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在《天堂》中对人类特别是黑人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深表关注,小说展现了一种黑人群体的精神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探索了黑人摆脱生态困境的途径,体现了莫里森的生态思想。莫里森提倡人们回归自然寻找精神依托,同时指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爱的存在,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以此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生态的健康。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应强调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包容和博爱,这样社会生态危机才能得以解决,人类才会拥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重构环境哲学的未来图景,需要环境哲学所创造的妥当判断与合理认识,以期有效避免传统哲学在自然理念上的盲区,并创造现代哲学在生态观念上的新生。环境哲学重在是一种秉持生态良心的自然主义分析,是对人类所置身之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深入审视,它是对人类社会生态危机这种时代之疾的关注与挽救。环境哲学在质疑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上不仅拥有对多样式概念与理论的阐释,也是在进一步发现环境科学的逻辑的基础上概括总结环境哲学之体系。  相似文献   

3.
和自然生态危机的存在一样,精神生态危机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从社会文化、社会焦虑、社会精神环境等不同角度对当前城市精神生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与分析,旨在引起相关领域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及时出台与落实必要措施,应对精神生态危机,保证城市精神生态的健康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针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用生态哲学解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把生态视角转向社会发展领域。从关系的层面理解政治与生态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热力学定律的角度阐述工业、农业经济时代生态危机的经济根源;从东西方文化对照的维度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文化原因,并阐明东方文化可以为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态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可以简称为二元制衡论。人类社会的存在所导致的所有生态问题,从终极意义上讲,都是地球生命体系与人类社会这两大自为体系并存互动延续所派生的结果。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显然得将制衡理论与自为体系的二元对立结合起来,并不断充实、完善的这一理论体系,我们相信凭借这一理论体系可以正确地诠释生态危机的成因,找到缓解生态危机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的主要功能和性质不仅在于从环境存在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将这种审视扩展到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它所涉及的更多地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哲学思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生态理念也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社会及文化上的差异性,这一点需在今后的生态研究中加以重视,此外,在与其他批评流派的融合中,生态学批评也呈现出了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在与文学理论、美学、语言学、少数族裔文学等其他学科的结合中,生态学批评本身的理论机理也是值得进一步挖掘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激发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生态文明的探索。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重矛盾、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生态危机产生和扩展的重要原因。资本逻辑在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生态逻辑给予解构的同时,还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资本主义文化作为"软因素"强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这就进一步深化了生态危机。只有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突破生态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严重的对立和冲突,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生态危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之一。面对生态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威胁,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发展低碳经济,营造和谐生态文化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出发,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具有能动适应于环境的禀赋,这是学术界早就公认的结论。但前人基本上是就文化的生态适应而展开研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是:世界各地生态危机频发,文化对生态的适应失去效用。文化的适应存在双重性,它既要适应所处生态环境,还要适应所处的社会背景。前人对文化的社会适应缺乏关注,正是无法解释目前生态危机频发的原因。为此,以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和彝族在近500年间的文化变迁为例,通过文化政治分析,去揭示这三个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如何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政策作用下发生变形、扭曲和缺失,力图弄清文化的社会适应原则,希望从中找到复原和利用这些地方性知识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建构凭借的是文化系统,因而在讨论人类社会对水土资源的影响时不得不先行讨论文化自身的制衡作用。文化自身的制衡作用来自于文化的建构特点。人类社会现存的文化就其实质而言,都必然并行着两套建构法则--生物性法则和社会性法则。在同一文化的运行中,这两套法则既可以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当其结合得十分紧密时,该种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当其结合紊乱时,该种文化就会呈现衰败的景象,并同时对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乃至相关的水土资源构成严重的冲击,从而引发生态危机。文章重点讨论了文化建构的双重法则及其相互制衡机制,同时,从生态危机源自于文化建构的双重性这一理解出发,提出了对于生态危机的消解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环境美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人与环境的关系,有两个维度:一是生态主义的维度,二是文化主义的维度.文化主义的立场是人的价值、人的利益;生态主义的立场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是宇宙的和谐存在与运转.这两者有时会产生矛盾,但不是不可以实现统一.兼顾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利益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只能是生态主义与文化主义两种哲学的统一.环境美既是生态的.也是文化的.既如此,对环境美的感受,不仅是生动的生态教育之旅,自然欣赏之旅,而且是极为丰盛的文化之旅.环境美学本质上是文化美学.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生态环境的恶化迫使人类反思其生存方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把科技理论、生态和社会发展理论联系起来起来,从制度批判的角度揭露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传统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使马克思主义发展为具有独特视域新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社会是一个纯粹的人类社会,它纯粹由人与人关系组成,在本质规定性上与自然世界无涉。现代性社会这种与自然世界分裂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把反自然、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作为自身追求的终极目的。生态危机的发生正是人类社会本身所蕴涵的这种反自然的逻辑后果。欲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必须改造人类社会,并由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生态社会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本质统一,是人与人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由于生态社会本身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内在目的,保护自然环境就成为生态社会不得不承担的道义。  相似文献   

14.
环境哲学的使命:为生态文化提供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哲学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本问题,是一种新的世界观。20世纪中叶,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暴发为标志,工业文化开始走下坡路,而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文化成为逐渐上升的人类新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它包括人类文化的制度层次、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重大变革。这是21世纪人类建设新文化的选择,是人类发展的绿色道路。在绿色道路上,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建设新文化,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构建和谐社会,必然是环境哲学研究、发展和应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一方面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另一方面则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随着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要从根本上沟通与融合“两种文化”,必须在生态文化观下使科学回归于生活世界,建立起“两种文化”的整体性联系。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环境主义认为人类在地球上的频繁活动将导致地球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要想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限制人类活动,缩小经济发展规模,避免人口过剩;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指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环境污染和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剥削自然和剥削人类的结果,只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绿色环境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可持续发展理想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反过来文化又可以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人类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被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浸染,就会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人类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化建设.坚持生态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取向,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深入探析生态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中,生态文学承担着特别的使命。生态文学大量展示生态危机的残酷事实,以对生态危机深重的忧患意识警醒世人,触动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自觉的生态意识,走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从观念上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生态文学致力于反思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如何影响、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精神支持,促进政府对社会发展政策特别是环保政策的修正和实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更好的条件;生态文学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美好的生态形象,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和谐的生态氛围。  相似文献   

19.
生态人格塑造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一场文明的全面变革,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总对策。生态文明的转型,不仅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其转型过程当中,也使得新型人格的转型成为可能。塑造生态人格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环境文化的熏陶、环境教育的内化、生态实践的锤炼是塑造生态人格的三个主要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且还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基本价值的危机,即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的失衡.为了寻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以天人同源、师法自然、无以人灭天、天人不相胜为核心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