采之.创作上"经经纬史",追求"文从字顺",形成平实淳雅的风格.嘉定派被称为古文"正宗",在明清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对明清古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晶  王成功 《求是学刊》2016,(1):120-126
《庄子》汪洋恣肆的世界里,"大美"是其最为重要的美学思想。庄子极其喜用"大"字,故以"大"字作为进入这位先哲的引线探索他的美学思想,是契合实际的。在"大"到"大美"的逻辑推演过程中,显现出"大美"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分析的必要性。《庄子》"大美"的具体内涵是以阳刚雄伟与自然逍遥作为"大美"的逻辑起点,以阳刚雄伟为直接外观,以自然逍遥为追求理想,最终回归到圣洁高尚的道德之"大美"。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并且,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又常常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与'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应贤君 《学术交流》2007,(8):151-153
"尚理"和"以议论为诗"是苏轼诗歌最显著的特点,也常作为苏诗的代表性缺陷而被批判。其实苏诗并非纯粹"以议论为诗",而是充满"理趣美",是高度凝练、高度结晶的情感与哲理、形象结合的表现,它符合诗歌的美学特征。理趣诗的产生是诗歌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苏轼丰富的才学、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完成了宋代诗风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幻觉问题,它是比较中西方美学的重要尺度。从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的比较后得出结论:古希腊美学是包含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上是浑然一体的;古希腊美学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是一种影像美学:西方美学与艺术较少对话.而中国古典美学与艺术有一种天然内在的联系。从中西艺术实践机制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艺术的文化载体有神话与寓言之别:艺术传递方式上有再现和表现之别;审美接受方面有移情和体验之别。这三方面影响和支配着中西艺术实践的一系列差别,构成了风格迥异的两个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9.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4,20(3):39-42
作为韩孟诗派的开山奠基者,孟郊是中唐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其诗歌颇多创新之处,他上承杜甫,并启迪和影响了韩愈及整个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诗歌主张上首倡"苦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在审美上,追求不美之美,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视野;在艺术形式上打破常规,创作非诗之诗,在很大程度上给诗歌以自由。  相似文献   

10.
童伟 《学习与探索》2006,(3):143-146
泰州学派发展了美学范畴“狂”。作为践履之美的狂侠得力于王艮、王襞、王栋、颜钧、何心隐诸公,核心是主体审美心意在践履师道过程中的建构与优化。从分析潜龙、见龙、亢龙等审美意象入手,通过自我认同与他人评价的错位,指出践履之美的主要内涵在讲学,包括美在必学必讲、师的至善大美、师友至重至亲三个重要美学命题,即在讲学中熔铸人心,优化审美心意状态,获得自信、自立、自得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1.
崔燕 《青岛画报》2011,(4):92-93
品茗/沉香/家具/紫砂/丹青/器物/佛具/古琴/锦鲤/赏花古人说"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茶具是中国茶道美学的气质注脚。茶道美学包含六个要素:茶美、水美、器美、境美、人美、艺美,其中的"器美"就是指泡茶的工具要让人赏心悦目。茶器和茶的关系,跟水和茶的关系一样,非常密切。中国古人讲究茶道,对于沏茶之水也极为讲究。先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智取好水的方法——以铁壶煮水。但铁壶虽诞于中国,却在以精致文化取胜的日本发扬光大。三生缘藏壶已久,既有目前国内一线的朱可心、何道洪、范洪泉、周桂珍、鲍志强、毛国强、鲍利安、任倍安等做紫砂壶,又在前日藏得日本老铁壶及银壶近百余件。老铁壶中有几款龟文堂、龙文堂、晴寿堂所制,壶钮别致,壶身嵌金嵌银,或塑桃李之  相似文献   

12.
杨季 《社科纵横》2014,(11):113-116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中最为重要,也最为世人熟知的一种艺术样式。敦煌壁画内容丰富多彩,绘画技艺精湛绝伦。在这些纷繁复杂、活色生香的壁画形象中,有一类演奏乐器的人物形象,被称为"敦煌乐伎"。敦煌壁画中对于乐伎这一独特形象的描绘,既刻画出中国古代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亦反映出不同民族风格、地域文化特色在音乐艺术中的智慧交融。笔者通过对敦煌壁画中各类乐伎图像造型、服饰、妆扮的赏析,对乐伎图像中乐伎演奏形式、排列形式的探究,认为敦煌壁画中乐伎图像不仅有着"阴阳之美"、"宗教之美",且体现出了"气韵生动"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丁兆中  谈家水 《社科纵横》2008,23(3):121-123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直至1972年美、日两国分别与中国全面改善双边关系前,美国和日本在东亚结成同盟共同遏制中国.宝岛台湾成为美日两国政府实施反华战略的砝码.这段时期美日两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阻挠海峡两岸走向统一,成为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14.
诗歌的平淡美历来被视为最高的美学境界而被许多诗人所追求.平淡的诗歌易中见深,淡中藏浓,具有自然圆熟的功力,没有多方面的深厚素养很难企及.平淡如此难以到达,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脱尽脂粉,淡而现成";"气敛神藏,含蕴深厚";"自然圆熟,不着斧痕"三个方面探讨平淡美诗歌在语言,含蕴和表达技巧上的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王德军 《社科纵横》2012,27(12):111-113
杜甫的“有神”说不仅是对六朝以来文艺领域审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唐代以追求“有神”为中心的美学思潮的组成部分.概而言之,其美学内涵主要是指自然之美、风骨之美和兴会、灵感神妙之美.这是中国传统美学史上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中国传统美学由此派生出了以“神”为精髓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韦庄是唐末、五代文坛上一位诗、词兼擅的重要作家.他的诗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唐末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韦庄诗具有和谐之美,具体表现在情感内容上的和谐,即以"衰调写衰代";艺术形式上的和谐主要包括意象运用、情景处理和典故运用以及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即以清词丽句来写感伤之情,并形成清丽的风格.韦庄诗的这种和谐之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肖鹰 《浙江学刊》2002,(6):57-63
本文以现代文化发展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影响为背景 ,探讨美学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关系 ,揭示美学对于现代生活的独特意义。文章围绕着“自我”这个中心概念 ,着重分析“美”、“崇高”两个核心美学概念的文化内含和历史演化。作者的基本思想是 :把被抽象化和普遍化的美学思想还原到历史深处 ,更进一步地发掘它们的文化价值。在新世纪的背景上 ,作者肯定美学的积极意义 ,但明确承认它的危机 ,并且指出 ,新的美学前景需要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到“世界整体”的审美意识转换。海德格尔的美学美学已经提示了这个转换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则为之准备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否定主义美学的可说性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炫 《求是学刊》2000,(3):86-94
本文在分析西方现代美学“美不可说”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美学必须说”,“美学只能进行批判性言说”,“美学批判只具有发现对象局限的功能”等观点。并提出“不美”和“丑”这两个传统美学所忽略区分的范畴,对其内涵做了否定主义美学意义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彭维芳 《探求》2005,(3):68-71
鲁迅"荒野的呐喊"与张爱玲"苍凉的手势"的美学风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悲壮美"与"苍凉美"--悲剧心理的意象背景,"黑白分明"的强烈震撼与"葱绿配桃红"的参差启迪;"含泪的笑"与"无声的哭"--"大团圆"收梢的反讽.  相似文献   

20.
《乐记》"和合"美学思想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成 《学术交流》2004,(6):133-135
"和合"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乐记》是先秦"和合之美"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集中表现了艺术的"和合"美学思想,而且蕴含了和谐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成为中国古代表达"和合"美学思想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