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资本主义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应该辩证分析,区别对待。具体而言,需要区分普世价值本身与以普世价值之名所实施的行为,区分普世价值的概念、内涵及指称,区分普世价值的应然性与实然性。在社会主义视角的普世价值中,除自由、民主、人权之外还有更丰富的价值,比如和谐、法治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第一位阶的社会价值;在具体实现形式上,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的实现需从自身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如此意义的普世价值,既是与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进行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有利武器,也一定程度上为和谐世界的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汶川大地震期间,中国思想界围绕着“普世价值”是否存在,西方自由、民主、人权、宪政是否是“普世”的价值,中国改革开放是否是向“普世价值”回归,抗震救灾是否彰显了“普世价值”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关于“普世价值”争论具有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它凸显了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性,也凸显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近五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普世价值"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人类社会是否存在"普世价值"、"普世价值"的理论表达、"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等。学者们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问题的争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在"普世价值"理论表达的争论中,应当避免过于政治理论化的倾向并扩大其学术讨论及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关系的争论中,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应充分认识"普世价值"的现实意义,并深化对其研究。  相似文献   

4.
批判普世价值,要了解普世价值的基本内容;掌握普世价值演化的基本史实,特别是普世价值背后的非人道;研究经济对普世价值的决定作用以及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得出的普世价值的阶级性;分析普世价值理论所体现的先验主义的特点、思辨唯心主义的认识方法和抽象的人性论。最后用批判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普世价值"的结构图。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普世价值。应当辩证地对待普世价值,既不能简单地加以拒斥,一概否定;也不能不加区分地对所谓的普世价值完全接受,一概肯定,而应当正确把握普世价值,不应将普世价值要么意识形态化,要么非意识形态化;对待普世价值,一定要运用马克恩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不能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在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根本上要否定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6.
普世价值可以划分为一般性普世价值和特殊性普世价值。一般性普世价值无涉政治意识形态,而特殊性普世价值关涉政治意识形态。普世价值之争的焦点在于是否关涉政治,否认普世价值的人将其看做是关涉政治的,他们反对将民主、自由和人权等价值作为普世价值,进而否认普世价值的存在;赞同普世价值存在的人将其看做是无涉政治的,他们赞同将民主、自由和人权等价值作为普世价值,进而确认普世价值的存在。考虑到关于普世价值的学术探讨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影响人们政治思想观念的现实问题,直接关涉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向选择,因此,理论界需要理性地、审慎地进行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丰富的普世价值思想,这是我们破除普世价值论幻象的理论依据。普世价值论和普世价值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不是要一般性地反对普世价值,而是反对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论。普世价值论是一种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经济侵略和霸权主义掩饰、服务和辩护的意识形态。普世价值论的“中国化”形态主要是恶意误读中国的发展进步、攻击四项基本原则、放大矛盾并制造事端,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普世价值论之所以在中国蔓延,有外来意识形态渗透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基础变化、思想鉴别能力弱化和学术话语照搬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普世价值"是为了解决价值共识问题而提出的,但"普世价值"存在诸如片面强调主观普世价值、混淆基于公共客体的普世价值与基于相同客体的普世价值、只考虑到世界范围的价值共识等问题。"公共价值"则可以避免"普世价值"的上述缺陷,而且融入了民主、平等、和谐等现代社会的核心理念,较之于"普世价值"有更丰富的内涵、更深刻的说服力。因此,用"公共价值"解决价值共识问题是最恰当的。  相似文献   

9.
制度是利益关系的表达体系,利益构成制度内在的客观内容。普世价值思潮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具有明显制度诉求的错误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实践性、阶级性、时代性、开放性和掩蔽性的相关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普世价值思潮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普世价值思潮对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严峻挑战。从逻辑上看,普世价值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构表现为两种路径,即理论解构路径——以普世价值取代普遍真理;实践解构路径——以价值掩盖价值实现方式。这种挑战促使理论界进一步思考如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当下的价值观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认识普世价值思潮的谬误,为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保障,进而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再度升温,各方学者争论不断,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普世价值是否存在、基本内涵和实质等问题。大多数人认为,"普世价值"的存在应以相对性为前提,即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当前的"普世价值"从内容来看,更多地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是"西方民主化"思潮的产物,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是不利的,因而需加以抵制;同时应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特点,建构起符合中国特色和中国需要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性、开放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等多维视角,剖析了“普世价值”的永恒性、全球性、普世性和阶级性实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事求是的恢弘勇气和解放思想的宏图韬略,揭示了“普世价值”的虚泛性、欺骗性和蛊惑性,认为“普世价值”的实质就是要解构当前引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权威性和主导性,进行西方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的侵蚀与渗透。  相似文献   

