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诗性并不只是从大量汉语材料中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而是汉语与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相互适合"的必然产物,有其现实的心理生成机制,是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活动的一种鲜活特性.大量有关汉语加工特性的实验结论可以证明:首先,语言特性不同,对脑区功能进行"争夺"的"登陆"点也就不同.表音文字加工因其听觉特性而出现左半球优势,表意的汉字加工则以其视觉特性而形成右半球优势.其次,这是因为,汉语加工中汉字的"形义联结"最为巩固,因此来自字形激活的直接通道起决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视语音作用的存在.最后,汉字"形义联结"所呈现的视觉特性是与右脑思维的心理特性"相互适合"的,因此汉语加工呈现出鲜明的右脑效应,但语音作用的存在和大脑活动的整体性都决定了左脑思维功能也必然积极参与,共同构成汉语诗性的心理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和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都注重于对创作的理论探讨.他们都关注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二者之闻的联系,对诗性语言功用十分推崇.但他们对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上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即柯勒律治通过诗歌创作,目的是使读者走向"最深奥的真理";加斯则通过充满诗性语言的小说创作,将读者从通往"最深奥的真理"的幻象转到"最虚构的文本"的现实上来.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哲学关于语言的探险中,没有谁比道家和禅宗走得更远.本体之道和佛法大意的不可说,使沉默的价值得到彰显.但这种沉默并不是彻底放弃语言,而是企图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能指的边界,以实现对道境或禅境的逼近.但是,就这种语言探险的绩效而论,它给人留下的依然是一个思想的残局.在此,知识与真理、语言与对象之问的距离与其说被充分拉近,倒不如说使两者的分际变得更加明晰.道禅的语言之思,给人昭示的就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理,而只可能是一种"一言难尽"的诗意图景.诗性精神也因此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诗性智慧是人良善本性的自然涌现,其中富含积极而崇高的精神意境.诗性智慧既是原初智慧,也是从古至今人们不遗余力描摹和追随的理想智慧样态.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诗性智慧的正名和加持.缺乏诗性智慧的滋养,人的生存与发展会格外死寂沉闷;离开诗性智慧的润泽,人失却作为万物之灵的根底和源泉.理性有余而诗性不足的现代人既是诗性智慧消逝的推动力,又不断承受着自身行为导致的残酷后果.儿童作为最具诗性智慧的人,是人们自我关照的镜子,可为人们重塑和回归诗性智慧提供参照与镜鉴.在注重产出和收益的理性时代倡导诗性智慧并非站在理性的对立面,而是旨在以诗性智慧查补理性智慧的缺漏,为人们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9):147-149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达。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就翻译而言,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转换。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有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本文拟从英汉语的思维方式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探究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晖 《浙江学刊》2006,(3):117-120
隐喻是人类的诗性存在与诗性呈现的方式,在文学批评活动中加以化用,形成诗性批评,能消解理论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科学与文学、理解与想象、认识与审美之间的人为割裂,是新时期的文艺批评转型建设中,以外化内,汇通融合的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地名透视汉族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邓慧蓉 《学术交流》2003,(12):138-141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存在形式,文化内容的特点常常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地名属于语言词汇中的专有名词,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积淀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探讨地名和文化的关系是文化语言学的一项研究内容。从地名和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的关系来看,中国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8,23(5):123-124
庄子以语言实践的方式对"道不可言"、"道不可不言"的人类思想困境的思考,也是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关注的问题,而庄子又以"诗性言说"的方式超越了这一语言困境,达到了"即言即道'的理想的自由境界,这是对中国诗性的文化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女"、"×男"族新词语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汉语词语模"×女"与"×男"在"某一类人"这一语义场中构成一对词语模,其模标的语义之间具有相反、相对应的关系."×女"与"×男"族新词语在语义、生成方式和色彩等方面具有明显特征,其产生原因既受社会文化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也与词汇系统内部的不断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王少良 《学术交流》2012,(12):166-171
中国古代的类比思维,是古人学术和文艺思维产生的源头,其思维过程以观物取象为途径,具有表象运动的特性,思维结果结成具态的观念意象。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比德"观念的哲学基础,"比德"审美观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对象物的自然属性比附某种社会观念,在社会意义下来理解自然美的属性,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比德"审美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思维的特性在于取象模拟,物我为一,它是一种诗性思维,它的结构方式和创造审美意象的手法,不仅在文学艺术,而且在广泛的审美文化上也得到普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的理论特征:第一,非过程的永恒存在思想.这表现在它不能做到把事物看做一种处于不断生成中的过程性存在,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它以获得终极真理为最高目标.第二,无转化的非此即彼思想.这表现在它看不到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相互生成与相互转化,因此,它把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非此即彼地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是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反思。而传统哲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对本体的认识只是从客体的角度,以一种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探究终极本体。这种本体论思维方式不会为我们的安身立命提供指导。马克思哲学的伟大变革在于其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从关系的角度,确立了主体的价值坐标,从实践的生成过程探究本体,这种思维方式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本体论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社会理论和社会学理论共同诞生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之中,"思想性"的社会理论和"科学性"的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张力,在后现代社会理论登场之后达到了新的临界点.后现代社会理论总体上对现代西方理性思维方式的质疑、反本质主义与整体主义、知识论上对"普遍真理"的消解以及对边缘话题的关注,全方位解构了以科学性为核心的社会学,预示了后现代社会学的基本趋向:在反思社会学"科学性"、客观性和把握社会规律可能性的前提下,坚持对社会学常识的反思;倡导多元主义警惕话语霸权;关注偶然性和边缘性话题.  相似文献   

14.
