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俊巧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37-139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羚羊与秧鸡》自从2003年面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批评。与其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阿特伍德的这部小说从自然环境深入到人类的精神、文化和情感环境中去,密切地关注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方向。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和文化生态等四个方面来透视该作品中所探讨的生态失衡和生态危机,试图解读阿特伍德通过该作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警示作用与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类文明与人类发展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史记》不仅兼有"不虚美,不隐恶"的历史价值及语言艺术多方面的审美价值,而且知人论世、鉴古讽今意味深长,从编排体例到具体内容都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尤其是人物传记中全面确立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主体地位,形象地展示了人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与不同个体的人格特质,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充满忧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6):34-39
品钦的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通过构建诸多二元对立,揭示了当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上升为一种控制人类的方法时便成为危害社会的技术至上主义。从自然之虹与人造之虹、决定论与概率论、科技崇拜与情感守护以及死亡废墟与自然生命力等四组对立,就足以管窥科技崇拜给现代社会带来的生存悖论。品钦选取的万有引力之虹,一为自然之虹,一为人造之虹,前者代表着人类的希望和理想,后者代表着希望和理想的幻灭。万有引力之虹这个象征性的符号高度概括了绝望与希望、奴役与反抗、情感与科技等并存的社会现实,表现科技时代人类生活的荒诞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反抗和期冀,充分体现出品钦对人类社会现状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艺术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中国农村土改和农业合作社这两个历史性变革的进程.对这两部小说进行文本细读,我们看到的就不仅是地主的剥削压迫与农民的反抗、复仇,农民分田分地的欢乐与参军的勇跃,以及把分的田地重新整合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的合作化进程,而且是作家指向解放与自由、民主与平等、清明与廉洁、发展与富裕的价值追求及其憧憬的经济富裕、政治民主、人人平等的理想化的社会状况.从中可看出作家寄寓的社会理想、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荷马史诗》与《格萨尔王传》在整体的差别上,乃是其分别表现的"书面性"与"口承性"("口头性")的区别。《荷马史诗》是经过荷马巧制精编并经后人书面表述的"书面性"("文本性")史诗,其特点是:流动而非矗立,线条而非串珠,前后承继之波浪起伏,而非同排摆放之平起平坐;而《格萨尔王传》具有与口头传播相联系的一系列特征:并置而非递进,聚合而非离析,程式伴随重复,传统兼与固守,等等。其实,两者整体结构之异在于"书面性"与"口承性"之别。 相似文献
6.
大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的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未来人性境界的完善程度,也必然影响其今后的发展。我们通过反思大学历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滞后,其目的是让大学的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达到有机的统一,从而使人文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对译者来说其翻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具有共性与个性,从而形成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本文根据包惠南先生的分类,从语言与文化的不同层面探讨霍译本《红楼梦》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8.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其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周易>的传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主义高涨的文化背景,与<周易>的经文所反映的那种宗教巫术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周易>以天道为人文的起点,认为人文仿效天道而成.六十四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源于<周易>的中国人文思想的特点与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整合,是促进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关键。文章从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二者分裂的历史表征及其融合的路径等方面分析了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以期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唐诗与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联袂与分流的历史演变轨迹,这是俗文学潮流的推动所致,也是文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考察《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可以见出,中唐小说与诗歌创作过程中的互动生发关系、传奇小说的诗化倾向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正国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5):62-63
