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尽管女权主义者对劳伦斯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述与表征存在敌意,认为劳伦斯本人的立场与女性立场相悖,是憎恨女性的,但从伍尔芙与尼恩对劳伦斯作品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劳伦斯作品的边缘性,因此其作品精神与女性作家作品精神有共通之处。劳伦斯的语言有一种女性气质,富于流动性与变化,这与女性语言极其相似。劳伦斯本人的哲学阐释亦为读者理解其作品与女性文学的多义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劳伦斯的经典作品《儿子与情人》,能够从中解读出劳伦斯深刻而独特的生态哲学思想。劳伦斯在小说中精心描述了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层面,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之带来的严重影响,表明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对失衡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揭露,劳伦斯旨在呼吁人们尊重外在的自然,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要关注人内在的精神生态并对其和谐的建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些思想使得小说成为一部充分展示劳伦斯敏锐的生态意识和深邃的生态智慧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D.H.劳伦斯的诗歌批评了工业文明对生态自然,人的精神以及人类社会的异化。本文试图从拟物论的角度来阐释劳伦斯诗歌中的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4.
《儿子与情人》带有作家劳伦斯的自传体性质。保罗作为劳伦斯的精神自我形象,在其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多支持的是精神恋爱,而不是肉体性欲。劳伦斯认为女人是一所学校,她们以各种爱的“模式”来塑造男人的性格。米丽安的形象可以作为“精神恋爱”的象征来看。作家认为“精...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认为,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人们灵魂的空虚与血性生命的死亡。他致力于通过对完美性关系的探索,倡导达成心灵狂欢的“酒神”精神。通过对生命概念的分析,探讨了体现在劳伦斯作品中独特的生命观,并对这种生命观的根源做了深入研究,从而在更加深刻的层面解读了劳伦斯的思想及作品。  相似文献   

6.
D.H.劳伦斯是英国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特别是《查泰菜夫人的情人》曾引起过不少争议。作为世纪之交的作家,以弗罗伊德学说为代表的心理学对其影响很大。这里用弗罗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对劳伦斯及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精神分析法解读,认为”本我战胜超我”才是劳伦斯的人格追求,也是其创作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英国现代作家D·H·劳伦斯在其小说创作中书写了诸如“阳萎男人”、“情感怨妇”、“精神困惑”、“灵肉分离”等几种精神生态失衡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是因征服、控制和占有欲望的膨胀而导致生命活力的衰竭和精神价值的消解。劳伦斯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真实书写反映了其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反思,从中彰显了其精神生态思想,同时也为当下重构和谐精神生态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创作于二十世纪初叶的《虹》,代表了英国现代文学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最高成就。在《虹》中,劳伦斯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从自然、社会、心理的不同层面表现主人公在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冲突中不断寻求完美的过程,显示了劳伦斯探索新的小说形式的实验精神。  相似文献   

9.
《北方人》2008,(7)
我在加拿大渥太华时,租住在劳伦斯家里。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偌大一套房子,只有劳伦斯一个人住,而且价格相对低廉。第一次见面,劳伦斯让我很吃惊,年近七旬的老人居然仍能保持身材挺拔、精神矍铄,并不像想象中那般老气横秋。他满面笑容地伸出一双有力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人物内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深入剖析,充分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他创作的诸多人物中,有一些人物尤其对人生、生活和生命的否定而成为死亡的化身,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劳伦斯对宗教和理性及工业文明的反抗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从梅勒斯看劳伦斯的性别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实现人与其周围世界和谐平衡关系的建立,劳伦斯从人类基本关系入手,在作品中不断寻求着男女性别角色的正确定位.两性之间的和谐依赖于个人内部的和谐,而内部和谐的理想化人物的典型则充分体现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梅勒斯身上.梅勒斯是集劳伦斯理想男人之大成者,全身洋溢着生气勃勃的男性气质,同时又具有极其温柔的个性魅力.梅勒斯的形象寄予着劳伦斯性别两极并存的理想,是劳伦斯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新的理想人格的一种期望.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沈从文在他那些关于男女性描写的小说里灌注进了自己的美学追求,他善于借助人性的尺度作为他笔下人物行为的凭靠,善于借助大自然来增加性的美感和使用蕴藉含蓄的技巧稀释掉性欲中肉欲的成份,因此他那些性描写的小说往往笼罩着诗的氛围,具有一种人性的美.  相似文献   

