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家庭财产保险简称家财险,凡存放、坐落在保险单列明的地址,属于被保险人自有的家庭财产,都可以向保险人投保家庭财产保险。根据被保险人的不同需要,家庭财产保险可以分为普通家庭财产保险(保险期限为1年期)、定期还本家庭财产保险(保险期  相似文献   

2.
自 2 0 0 0年 4月 1日国务院发布实施《个人存款帐户实名制规定》以来 ,储蓄存款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但存款实名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法律问题有待探讨 :如何为储户保密 ;如何区分家庭财产 ;如何防止私款公存 ;如何有效建立个人商业信用 ;如何防止身份证等证件的伪造  相似文献   

3.
农村家庭财产继承制度是中国社会中涉及面广泛,影响深远的一种家庭经济制度.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经历了历史的剧变,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制约,农村家庭财产继承权没有像社会政治制度那样产生颠覆性的变革.但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制度的变迁,农村中基于封建小农经济的传统家庭财产继承制也受到了冲击.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深入,传统小农经济的逐渐瓦解以及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与权利的变化,维持了数千年的中国封建农村家庭财产继承制正朝着新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财产的增加和职工双休日的实施,家庭财产保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保险公司根据不同家庭的消费层次和水平,相继推出了许多适销对路的保险种类。而作为普通老百姓究竟选择哪种保险最方便、最合算、最适宜、最实惠呢?为便于大家了解,现将目前保险公司所开办的一些家庭财产保险作一简要介  相似文献   

5.
老年同居 理性选择视野中的社会学分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老年人再婚现象增加和再婚意愿上升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和个人两方面,但家庭财产的制约使老年人再婚稳定性差,家庭人际关系的阻碍及老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又使老人再婚时选择同居形式。同居是老人在当前社会现实中对婚姻的一种理性选择。发展经济、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工作的建设,健全法律制度等措施能促使老年同居进入更加规范和良性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家庭财产申报制的建立与健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家庭财产申报制是当代各国的反腐利器  家庭财产申报制度 (familypropertiesdeclarationsystem) ,是有关家庭财产申报、登记和公布的制度 ,最早起源于 2 30年前的瑞典。早在 176 6年 ,瑞典公民就有权查看从一般官员直到首相的纳税清单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并被世界许多国家借鉴 ,成为极具约束力的反腐机制 ,故又被称为“阳光法案”。至 2 0世纪 80年代后才逐渐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并完善。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重要的法律———《净化选举 ,防止腐败法》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7.
唐代官僚家庭财产管理实行"同居共财"。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财产共有制度.但实际上是家长专有制,家长拥有对一切家庭财产的绝对支配权。家长专有专管并不意味着家长亲管,其具体管理方式是多样的。管理方式多样性的实质不是对家长专有制的否定,而是古代以孝为根本的宗法社会下家长专管权力的延伸。  相似文献   

