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梳理村落空间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研究路径、理念和趋向,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过程转向"和新人文地理"文化转向"中回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建构的学理基础以及现实因素,构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过程演变与反思的整合性框架,有助于引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贫困与"两种生产"紧密相关。生产分为两种:人口生产和经济生产,文化是这两种生产的外在表现。现代性变革动摇少数民族"两种生产"的根基,促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在生产逻辑下建构生活方式,形成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类型,时空推演使各民族文化充满复杂性。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依托于村寨,村寨的典型特征是其具有封闭性,与少数民族贫困的整体性相一致。时代变迁,"两种生产"打破传统村寨结构,消散原有生产结构的封闭性,少数民族文化必然转型。脱贫致富蕴含着传统与现实碰撞,也必然会产生诸多现代性问题。贵州少数民族摆脱贫困依赖于文化转型,但是需要关注村寨原有结构的调适能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共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依据族群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的观点,分布于黎平、锦屏交界区域的三撬人可以视为一个独立族群。乌勒是夹杂在苗族、侗族、汉族区域间的一个三撬人村寨,一个族群孤岛,其族群认同能够一直保持和维护下来,与清代清水江流域的社会环境密切关联。在全球化进程中,分立四处的乌勒人,族群认同既面临消解,也在再建构。乌勒已成为分立四处的乌勒人的根基性原生纽带。  相似文献   

4.
在云南的许多村寨保存着较丰富而完整的民族文化 ,拥有较优良的生态环境 ,并形成其独特的经济、生态、文化的耦合方式。选择一些村寨作为示范点 ,养护、挖掘民族文化 ,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南碱村的规划和实践对此提出了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5.
村落是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空间,是少数民族文化孕育和发展的生态基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只是外在形式的物化改造和形象改观,更应该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弘扬、传统聚落共同体的建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俗志作为记录民俗资料的科学活动,能够突破传统志书的局限性,充实民族问题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彰显民俗的地位和功能,发挥着文化记录、传播和交流的功能,有助于重构村落共同体,使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有主体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俗志书写应该包括田野工作、描述和分析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6.
贵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方面进行了许多本土化的探索,“村寨/露天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这种以村落为单位的文化保护实践,与后来从国外引进的“生态博物馆”以及目前国家所倡导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有许多相似之处,基本把握住了文化保护的主体性。对这一已有20多年时间的文化保护实践项目的样本考察表明,村寨博物馆其实也是一种新农村建设运动。当一个传统的村落空间被置于博物馆话语之下时,村民便开始了一种“破冰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生产的现代性建构之旅。因此,哪怕是一个目标旨在文化保护的项目。也是一种不同于当地文化的异质文化传通,是一种文化资本与社会力量的介入,它终究成为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甚至成为颠覆村落社会秩序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彰显地域性和文化性双重价值的重要资源。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民族地区文化振兴面临村寨建筑文化城市化、传统文化失传、乡土文化主体缺失、村寨公共文化空间萎缩等多重现代性困境。根据云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禀赋,其乡村文化振兴应该以物质性文化、社会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为价值维度。云南民族地区文化振兴应该坚持以乡土性、选择性和公共性三位一体的价值选择为原则。  相似文献   

8.
人水关系是人类在利用当地的水环境获取生存资源、与水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水文化,人水关系的变化对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云南大盈江畔一个傣族村寨项棒寨的考察,分析、研究当地近年来人水关系的变化,田野研究显示,这一村寨早期的人与河流为主体的水环境呈现着一种良性和谐状态,然而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河流权属关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人与河流的关系开始朝着非良性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近50年来,当地水文化逐渐丧失,人类对河流过度开发,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水文化的重建,人水关系的良性建构,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黔东南的一个侗族村寨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地方社会中宗族组织建构、形成的特点.文章力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与社会背景之中,分析姓氏演变与宗族建构之问的联系,以及宗族在区域社会变迁中的表达形态.由此为现有的宗族研究提供一个颇具地方性色彩的个案参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一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作为田野观察对象,发现当地妇女的社会性别表达具有明显的当地特点,宗教信仰、生计模式、传统文化、人生仪礼等形塑和建构了本地性别规范。近年来市场经济以及人们对现代性的想像,可能会超越传统的宗教、习俗、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有可能重新建构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仪礼规范。这种变化不只表明社会性别深深地嵌在当地独特的文化与制度之中,也会随着制度与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得到调整和重构。  相似文献   