"找关系"是中国社会极具特色的现象之一,也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规范形式,是指当人们处理事务特别是要获得某种利益,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条件与资源或者通过正常的渠道和方式难以实现时,人们会试图在现有的关系网络中寻找可以提供帮助的人,或者通过该关系网络再行建立新的关系以协助自己实现相应的利益追求.在司法活动中"找关系"会对司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找关系"同个体"爱有差等"、社会交换和对司法公正的偏见等社会心理有很大关系."找关系"已演变为个体间社会交换的重要方式之一."找关系"因其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遵循的主要是民间交换规范."找关系"不应当作为一种主体实现其目的或利益需求的正常机制,因为这将给社会主体之间的交往以及整个社会机制的有效运转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渤 《社科纵横》2014,(5):147-149
顾城离开我们已有21年了,他的诗却仍然鸣响在我们耳际。本文从创作源头、个人信仰、语言形式、审美意象、思维方式等层面入手,试图在生态危机背景下探究顾城诗歌的自然维度,以期对生态文学建设、人的诗性回归、人与自然关系的明晰产生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6,(2):167-171
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重大影响,教育对象的思维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有机统一的;构建具有中国气质的教育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实用思维和权威心理。应充分发挥上述思维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即重视以情感人与典型示范;重视悟性认知与潜移默化;重视具体化策略与利益诱导;重视意见领袖与思想引导。进一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思维方式的方法,如在感性与直觉的基础上提高逻辑分析能力;进一步完善实用思维方式以培育战略眼光;在服从意识的基础上提升主体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在阅读四十年代的长篇叙事诗时得到的若干启示,对中国现代叙事诗的美学特征做了简略的梳理,并从中提出了"诗性抒情"、"叙事性抒情"、"意象叙事"等概念,来说明四十年代长篇叙事诗的繁荣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诗歌在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累积了种种问题,其中诗歌观念方面存在的认识论误区主要表现为语言形式本体论的偏执.引入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方法对话语、诗歌话语、诗性语言等概念进行辨误式的厘清,有助于我们认识语言形式本体论的偏执所在.  相似文献   

19.
试论"卮言"在《庄子》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其中"卮言"即铺陈曼衍,即兴式地言论,是"三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卮言",我们不能只作为一种语言风格来欣赏,而应该从其在<庄子>一书中的运用来分析它的意义."卮言"是诗性时代思维方式的反映,"卮言"的不为言而言,不为文而文的艺术构成及其运用,体现了<庄子>的语言理想."卮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与"寓言"的文学性意义、"重言"的历史性意义不同,它更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从阐述语类生成规则的古典生成语法发展到揭示语言本质和自然属性的最简方案,经历了四个阶段的理论进化,通称为生成语法.该语言理论映射了乔氏的理论构建思想:在语言本质认识上,乔氏是自然主义者.语言是人的自然生物属性,具有正态遗传性和普遍性,即普遍语法,语言生成是人脑中基因物质在语言输入触发下被激活的结果;在理论构建方法上,他继承了"伽利略风格",遵循唯理主义,运用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科学手段,构建概括能力强、可理解性强的语言理论,解析语言生成;在语言理论构建原则上,他主张经济原则,简明、根本、公式化地描述、解释语言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