13.
《伤逝》超越了传统怨弃型作品对两性关系的简单是非道德判断,藉由始乱终弃模式,通过弃妇子君观照出中国男性文人的人格特质,审视其爱情心理特点和审美旨趣,其中不无鲁迅私人化体验。涓生对子君的爱本质上是对理想中的拯救者幻象的爱,而他的被拯救是通过拯救(向子君启蒙)而获得。涓生是文化复合型人格的文人经典形象,旧文人的“女儿”情结和新文学青年的启蒙精神的双重价值观使他成为中国爱情文学史上的独特的真诚负心郎。  相似文献   

14.
人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性作为人的一种本能,亦充满了矛盾.别尔加耶夫以其个性理论为基石,以悖论的方式表达出在性之中存在的诸多理论困境与现实困境,即性本体悖论、性知识悖论、性行为悖论及性能量悖论.别尔嘉耶夫认为,通过纯粹否定的禁欲主义生活并不能战胜性欲,并不能解决性之悖论困境,只要通过爱情的超越,通过个性与个性结合中的自由创造,使性的欲望改变为精神的体验,才能真正使性从客体化世界的迷恋中超脱、升华,使人成为一个完满的个性,从而超越性之悖.  相似文献   

15.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形成的对象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人也要求对象能够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的人对现实的特殊关系。审美关系的特点主要是:超越功利性,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美学的范围由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规定为三大方面:审美客体(美感)研究,审美主体(美),审美创造(艺术)研究。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美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美学在社会实践之中与人类的其他知识体系和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确区别,从而形成了美学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性质。美学在形成过程之中与哲学关系最为谋求,从而决定了美学的哲学性质。美学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过程之中,由于现实所包含的自然、社会(他人)、人自身(自我)的不同方面,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美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6.
史湘云悲剧的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湘云嫁的卫若兰是一个“才貌仙郎”,婚后不久卫若兰失去男子性能。湘云与不能行丈夫之道的若兰白头到老,行演着薄命女儿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魏晋之际混乱血腥的政治环境造成"名士少有全者".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随着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以"高平陵事件"为代表的政治事件粉碎了阮籍来自于"儒家"根深蒂固的入世理想,并极大地影响到他音乐美学思想的价值取向:由"儒家"转变为"道家".  相似文献   

18.
论“情景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景合一"作为一美学命题,它的意思是说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情"和"景"结合的产物。"情景合一"作为一美学命题在明清时期已有颇多论述,王夫之的《斋诗话》论之颇多,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从人生境界上讨论了这一问题。"情景合一"实与"天人合一"思想有密切关联。"情景合一"要求人们以其思想感情再现天地造化之功,如庄子所说:"圣人者,原天地之大美。"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欲再现天地造化之功,必以"人"与"天"为一体而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两只蓝鸟》的伦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只蓝鸟》是著名英国作家劳伦斯鲜为人知的一个短篇。小说讲述了婚姻围城内外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写出了两性之间交流的缺失和婚姻的无奈,展现了爱情和婚姻的伦理困境。劳伦斯旨在探讨婚姻内外的生命感觉和生存状态,审视婚姻的伦理道德,建立新的和谐、完美的男女关系。  相似文献   

20.
舒斯特曼在生活与艺术、伦理与美学之间的桥梁意向集中表现于他以“伦理的审美生活”作为人和社会改造的终极目标——“把人做成一件艺术品”。这种“生活艺术”试图沟通善与美的理念,带有明显的消解差异之后现代性,关系到个人怎样实现自身价值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合乎人的美好生活——联系着的构想。这种文化选择通过审美活动与对生活的美学理想及日常的实践相连接,又通过政治道德理想与政治生活的实践相关联。同时,他的身体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提议”本身就包含着“非学科化“之悖谬。在审美经验与性经验关系上,他的桥梁意向的强化更遇到不可克服的“非美学化”或美学“非科学化”之困窘。如果说他的哲学和关学的价值在于桥梁愿望和作用,他的失误也正在这里。在无差别的同一性下,桥梁变成了要拆除的东西,可以说“成也桥梁,败也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