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张耒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诗歌创作的成就闻名于世,其杂诗数量约有四百首.张耒杂诗创作数量多,是受当时社会背景和个人诗歌主张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在新旧党争中的坎坷经历;二是他的反对片面追求声律之奇,发乎自然,出乎精诚的诗歌创作主张;三是其诗歌创作远师汉唐,近师都官、苏门.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对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接受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白居易的接受付诸于诗歌创作之中,是一种最为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接受方式。白诗中的艺术形象、思想情趣,白乐天本人的性情风仪,甚至与他相关的事件人物,都可以成为中唐以来至明清诗歌创作的题材和艺术上的模仿对象,这就是白居易对于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白居易对于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诗歌的形式对其诗作进行评论,二是在创作过程中对其艺术创作技法的学习,三是对其诗歌理论和思想精髓的继承,并融会于诗歌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5.
明前期台阁文人论作家,往往忽视其天赋个性对诗歌创作之影响,而强调后天之学识涵养. 但后者并非指对偶格律等诗歌创作技巧的学习,而是以学识"理性情",以盛世光岳之气涵养诗人性格,使之更易达到台阁体颂世鸣盛之要求. 台阁文人同样忽略诗人穷达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有诗"穷而工"与"达而工"两种看似对立之观点,但无论"穷"、"达"均能表现出盛世之音,"工"专指诗歌内容风格符合"性情之正".  相似文献   

6.
北宋后期苏轼领导的苏门文学团体不但有大量同题唱和的诗歌,还有一些同题辞赋。这些同题辞赋的产生,或缘于当时文人交游的风尚,或缘于身处逆境时辞赋家寻求心灵慰藉和相互鼓励的需要。这些作品对元秸年间苏门的正式确立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体现了苏门文人的团体意识和苏门的凝聚力;它们虽为同题共作或唱和,却风格各异,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苏门活泼自由的门风,和苏门文人和而不同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7.
唐代东都留守和北宋西京留守是洛阳分司机构的长官,身份崇重。唐宋时担任洛阳分司长官的裴度、牛僧孺、钱惟演、文彦博、韩绛等人多位望崇盛,又具有文学才能,喜与文人交往,因而,对洛阳文人群体及其诗歌唱和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他们也时常组织宴饮赋诗游赏等活动,许多诗歌唱和也是以分司长官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作为明代一位杰出帝王,明宣宗不仅具备统治才干,而且多才多艺,书画兼善,能诗好文,被誉为宫廷画家、宫廷书法家、宫廷诗人。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分为节庆类、山水类、花鸟类、咏史类、题画类及其他杂类诗作等。皇帝的身份使其诗歌呈现出重道德说教与求文学审美的矛盾统一状;宫廷画家的身份也影响到其诗歌创作,其诗诗画结合,精工典雅,充满宫廷色彩,显示出较高的文学修养。然综览其诗,可以发现,明宣宗诗歌大多语繁意浅,雕饰过重,总体艺术成就不高。  相似文献   

9.
思妇诗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会找到许多这样的诗歌,我们发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思妇诗的特点与以往朝代是大不相同的,而且这些诗歌大多是由男性文人作的。梳理一下这些文人代言思妇的身份,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以悲为美"的诗歌欣赏倾向,政教理念、诗学传统的影响,政治思想的寄托,文人关注社会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明代一位杰出帝王,明宣宗不仅具备统治才干,而且多才多艺,书画兼善,能诗好文,被誉为宫廷画家、宫廷书法家、宫廷诗人。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分为节庆类、山水类、花鸟类、咏史类、题画类及其他杂类诗作等。皇帝的身份使其诗歌呈现出重道德说教与求文学审美的矛盾统一状;宫廷画家的身份也影响到其诗歌创作,其诗诗画结合,精工典雅,充满宫廷色彩,显示出较高的文学修养。然综览其诗,可以发现,明宣宗诗歌大多语繁意浅,雕饰过重,总体艺术成就不高。  相似文献   