11.
怒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怒江峡谷中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民族传统教育为主的村寨教育执行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功能.同时,村寨教育在不断地制造"性别差异",它对维持两性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贵州作为一个多山区的省份,农村比例较高,山区村寨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事关“贵州崛起”的大局.在科学发展语境下,在“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的战略导引下,贵州山区村寨如何在保“乡土”的基础上谋发展值得进一步深思.贵州山区村寨有着自身的比较优势,我们要在“后发效应”中将山区村寨的生态性、乡土性、民族性等元素结合起来,并进一步适当在农耕社会事实中融入现代市场意识,从而建构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凯博文是人类学和医学学科交叉领域贡献最大的学者之一,其著作《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探讨了疾病、身体、文化间的关系。疾病是一种建构,身体是一种文化,不同社会的文化建构不同的身体概念,身体与文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过程,隐藏在身体表象下的是社会、文化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以夹壁村为田野调查点,介绍其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村寨发展瓶颈,主要包括整体发展思路不清,文化处在消亡边缘,文化与经济耦合度较低,生态文明待加强,村寨内外发展差距大等五个方面;并以全新视角谋划夹壁村未来发展思路,即固本扩边的宏观布局,以文化产权为中心的要素配置,参与-分享的利益协调机制,整合-展示、吸纳-融合的文化发展理念,村寨-文化-环境三维一体的生态文明,以村寨为中心的边界扩展圈形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差异化、多元化的特色产业是特色村寨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以武陵山区利川特色村寨为例,在分析其发展优势、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民宿+"的发展思路,一方面避免了产业的同质化与单一化,同时又发挥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其具体发展路径为"民宿"+自然生态;"民宿"+民风民俗;"民宿"+村寨科考;"民宿"+运动休闲;"民宿"+健康养老。以期为其他民族地区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村寨场景中,由于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异显著,文化是人们建构族群边界的主要因素,也是族群认同的主要内容。在城镇情境中,各族群文化差异逐渐消失,但是文化的趋同并没有导致族群界线的消失。在城镇,人们主要依据族源和血缘选择自己的族属身份,族源和血缘是族群认同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摘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发展羌族文化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科研院所、社区(村寨)是羌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路径。本文试从学校教育以及政府支持、羌族村寨等方面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湘西苗族在国家力量的导引下,开始了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其现代性文化的建构特征主要表现为:理性、科学对民间信仰的冲击;权利意识的强烈伸张;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文化开放性的日益明显。湘西苗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的百年历程表明,现代性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统一体,是传统与现代因素在一个文化体中相互激荡、相互交织、相互吸收、共同形塑的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19.
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及其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青苗节"原本是四排山等地佤族群众世代沿袭的村寨传统祭祀活动,经佤族精英和地方政府等多重力量的努力,使其最终成为耿马佤族的法定节日,并导致青苗节在仪式场域、祭祀内容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发生了流变。这既是佤族民众文化自觉意识增强的体现,也是地方政府分配文化象征资源、平衡民族利益和民族关系的一种有效策略与手段。在从村寨祭祀仪式到民族法定节日的过程中,作为民族文化资本的青苗节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从而蕴含着不同行为体的利益诉求及其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摆手是以村寨为单位或数寨联合举办的祭祀祈禳活动,分布在酉水流域.各村寨摆手的活动时间、敬奉神灵、祭品祭仪、摆手歌舞、毛古斯诸项都存在着地域性差异.其地域性差异是难以形成全民族统一祭仪的重要因素,但它却展示了"摆手"文化的多样性与人本性,从而成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