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直觉体悟"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写作思维方式,是进行诗歌、散文创作时最常用的方法。在"直觉体悟"内涵解析的基础上,解构了其在中学语文写作中的实际意义,并提出了在中学语文写作中运用的五点建议:创建丰富的情景,激发体验;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把握最佳直觉体悟时机;咬文嚼字、体悟细节描写;发挥直觉体悟的直觉功能,以期能进一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合理内核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往往与现代教学相关联并恰当融合后,其蕴藏的教育意义能够发挥到最大化。直觉思维,或称直觉体悟思维方式,对于极力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教育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传统文化因子之一。而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承载着这一传统文化因子的古诗词,其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或直觉体悟能力,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可能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可能策略实现能力的培养:重视诵读练习、教师适时启发、加强知识经验的系统性等等。  相似文献   

3.
西方诗学在强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理性逻辑话语系统.而作为中国思想和文论源头之一的"道",则不能对其进行概念性分析,只能通过直观、直觉式体悟去认知,这将中国文论引向了诗性言说,使得中国文论具有了追求自然真境与言外至味的审美品质,呈现出一种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后,在西方"语言论转向"的启示下,中国当代诗学以"怎么写"的形式本体论视阈,将语言的生成与转换推向了诗学研究的核心位置,深入推动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当代转型和意义建构。兼有作家、批评家、理论家多重角色和中国当代诗学主角身份的王蒙,立足"汉字性、书写性、文言性价值取向"的汉字本位和汉字多样精神文化生态基础,提出了文字的本源性,语言的神性、超验性和先验性和语言先于人生经验并限定人的思维等语言哲学神学诸多观念,并深刻阐释了字本位与音本位、汉字和拼音文字在抑制与宽容方言文化、思维方式及现代化等诗学语言内涵,对诗学语言作出了形上思考,确立并建构了诗学语言本体论立场和话语形态,从而深化拓展了当代中国诗学语言本体论研究,为在新世纪重建中国诗学提供了独到视角。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诗学创作的方法论,"直寻"的生成同传统的文化思想息息相关。从字源学、文化学的角度看,它包括"直"与"寻"两重意义,前者代表了自然的澄明状态,后者则体现了人为的创建努力,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二者整合成一种新的诗性思维方式,将诗学的灵性与哲学的思辨融合在一起,使诗学在形象直观中获得哲学反思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宋诗派理论力求于唐诗美学特征之外创新求变,“骨重神寒”说因此成为自觉的诗歌美学追求。这一理论源于《诗经》政治诗学的传统,又融合屈骚兀傲坚洁的生命诗情,释家的幽深坚洁和道家的见独、丧我的大道体悟,透视出中国人文精神的政治智慧和生命关怀。其特征在于融道德意识、历史经验、诗书教养与诗歌情意美感于一炉,实际上已超出了传统诗学辞章文艺学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关照和思想内容的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7.
宋诗派理论力求于唐诗美学特征之外创新求变,“骨重神寒”说因此成为自觉的诗歌美学追求。这一理论源于《诗经》政治诗学的传统,又融合屈骚兀傲坚洁的生命诗情,释家的幽深坚洁和道家的见独、丧我的大道体悟,透视出中国人文精神的政治智慧和生命关怀。其特征在于融道德意识、历史经验、诗书教养与诗歌情意美感于一炉,实际上已超出了传统诗学辞章文艺学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关照和思想内容的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媒介批评学的原创与建设是传播学中国化的重要突破口。作为超越性智力活动,中国媒介批评学体系必须以中国智慧作为其理论之根、思维之源。中国智慧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性、重直觉体悟的形象性、和而不同的批判性等特征,可修养我们媒介批评的大气与高标。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中国传统思维穿透性的认知智慧、超越性的论辩智慧、导向性的说服智慧、艺术性的表达智慧等具有实践意义的特性,并据此初步搭建了中国智慧在媒介批评学中的应用架构。  相似文献   

9.
梁宗岱是现代文学京派文学批评的重镇.1944年,他创作了长篇美学论文<试论直觉与表现>.在此文中,他批判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说,并从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审美批评出发,将审美创造过程分为受感、酝酿、结晶和表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深入地揭示了审美期待的表现、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体验的回味及审美传达的整体过程,深化了中国现代美学在审美创造论方面的研究,其理论创新思维对当代美学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比较诗学"作为一个学术视域,正式产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宗白华却早自20、30年代始,就已经涉足比较诗学研究了.从比较诗学视域来考察宗白华的诗学和美学研究,凸现了宗白华中西文论互释互证的意识几乎无处不在,以及他欲对中国传统文论作现代阐释的鲜明态度.他的方法,正是比较诗学方法.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以及当前学界"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的语境下,宗白华的诗学研究价值更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禅宗看佛教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一种出世宗教,一方面因为填补了中国文化之缺而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但是,另一方面,又与带有强烈入世色彩的中国本土文化发生巨大冲突,为了生存,不得不做调整改进,禅宗就是调整的产物。禅宗主张人人皆有佛性、见性成佛;摆脱烦琐推理、主张直觉顿悟;提倡无念为宗、平常心是道,这与中国文化主干儒家提出的人性善、人人皆可、成尧舜;与中国人偏爱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与入世与出世相统一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近乎一致。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强大的同化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双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 ,是本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和诗学融会的产物 ,它的成熟构成了对古典诗歌美学传统的“二次革命”。在这一生成过程中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 /中国古典诗学、现代化 /民族化呈现出互相消长、对立、融合的态势。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古典诗学的纵向制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横向影响的双重作用下 ,在诗歌观念、诗思方式、诗学策略等方面产生了从古典诗学到现代主义诗学的种种变异  相似文献   

