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问题,它对于计划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二大科学地规定了我国今后二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各地区、各经济部门也在十二大精神指导下,研究、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现就陕西机械工业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作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研究马崇明幅员辽阔、地区资源禀赋差异悬殊的中国,加之历史、政治、文化、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使各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投资重点由内地转向东部沿海地区,我国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  相似文献   

3.
一、局部性的变化形式事物在由旧质向新质变化时,是通过其中各局部质的变化来完成全局质变化的形式就是局部性的变化形式。如全国的经济建设是由各局部地区的经济建设组成的,因此只有搞好各局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才能完成全国全局的经济建设。全国的社会治安也是由各地区的社会治安组成的,因此只有抓好各地区的社会治安,才能完成全国的社会治安工作。这种变化形式主要是用全局和局部的观点从事物存在的广延性、规模、范围等方面的量来分析的。其中全局有全局的量,各局部也有各局部的量,全局的量是由各局部的量组成的,也是各局部的总量…  相似文献   

4.
区域利益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国存在市场发达与落后的空间二元结构下,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天然存在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累积的区域两极分化机制,并最终表现出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差距拉大而非共同富裕。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通过利益机制、政策制约和信息导向来限制市场机制对区域差距扩大的负面作用而制定的重大战略。该战略有助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共同利益,达到各地区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域。但是,西部地区除了具有开发潜力巨大的能矿资源和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外,还拥有一定实力的经济技术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振兴西部经济,不仅是西部自身的局部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这就需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构建西部不发达地域经济的成长战略。一、适度非均衡-差异协调地域经济成长战略构想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无论是“均衡战略”或是“非均衡战略”,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必须跳出“均衡”与“非均衡”…  相似文献   

6.
1、制定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战略的原则全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注重效益,协调发展的战略;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正确选择进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战略。我国沿海地区采取的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是借鉴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发展中国家成功的经验而提出的,这是无可厚非的,其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也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中部地区实施的“资源转换,加工增殖”战略,是发展该地区经济的优化选择。西部地区所选择的“资  相似文献   

7.
论区域优势与县域经济发展冯祖祥编者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主要是以海安县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如何利用区域优势发展县域经济问题作了探讨。各地区的经济发...  相似文献   

8.
发展战略,是对全局的、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策略的概括、综合。发展战略与发展计划的关系是:前者是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依据,后者是发展战略的延伸、扩展和具体化。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科学思路三者要结合起来研究。要制定四川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就要全面深刻地认识四川的省情和现状,就要有超前意识,就要把经济发展的数量与经济发展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四川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合理、优化、提高产业结构,高速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是指其产值(或净产值)在国民经济产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对整个经济全局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一个地区支柱产业选择得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这个地区能否建立起自己的经济优势,能否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问题。因此,支柱产业的选择是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的核心,为研究战略的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和西部地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媛 《兰州学刊》2002,(3):21-23
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区在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以及人文特点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 ,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使得区域经济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的问题 ,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 ,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的问题。自新中国建立至今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 ,都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粗浅的分析。一、均衡战略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所谓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其主旨在于强调缩小地区差别 ,主张国家投资布局应以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眼于辽宁省内的地区经济差距扩大这个独特的视角,从辽宁省各地区人均GDP数值差距及辽宁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这两个方面来描述辽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现实,并且指出了这种差距扩大给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影 《理论界》2007,(9):6-10
一个国家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和历史发展基础、社会人文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区域之间既然存在差异,就一定具有某些优势和劣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客观地分析、论证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是国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布局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各地区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主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是宏伟的,又是有科学根据的。实现这一目标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但是,我们却充分具备着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客观条件。这里仅就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本身,就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事。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逐步消除  相似文献   

14.
<正> 党的十二大以后,各地先后开展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这对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贯彻和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经济建设总的战略方针,极为必要。几年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实践,也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从理论上进行明确,以进一步提高地区发展战略和地区规划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跨入21世纪宁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宁夏经济发展的区域优势及所存在的弊端,提出宁夏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对总体发展战略在各地区的战略布局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保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改革开放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 党的十二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我国的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在实施这个宏伟的战略计划中,迅速地、科学地研究和制定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拟就当前研究和制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选择好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一般说来,研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首先应根据该地区所属国家的社会制度,以及该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经济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态势择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六、七月,我们在协助平凉地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过程中,通过跟地、县、乡、镇有关部门座谈,走访专业户和一些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感到有三个牵动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即:经济结构问题,科学技术及其推广问题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如果上述三个问题研究解决好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定将出现崭新的局面。一、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制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必定涉及地区的国民经济结构。合理的经济结构,可以产生有效的经济功能。一个地区的经济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组织结构、投资结构及其合理性,既是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又是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全面启动和发展西部的社会经济,制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应该从西北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考虑西北各省间的发展差异。本文在对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人均GDP、劳动力从业状况、教育卫生医疗水平截面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呈现较快发展势头.这一地区新一轮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发展和跨省市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就有关问题作一些宏观思考,期望对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和跨省市合作有所裨益。 一、1990年国务院向全世界宣布了上海浦东开发政策,1992年沿江开发战略全面实施,沿江地区经济增长成效显著,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发展和跨省市合作,是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