当代文化转型的总体语境,给中国社会的一切领域带来了潜力巨大的演化空间,那此起彼伏的激剧震荡看似无情,其中寓含的主导力量却是趋向未来的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积极因素.如何在这一语境下主动有效地适应转型思潮、扬弃自身的传统,成了各个领域最为迫切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何炳棣先生提出的《孙子兵法》早于《老子》之说,进行具体考释,比较《孙》、《老》之思想相通处,进一步证实《孙》早于《老》的说法,并论述《老》从《孙》中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是两种不同的观念活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科技理性本质上属于一种工具理性,而人文精神本质上属于一种价值理想。对于现代化而言,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及其作用蕴含并应合着现代化的两重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权力与国家》系杜赞奇的经典之作.该书之所以能引起广大读者关注成为经典,主要有三方面因由:一是所运用资料的主体与多元并存;二是对所提理论与观点的凝练表达及与他人理论与观点的交流和争锋;三是对农村问题的深刻体悟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在该书中,杜赞奇独具特色地建构了“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理论,而且杜氏的概念建构并非自话自说,而是融会了解构分析和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成分,吸收了西方学术界有关文化研究的思想结晶,并有着超越现代化思想狭隘之处的理论动机.此外,杜氏的研究给我们理解中国革命何以发生并取得成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视视角.然而,对于中国革命,杜氏仅仅是将之作为探讨国家政权内卷化时的“附属品”而一笔带过,并无深入的实证分析.由此着眼,摆脱传统制约,从杜氏的思维方式入手来探讨中国革命何以发生并取得成功是突破中国革命传统研究范式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经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以汉末史实背景与先秦儒家人文精神构建起来的宏伟之作。作为古代中华民族知识结晶的《演义》 ,它有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它在人才学、领导科学、军事科学、经营管理、伦理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尽管作者罗贯中在历史观上没有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了朱熹的唯心史观传统 ,存在着尊刘抑曹的封建糟粕 ,但仍掩盖不了它闪光的另一面。全著始终张扬着积极入世、奋发有为、忧国忧民、不畏强暴、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今天 ,我们再蓦然回首这一儒家文化结晶 ,一股在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涵养下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6.
以现代理性来解释,宁静与癫狂植根于生存感受及相应的生存方式与态度。宁静是理性的,精神深处暴动的本我被自我与超我的良知所抑制,生命与意志驯服于内在的与外在的标准,即按道德与真理的规范而思而行。道德与真理是习得的,具有精神的继承性。因此,宁静的文学精神是传统的、古典的、贵族的,癫狂的文学精神,源自本能意志的非现实性与欲望的无限制性;源于对理性排斥的无意识支配,常常是压抑的精神爆发的结果。现代精神的作家即自由地表现原始意志与幽暗的梦幻,从而有别于传统的宁静与驯服。因而癫狂的文学精神则是反传统的、现代的、反贵族化的。癫狂的心理是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规范,从人的生命深处释放出了出自本能的种种欲望和冲动。 相似文献
17.
遗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群体。它出现于朝代更迭之际,表现出一种政治性特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的士人文化在特定时期的反映,并由此形成了遗民文学这一特殊的创作现象。清初出现了两部《水浒传》的续书,一是陈忱的《水浒后传》,二是署名清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与一般续书不同,这两种续书并非为了发扬、补足前书的内容,也不是为了商业上的利益,而是基于遗民心态下的遗民文学创作。从接受的角度看,这两种续书是遗民的期待视野与《水浒传》本文相遇的产物,作者和评点者都借小说的内容表达了亡国之痛、种族之感。 相似文献
18.
《鸱鸮》是《诗经.豳风》中的一首诗,其作者历史上都说是周公。近世学者对此表示怀疑,然无确凿证据。近来清华简《金縢》的发现,证明《鸱鸮》实非周公所作,而是他东征归来,以此诗遗献成王,略近赋诗言志。用意在于消除君臣间的误解,表明自己公忠为国的心迹,体现出一种高超的政治艺术。 相似文献
19.
20.
陈寿的《三国志》不仅是罗贯中《三国志演义》的史实渊薮,而且是其化意蕴的渊源之一。在建构君臣关系的理想模式,揭示国家兴亡在“民心”、“人才”的社会规律,弘扬布衣将相的奋斗精神等深层化意蕴方面,二一脉相承,遥相呼应。从中可透视传统化的主旋律及士人群体化心态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