13.
从"等值"概念的产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翻译等值在西方产生这一现象着眼,由小窥大,追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折射中西哲学、美学、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哲学上讲,西方哲学注重本体终极在场的追问,而中国哲学没有;从美学上讲,西方美学重视语言对美的本质的清晰表达,而中国美学强调言与意之间的矛盾,强调神会与心悟;从文化传统上讲,西方文化重视科学,而中国文化传统重视人文体悟;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思维重分析、精确,而中国思维重整体把握和模糊认识。这一切说明,翻译等值的概念在西方而不在中国提出是种种差异使然。  相似文献   

14.
百多年来中国美学研究在"中西古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影响下,形成了脱离中国而"纯西方"、脱离文学与现实而"纯理论"、脱离文化而"纯美学"的三脱离纯粹化体式和特征,造成中国美学研究缺乏原创性、没有生命力、难树学术权威、在世界美学中无应有地位之弊。反思与批判美学研究历史中的不良倾向,体认和应用后学时代多元与平等文化间性,放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超越简单的"对话"思维,以连续性思想正确处理中与西、理论与现实、美学与文化的关系,建设"整体性大美学",已是美学研究的时代性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并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仅将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理解为儒家一家之言,显然有失偏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为主干的,以"道"、"佛"为两翼的三维结构。三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也使中国人特有的整体性、适度与执中、对立与统一、直觉与体悟、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逐渐稳固并传承下来。同样,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也不能局限于仅仅将其视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救世哲学,而还应该立足于时代,思考其对现代理性思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学原则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成分,是中华民族重要而又富有魅力的精神文化。它的诸多范畴以及重境界、重性情、重风骨、重体悟、重涵咏、重生成等基本精神,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这样一种古代与当代的契合,是文化的契合、资源的契合、发展的契合、育人的契合,所以,值得我们充分重视。本文主要探讨古典诗学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点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学与美学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相互的融通性。在很多情况下,中国诗学就是中国美学,而中国美学则以诗学的形态呈现出来。道家在这方面为中国诗学和美学提供了更多的思想资源。中国诗学表现出的本体境界、形上体验、艺术真理、审美心理等,都与道家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空灵"在道、佛、玄哲学思想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具有部分的一致性,它作为感性生命的直觉体悟,不仅是主体虚静心境的外在显现,更是主体对隐逸自由的精神诉求。"空灵"既是一种艺术形态,又是一种审美境界。它在生成之时,便凝结着中国古人继往开来的审美趣味和生命意识,是主体在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一种超时空的审美体验,进而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从发生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体系可分为"物本"与"人本"两大系统,二者根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二元论。两汉魏晋时期,随着人物品鉴风气的盛行,人之美学成为流行的美学风尚,于是诗学范畴体系的构建逐渐褪去物本哲学的色彩,更多地展示出人本哲学的特征。古典诗学范畴的人本构建模式,主要围绕着人的形体、感官和精神三大类属展开,形成了一系列互相包容、前后联结并具有丰富内涵意蕴和外延价值的范畴序列。这种建立在人体"小宇宙"基础上去体验、比拟、推论、演化自然大宇宙的思维模式,不仅使得诗学审美范畴的建立具有家族性、连绵性和表现性,也确立了中国诗歌传统中博大深邃的象征思维和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诗学思维论是马克思主义诗学、自由主义诗学、保守主义诗学思维论相互碰撞、渗透、涵化所生成的开放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思维论.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现代诗学思维论的这种开放性、综合性、系统性,被研究者大大地简约化了.事实上,在复杂和充满矛盾的中国现代诗学场域中,马克思主义诗学、自由主义诗学、保守主义诗学的思维论虽然有分歧、对立,但并非冰炭不容.保守主义诗学在推崇道德理性思维的同时也不忽视个体的情感、自由,自由主义诗学在推崇直觉感悟思维的同时也不忽视科学理性思维,马克思主义诗学在推崇科学理性思维的同时也不忽视个体的情感、意志.三者之间,就这样既有相互冲突、相互排斥、相互疏离的一面,又有相互影响、相互吸纳、相互聚合的一面,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诗学场域内思维论的有离有合的动态发展的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