8.
唐代举子科考旅费的来源途径,除家庭财产的支撑外,还有亲戚朋友馈赠、朝廷和地方政府资助、民间资助、丐食和举子自挣钱财等.朝廷的资助多发生在安史之乱以前,属于象征性行为,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举子的经济困境;而地方政府的资助则多发生在中晚唐,资助金额可观,并形成了一定的资助制度,但地域一般局限于南方;民间资助则属于个人的自发行为,没有形成固定的资助组织和资助形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婚姻法的宏观立法思路与具体方案之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婚姻法进行修改和重构,既有迫切的必要性,也有现实的可行性。在立法思路上,应当顺应现实的呼唤,肯定婚姻法向民法典的回归,改变现行法律过于简略的规范形式,加大其中财产关系调整的比重,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应增设人身份以保护、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和不违背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完善亲属制度和家庭财产制度,以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家庭财产公证悄然兴起 家庭财产公证,尤其是婚前财产公证在沿海地区和广州、北京、上海等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乐意接受。有一对青年夫妻,自幼青梅竹马,大学毕业后,更是情投意合,他们结婚时,首先办理财产公证:约定婚前男方收集的字画、古玩、集邮集币等归夫君所有;女方家传的金银细软、新近购买的进口钢琴和近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建设时期 ,伴随着我国家庭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家庭财产关系主体的观念、客体的内涵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我国民法、继承法特别是修改后的婚姻法顺应了这一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家庭财产制特别是夫妻财产制上制定了统一、明确、具体的规定 ,为正确适用法律和合理解决家庭在财产上的纠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力 《学术论坛》2008,31(4):137-143
近代以来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局限于商法,特别是公司法的域属性,已经干扰了该制度的全面发展,有必要向法人制度初创期寻求理论支持.在古罗马法中,家庭是重要的法律主体,但通过研究古罗马家庭财产制度的特点及演化过程会发现,古罗马家庭中家长权的专横、家庭作为个人所有权获取的中介、个人主义对家庭的解构等等方面妨碍了团体人格的生成,这也为早期团体人格的生成提供了生动的"反面教材",并成为后世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古老渊源.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投资渠道的增多,家庭财产结构也较之前有了较大变化。此外,劳动人口流动加快,涉外婚姻数量增多等新情况的出现,仅仅依靠一元化的夫妻法定财产共有制以及简单的概括性的约定财产制来调整夫妻财产关系已难当重任,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更加灵活的法律制度来满足不同类型家庭生活的财产分配以及加强国家对个人私有财产的保护,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21,(1):45-64
私有财产制的意义在于维护个人尊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汉代是中国古代对私有财产权最为重视的时代,由于受先秦法家思想的影响,汉代形成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观念。汉代对国家财政权和帝室财政权的公私之分,允许子孙别籍异财,扩大了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汉代继承了先秦法家重典惩治盗贼的传统,对各类侵犯私有财产的犯罪予以打击;在民事法律方面,制定了买卖、借贷、家庭财产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以保障私人的财产所有权。  相似文献   

15.
按世界银行统计标准,基尼系数控制在0.3-0.4之间为合理的贫富差距,0.4则是个警戒线,一旦超过了0.4,就应引起高度的警觉.我国2004年的基尼系数已达0.465,并继续呈扩大趋势,大大高出了0.4的警戒线.2004年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近一半,而收人最低的10%家庭财产比重只有1%左右,两者的差距已相当显著.而且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必定会起作用,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与丈夫感情不和,赵女士打算离婚.在清点家庭财产时,她发现了几张保单,有意外险,有分红险,还有车险.想到这些年为保单投入了不少"银子",她意识到这也是一项财产.  相似文献   

17.
《家庭科技》2007,(6):49-49
由于与丈夫感情不和,赵女士打算离婚.在清点家庭财产时,她发现了几张保单,有意外险,有分红险,还有车险.想到这些年为保单投入了不少"银子",她意识到这也是一项财产.  相似文献   

18.
唐代家财的管理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胜 《齐鲁学刊》2004,(4):153-155
家庭的多种经营和财产管理活动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居共财、家长专管、均分原则是唐代家庭财产管理的一般特征。此外,唐代女性在家财管理中也享有掌管管钥、处理陪嫁资财、财产继承等权利。  相似文献   

19.
章敏 《云梦学刊》2013,(3):113-118
在"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曾发生过一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学生李超之死,这一事件所关涉到的核心法律权利即女性家庭财产继承权,而这是女性经济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专门为此所写的《李超传》也成为中国现代对女性财产权进行观照的最重要文本,"可以用做研究中国女子问题的起点"。即使到今天,虽然国家赋予了女性和男性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在中国广大乡土社会里,习俗的力量仍然强大无比,很多女性仍然没有实际享有家庭财产继承权等多项权利。因而我们今天再次审视和研究《李超传》,并以此来观照当今女性生存状态,仍然很有必要而且充满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分家习惯在中国已延续两千余年,在这一习惯内部,已形成较为稳固的内容和程序,其效力一直受到国家法的承认。然而,随着20世纪初期中国大规模地移植西方法,分家习惯退出了国家法领域。分家习惯与西方继承法所调整的继承行为有着不同的性质。分家意味着,无论父母生前还是死后,亲子都可以参与家庭财产的分割;继承则是承受死者的个人财产。研究近代中国的分家契约可以发现,分家一直是中国家庭财产领域中的主要行为模式。可见,在近代中国的财产继承领域中存在着规则冲突的格局,即分家习惯与继承法难以兼容。揭示这一格局,对我们认识民事习惯与中国民法典编纂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