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玉琼 《天府新论》2009,(5):102-10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全人类维护文化丰富性、多样性及文化主权的重要话题,为促进其科学、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根性等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草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属性,具体体现为朴素性、民众性、隐蔽性和顽强性特征.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根性的探讨,可从保存其文化"基因"、维护其生态系统、民间力量介入和加强其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保护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接受性、目的性和非孤立性的特征,这些特性保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侵蚀的自省与价值再发现,是对文化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是一种文化话语权的竞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切实保护,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指向背后的功利性也需要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12,自引:1,他引:111  
本文针对中国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主体、价值以及民俗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描述模型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是一种由许多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与实体组成的资源集合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描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知识与实体的抽象概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的信息结构、核心属性的分析,构建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知识脉络,以及实体资源内容与特征的描述模型,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信息资源的发现与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系统的分布式建设、异构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切实地延续其文化生命力,还需进一步挖掘其价值与功能。把社区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是一条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在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娱乐性、文化参与性、文化寓教性和文化认同性四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基于旅游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真性、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等特点,是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而以旅游体验进行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旅游体验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应明确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旅游体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高轩  伍玉娣 《河北学刊》2012,32(5):152-155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已形成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但由于一直坚守文化生态环境的工具价值这一理念,使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性,缺失原生境人及相关权利人的保护制度。本文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性的源流分析,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性的本质属性及其具体体现,进而提出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冯小琴 《兰州学刊》2012,(3):193-197
"大兰州文化圈"域内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标准,对文化圈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梳理,准确把握它们的特征,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也是树立独特区域文化形象,实现区域文化繁荣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充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清晰地认识到地域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影响,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积极保护具有特征的地域自然环境,加大力度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主动保留、恢复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剖析,阐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论述了以数字化形式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性、必要性,并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学者们基于概念、价值属性、类型特征等基本认知,从保护和利用两个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是其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政府、个人、群体或民间组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人以及由人涉及的事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利用研究,则从其市场化利用和保护关系、市场化分类、评价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据此,学者们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基本原则、基本模式、基本路径、基本对策和基于微观个案基础上的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以个体创造、个性化为特征的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相结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这是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双赢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容和特征的认识,从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土族传统村落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非遗项目申报及管理、非遗传承人人力资源开发、传统村落保护、搭建服务平台、各部门协同合力和农村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法律需要不断地将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新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规则机制和权利救济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我国已有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下进行分析与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借助或不借助物质媒介所表现的世代传承的特定民族的文化信息利益。其法律性质具有特定民族性、活遗产性、以口传身授方式体现的传承性和利益性。任何团体、个人乃至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负有正当利用、不断维护、坚持延承的义务。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则主要表现在对它的使用上和获得相应利益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的主要类型包括社会民众型、团体型和个人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救济机制的建构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原则、、法律救济方式与途径上有所建树。在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协调如下几个关系:1.同已有法律的协调;2.同社会惯例的协调;3.同我国承诺的国际保护义务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宝贵文化资源,在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突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难以持久的制约瓶颈。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默会性"特征,采用数字化采集、存储、提取等技术,建立文化记忆数据库、可视化虚拟图景及智慧化服务平台,形成符合编码知识要求的文化符号系统、文化表达系统和文化感知系统,展现技术、文化与社会之间的有机关联。从根本上改变保护和利用的方式,应从实物保护展示、现场保护展示转化为数字化保护展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获得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层次和操作层面的真实性和创意性都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建立在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发挥、宣扬其内在文化精髓,以保持其本源的纯正与稳定。而创意性则立足于对旅游开发之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规模化复制与生产,以期让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发挥其经济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范畴内,创意性和真实性两个本来单独存在的概念被整合到一起,二者并不对立,他们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而相互共生。  相似文献   

17.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鲜活的文化基因。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弘扬民族文化,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经济建设服务,将会起到较大作用。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类型、特点和新时期档案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以及档案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管理的必要性,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应采取如下措施:成立专门机构,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提供申遗和为遗产鉴定工作服务,实行分级保护,拓展档案收集途径等。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沿海地区形成的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当前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价值,需要立足现实需求进行价值解读与价值体系构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构建可遵循三层价值生成逻辑:基础价值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存在的价值,是核心价值产生的前提,由本体价值和空间价值组成。本体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空间价值包括本源性价值和空间延伸价值。核心价值是在海洋强国建设的现实需求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价值的对接中生成的,包括证史价值、文化认同价值、和平发展价值、正名价值、教育价值和创意价值。核心价值的实现既要重视单个或部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的典型价值,又要重视全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人身依附性、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共存而致使其保护非常复杂。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保护模式和产业导向开发模式,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不少问题。生产性保护模式是一种新模式,通过深化生产性保护理论、建立生产性保护界限和约束制度、避免生产性破坏、创新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投入模式等措施,以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生产性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20.
乌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江流域文化独特,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确保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保护过程中必须坚持整体性、活态性、开发性、人本性、流域性、联合性,以及保护与教育并重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