11.
张耒作为苏门重要成员之一,其诗歌创作成就很高。他的作品较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平易舒畅,不事雕饰,自然有味,有唐人之风。本文试就张耒的人生价值观、诗学观以及诗歌的风格作简单分析,以期窥得苏门诗人乃至整个宋诗风貌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的亲近自然深入生活、创作出富于时代感的山水画作品,从深层文化心理、文化背景方面出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对传统山水画写生观与现代山水画写生观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虽在审美观念、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些差异,但均以深入自然、体悟生活为指导思想,强化画家从思维方式上全面建立起一个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劳动的观念体系,从而给山水画艺术创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斯奈德受中国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禅宗、中国山水画、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都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斯奈德的诗有禅意,他特别钟情于寒山和王维等人充满禅机佛理、歌颂大自然的诗篇。斯奈德所翻译的寒山诗和他寒山式的生活方式使他成为美国的寒山。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域文化对明代四川青神余氏家族文人及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青神余氏家族为名门望族,有才之辈多出、文学代际相传,于文学、科考、政治等方面都声望盛隆,在巴蜀乃至全国皆有盛名。西南地域文化丰富了余氏家族文人诗歌创作的题材,深化了诗歌创作的内涵,促进了余氏家族文人气质的形成。余氏家族文人借由诗歌作品记录了西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呈现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历史,展示了其对西南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5.
唐代宫廷中的仪式性乐舞和娱乐性乐舞都有诗歌传唱行为的参与。在仪式性乐舞活动中,所唱诗歌通常是诏命朝廷重臣创作,所用曲调大多由乐工制定,辞乐相配的方式有先辞后乐、先乐后辞、依调改辞,演唱由太乐署和鼓吹署中的乐工承担,采用齐唱形式。在娱乐性乐舞中,所唱诗歌多采自文人之作,辞乐相配的方式主要是“选诗入乐”,演唱由教坊乐人承担,演唱方式多为独唱。唐代宫廷中的乐舞活动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刺激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与发展;对全国的歌诗风气、歌诗创作起着导向作用;加强了上、下层两个诗歌创作空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受西方艺术史研究模式的影响,在中国画史分期结构上有着很重的"再现论"模式,这是将创作主体与自然客体关系作为分期标准的一种选择。事实上,因"统系"观念的存在,唐宋之后山水画史脉络中衍生出的"临鉴"意识和行为,不仅在主观上构成了画史结构和画人序列的层累特征,同时随着风格的传承递进,以笔墨为核心的临鉴谱系也渐趋完整。临鉴意识缘起于唐宋,定型于晚明,终结于民国。将唐宋以后不同时段画家的"临鉴"诉求作为画史分期的一种选择,可能会更好地理解山水画史发展中文人身份与审美趣味内涵之间的必然联系。再现论分期以作品创作的主客映现关系为基础,临鉴意识以画家主体自觉性溯源心理为依托。  相似文献   

17.
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是毛泽东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歌创作的精神实践性质、主客体条件、思维特性及诗歌语言等方面,可以探讨毛泽东关于诗歌创作规律和方法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毛泽东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作为杰出的画家和诗人,潘天寿的诗歌创作与其绘画创作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关联性。潘天寿诗歌与绘画的"一律"可以从理论意识、风格特色、艺术技巧、题材内容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这不仅是潘天寿诗歌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也能够为"诗画一律"这一传统的文艺理论命题提供一个鲜活有力的现代证明。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的山水诗不仅取材于大自然,也取材于画家笔下的山水,因此产生了不少题咏山水画的作品。透过这些诗作可以看出:唐代山水画是士人们畅游自然最经济的精神替代品;山水画的愉悦功能趋于强化,画家多是泛画山水,泛景创作特征明显;诗人们以畅情畅性为品赏山水画的审美标准。唐人对山水画的题咏,从诗歌发展史意义上看,是对诗歌表现领域的又一次拓展。从绘画史意义上说,又为我们揭示了唐代山水画繁荣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0.
郑敏着眼于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总体目标,三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现代诗学的诸多问题,为中国现代诗学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她高度重视诗与生命、诗与文化、诗与哲学的关系,提出了要建立一种融生命诗学、文化诗学、哲学诗学于一体的具有更高境界的大诗歌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种种狭隘、偏激、平庸的诗歌观,提升诗人和诗歌的精神境界,中国新诗才能与世界诗歌发展同步,才有可能进入世界诗歌之林。她在"结构—解构"思维影响下,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新诗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主张:认为中国诗学建设要认真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要树立正确的诗史观,编写"健全公正的诗歌史";要大胆消解对诗歌权威的迷信,从诗歌艺术、诗歌发展的角度去客观公正地评价诗人诗作;要重新审视权威的诗歌观,认识其不足及其负面影响;要消解中心,破除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对诗歌创作、诗学研究的误导;要正确处理思维与感觉的关系,重视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