12.
左鹏 《中华魂》2010,(9):41-44
近年来,关于所谓“普世价值”的叫嚷可谓甚嚣尘上。一向自诩“誉人不增其美,毁人在益其恶”的北京某杂志曾接连发表《改革开放与普世价值》(以下简称“改文”)、《普世价值:一个时代性的重大课题》(以下简称“普文”)。改文认为,“目前中国的问题不是经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的错误,而在于与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到位、不彻底、不全面,法治、民主、自由、  相似文献   

13.
李方祥 《中华魂》2010,(2):41-44
在去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有人提出北京大学具有传播普世价值的传统,说什么“北大一直担当着普世价值与自由思想输出者,自由的精神传统的确立者”。众所周知,在北京大学工作时期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曾热情地传播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观念,但是如果把他们当时所传播的民主看作是普世价值,这是违背当时的历史事实和思想实际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普世价值的研究成为思想界引人注目的一道学术文化景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旨在理清"普世价值"是否存在的,透视"普世价值"的内涵和实质,展望"普世价值"的应对之策。我们讨论"普世价值"问题的意义,在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廓清在这个问题上的迷雾,确立起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以有助于更好地揭露在"普世价值"外衣包裹下的错误思潮的实质,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世界”理念是我国提出的具有重要普世价值的外交新理念。它之所以具有普世性,是因为其具有思想和实践的两重依据。在把握“和谐世界”理念普世价值时,必须正确把握其普适性与相对性,普世价值与本土价值的统一。在探究、实践和推介其普世价值时,必须要做到解放思想、坚持特色、扎实推进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普世伦理问题也就是道德价值有无普世性的问题。普世伦理与伦理文化的普世性以及价值论伦理学相联系。普世伦理是普世价值的特殊表现。一种文化有没有价值是一个问题,有没有普世价值是另一个问题。价值的普世性和价值观念的普世性也不能完全等同。人类原本就共享着许多基本相同或相似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的共同利益日益增长,更为伦理观念的全球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全球伦理的建立不仅依赖于客观的生活基础和利益需要,而且也依赖于人类共同理性的存在。人类追求普世伦理的努力正呈现出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行为到整体行动的态势。过去和当下的道德对立将让位于更多的共同道德,即普世伦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现在社会上对于“普世价值”的争论颇多。价值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普世价值”的提法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历程、内容体系与精神实质都证明马克思主义本身不仅不是“普世价值”,而且是从根本上反对“普世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普世价值的追问并非今天才有,只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关系紧张和信仰危机加速了对普世性价值可能性的探讨。这是时代向世界诸多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关于人类如何摆脱道德困境的思考。儒家文化内涵中包含具有最低限度普世价值的概念,拥有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公共外交视野下,儒家价值观普世化有其独特的合理解释和可能路径,即重视"以身体道"的个人和建立孔子学院。  相似文献   

19.
普世价值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世价值(或全球价值)就其性质来说,不是实体性价值、规范性价值和属性价值,只能是一种关系性价值.就是说,普世价值的价值客体不是"实体"、"规范"、"属性",而是"关系"性客体.根据这种定性,和谐、责任、平等、互利、可持续发展、关爱等,应当成为普世价值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0.
面对着当今中国"官本位"价值观、"利本位"价值观、传统"奉献型"价值观和当代青年"消费型"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十分重要和完全必要的,也是长期和艰巨的。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出现了信仰危机、信念危机、信任危机,以及对待传统价值观的批判和反思,并要求新价值观的产生。中国神州大地对价值和价值观的研究,出现了高潮。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对价值、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与普世价值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既要承认普世价值,不能把它看成是虚伪和欺骗,又要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意识形态,看成是一种宣传,而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普世价值的建设统一起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贫困化,传统哲学合法化,西方哲学边缘化,哲学被政治和经济冲击和打压。从哲学上讲,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前进,是一个伟大艰巨的创新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