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实现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的重要目标。依托于问卷调查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就业主要集中在民族特色行业与普通大众行业,而提升少数民族资本禀赋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实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人口流动,更多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城市就业.作者对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就与之相关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城市成为各民族融入现代化进程的地域空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是实现共居共建共享的城市民族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利用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西北五省区混合截面数据,考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特征,分析流动者流动境况与流入城市等级对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较为强烈,就业属性、收入支出水平、流动时间、流动原因与流入地城市规模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正规就业与收入较高的少数民族流动者更倾向于长期居留于本地,近距离流动、流动时间长与家庭动因流出的流动者居留意愿较高。随着城市等级上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先下降后上升,流入地级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最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既有文献的梳理,对比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汉族流动人口以及户籍人口的生存现状,从经济就业、制度保障、行为模式、主观认同四个方面探讨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最终提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利用我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运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外出成本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参与及务工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出成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参与和务工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离开家乡外出从事各类务工经商活动,使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为雇主和自营劳动者的可能性显著低于汉族流动人口,而成为雇员和失业的概率均显著高于汉族;并且不同的少数民族在就业状况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的计量检验表明:女性、来自城镇、年轻或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较高、跨省流动、流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更可能从事雇员工作,而不是成为雇主或自营劳动者;而男性、中年、受教育程度较高、跨省流动、流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失业的概率显著更低。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流入藏区城市,藏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安居乐业是藏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基于藏区城市合作市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合作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就业状况以及生活境遇,发现合作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生计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户籍差异和一定程度的族际差异,并且其就业层次、收入水平和家庭生活状况受到自身教育水平、公共产品供给等因素的约束,体现出城市融入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引申了这一问题存在的潜在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会认同"内卷化"已经成为阻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沿海城市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认同"内卷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居住区间"孤岛化"、社会交往"内卷化"、就业形态"单一化"以及情感支持"族内化"不断强化的结果。建构有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沿海城市的社会认同,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推进:一是改善社会舆论文化环境,建立新型和谐民族关系;二是完善城市少数民族群体的利益均衡与协调机制;三是拓展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积累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全国8个城市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需求的现实状况以及权益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权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存在差异性认知,相比市民权益,他们更重视劳动权益。工资、子女教育、社会保险与福利、住房既是高度重要性权益,也是迫切需要政府加以保障的权益。受教育年限越长,就业身份为雇主,流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越倾向于选择市民权益作为第一重要权益。受教育年限越长,就业身份为雇主,收入水平越高,流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越倾向于选择市民权益作为第一迫切权益。为了精准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政府需要根据少数民族的主体需求与权益赋重,建立分层次、分重点、有针对性的权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现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超过了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男女两性比例趋于平衡;家庭化迁移和定居化趋势增强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居住意愿并不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但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收入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找工作的途径以亲友介绍为主,自己寻找为辅,且从业特征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缺失等.掌握这些特征,对处理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保障其权益,建立和谐城市民族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性质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因此,应遵循民族问题"社会化"的研究思路,借助社会排斥理论的主要观点,设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分割性劳动力市场排斥、差异性政策排斥、层级性社会分层排斥、冲突性文化排斥等方面,分别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就业和相对贫困问题,权利保护和社会参与问题,族际交往和社会支持问题,宗教信仰和社会认同问题等。并且,以社会政策创新为实现路径,提出消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排斥,推进其城市社会融入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问题。在对社会融合进行概念辨析和操作化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解为劳动就业、制度保障、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得分低于汉族流动人口且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差异较大;社会融合各维度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发展的关系;不同流入地、受教育程度、年龄组、流入年限、流动范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各维度得分有明显差异且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下一步应积极推动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重视发挥基层社区、党组织、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优势,着力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注重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交往和心理交融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提要]促进流动劳动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2018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测度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就业质量,采用多水平模型探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背景下教育对民族地区流动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民族地区流动劳动力就业质量总体偏低,教育对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显著促进效应;教育人力资本对省内流动劳动力的就业质量促进效应大于跨省流入劳动力;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能显著提高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质量,缩小不同民族群体的就业质量差异。民族地区要提高中等教育普及率和质量、激励少数民族人口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进而提升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依靠“扶智”策略推动流动劳动力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社区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幸福城市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广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社区与幸福广东建设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社区应按照幸福城市的标准进行精细化"智"理,推进幸福广东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量三分之二,其服务管理工作是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重点之一。本文在对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发展趋势、人口分布及其特点、人口结构与就业状况、流动原因与主要特征、市民生活适应性、城市生活的主要诉求等基本现状,现行的相关服务管理政策措施、服务管理网络与信息平台、相关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目前藏族流动人口享受的居民待遇、服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经验与不足等方面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基础上,从制定专门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政策、完善基础信息采集机制措施、加强针对性机制政策建设和服务工作等方面,对提升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的机制政策和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系作者就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调查报告。文章概述了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指出其主要问题是盲流及其导致的犯罪 ,并总结了成都市有关部门处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各种措施和经验。强调指出 ,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工作应当妥善地处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问题 ,以兴其利、弃其弊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相似文献   

17.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是新时期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现有证据表明,城市各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高融入动机、低融入行为的“弱融入”现象,成为制约其高质量融入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动态嵌入视角构建了“经济-社交-文化”维度的梯度模型,用以揭示城市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的基本表征与动态过程,通过对我国东部城市大规模调研分析,实证评估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水平。分析表明,当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不足,主要表现为能力融入较为单一、身份融入浮于浅层与情感融入偏好依附。在此基础上,从坚持就业优先、注重社交联动、增进文化认同以及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与实现各民族深度互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提要]促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既是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积分落户、社会融入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也是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和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任务。基于2017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就影响机制而言,心理资本能直接显著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而经济资本既能直接显著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也能通过心理资本中介间接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然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资本和心理资本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有效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时间长期化和迁移模式家庭化等特点日益明显,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绩效评估已成为完善我国公共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内在要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评估无论对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还是对提高相关职能部门服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德尔菲法,通过三轮专家咨询,最终探索性地构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以上海、武汉、广州三个城市为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检验。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三个样本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均处于中高档水平,但不同维度的服务管理水平并不十分均衡。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重不同维度的协调发展,补齐服务管理的短板,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不仅仅是城乡流动的反映,还是跨民族交往的反映。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都市适应问题,对于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缩小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具有极为紧迫而深远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甘肃500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地调查与深入访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都市适应性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与相应对策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