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生态文明看作是工业文明的替代品,仅仅基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理解生态文明.进而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是指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依靠经济技术手段才能奏效,这构成了传统生态文明观的四个基本观点。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的理论反思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生态文明观有待商榷。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体现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障每个人公平享有生态权益的统一,体现了遵循按自然规律办事和体现人类发展生态价值的统一,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依靠经济技术手段,更需要我们树立生态意识。这种新生态文明观所实现的反思超越为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乔纳森·休斯的《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从生态问题的定义出发,以马克思的基本文本为依据,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视域的大前提下,为我们发掘、概括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几个基本维度.在这里,乔纳森·休斯将它们分别呈现为:生态依赖原则、生态生产力原则和真实需求原则.对这些基本原则的发掘不仅可以反驳当前环境主义者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诘难,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彦泉 《齐鲁学刊》2000,42(1):113-118
建设生态文明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启发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生态哲学是复杂的生态现象及其规律在当代哲学中的反映,可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综合优化发展提供一般思路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88-95
西方理性主义的过度膨胀是现代生态文明出现危机的根源,作为与西方迥然不同的中国思想成为解决这场危机的重要思想参照,根源于这一思想的中国儒道禅美学作为一种生态美学从人的感性生活中阐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原则。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借鉴西方生态美学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深入中国文化土壤与生活实践,创作出适合中国现实的生态文学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举措,是实现农村社会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面临主体法治理念缺失、法律规范体系不健全、法治实施效率低、法治监督体系不严密等四大现实困境。破解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现实困境,须从彰显科学的生态文明法治理念、构建完备的生态文明法律规范体系、建立高效的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构筑严密的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生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生态文化拓展了文化的理论空间,标志着人类文化真正进入了理性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21世纪将开辟一个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纪元,生态文化也将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新的时代乐章。在新时期,我们要更加深刻领会生态文化的意蕴,了解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进一步构建生态文化,以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它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要服从"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既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不仅要考虑人及其社会的物质需要,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提倡物质上的适度消费原则,反对对物质消费的无限度追求.当前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设生态文化,培养国民的生态文化教养.  相似文献   

8.
广西要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洋经济的竞争力,打造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新一极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尤显迫切。构建广西海洋生态文明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础,传承与发展传统海洋生态伦理思想,树立海洋生态理念;需要加强海洋生态文明的法制建设、文明责任制度建设;需要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管理与协调发展机制等来保障。  相似文献   

9.
彭秀兰 《学术探索》2012,(2):186-18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的重要主题,这对我国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同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等原则,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解放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奠基时期、稳步展开时期、全面推进时期和党的十八大后的深化发展时期等阶段,取得了较丰富的发展经验,提升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新时代,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化创新、模式创新以及合作创新,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努力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并根据具体国情持续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田启波 《社会科学》2004,(4):119-124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向世人提出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生态文明何以可能、如何可能的时代课题。本文认为 :基于实践的思维方式 ,才能确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运用实践反思法 ,对生态文明在社会文明系统中予以正确定位 ,才能把握生态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通过解构传统思维方式 ,保持生态文明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生态支持与经济发展之间适当的张力 ,协调法治与德治双重维度 ,建构高级阶段的全球化等 ,才能明晰生态文明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全球性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成了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因社会的存在而改变以及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内容。这些思想不仅为生态文明夯实了理论基础和生态意识,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当代人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解生态危机,成就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吴军  陈亚丹 《云梦学刊》2013,(6):129-132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和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成 《学术论坛》2007,30(11):167-17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向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及其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观的理论本质就是在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中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进.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生态和谐的构建要求,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和谐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从传统的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智慧的主体,研究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基本内涵和当代价值,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发展的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对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有更深刻的体悟。  相似文献   

16.
藏族对自然的神圣崇拜观念蕴含着朴实的生态意识,而其中的神山观念尤为突出。藏族人民受自然崇拜、灵魂崇拜、本教及藏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现今的神山观念。对神山的崇拜与敬畏在藏民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各种宗教仪轨和禁忌。这些仪轨和禁忌反过来客观地保护了藏区的生态。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藏族的神山观念对在发展中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护生态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哲学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了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文明最深刻的觉悟之一,当是生态觉悟。生态觉悟发端于对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命运的关注。这种文明的觉悟蕴含着深刻而普遍的哲学意义。生态哲学“生态中心主义”世界观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生态哲学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是对传统认识论哲学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超越;生态哲学观“生态平等”的价值观在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的基础上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农业大省与生态大省,河南省近年来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构建绿色产业链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推进力度有待加强、法治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需要在强化新发展理念、加大建设力度、强化制度与法治保障等方面加强对策研究,以更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择藏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制度为研究对象,在藏区这一特殊的文化场域单元区块中探求法律民间实施过程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并试图通过这一研究为更深入地了解法的民间根植以及未来的法治现代化道路寻找一个新的理论上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承继现代文明对社会正义的理解方式,可以从社会形态发展的意义上重新诠释社会正义的现代性意义。现代社会正义不仅具有以往社会正义的利益平等原则,更加入了生态的原则,体现为一种以生态正义为核心内涵的现代社会正义伦理学观点。在这种观点的照应下理解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与实践意义。从生态正义到社会正义体现的不仅是社会形态形式的进步,更加是社会形态实质的丰富。生态正义将人类整体性的思考方式纳入社会正义的构建之中,表达了生态转向意义上的文明建设的伦理价值,富有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