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近代中国进入中华民国时代。这对于近代国族构建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中华民国移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框架,使国族构建具备了制度性支撑,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国族构建政策,维系了过渡时期的领土完整和国族完整,确立人民主权的原则和参政方式,规范国民教育的体系和价值取向,扶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南京临时政府确立与颁布的诸多原则和政策,对国族构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了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族实践,在国族构建进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碧华在面对“大中原”国族论述时流露出对主流国族想象的质疑和不满,在作品中践行着对“国族之魅”的“祛魅”.李碧华消解了以大陆为中心的国族想象方式,以一种支离破碎的国族想象来祛除主流国族定义的权威性,使得国族想象呈现出多解性;李碧华通过书写个体的身份危机来质疑国族共同体对个体界定的合理性;香港意识则是李碧华实行“祛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她力图重构香港在中华共同体构建中的意义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国族认同"是超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更宽泛概念。它意指在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其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已寻找到共同的利益结合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认同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在诸认同类型当中,文化都起着中介与桥梁的作用。要实现国族认同,必当构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中华国族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构建中华国族共同体的文化价值观,并全面、广泛、深入、持久地推进,是实现国族认同的最有效手段。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来看,当前构建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必然是在历史长河中对各族文化兼收并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近代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合理成分的吸纳与整合后形成的崭新统一体。  相似文献   

4.
在单一民族国家,由于民族界限同国家界限一致,民族认同与国族认同不存在冲突,而在多民族国家,两者的关系则变得颇为敏感.当民族利益与国族利益冲突,民族利益由于国族利益而无法实现时,少数民族对资源利益权威性分配的主体的认同就会降低甚至消失,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因此,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实现民族认同到国族认同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区分民族认同、国族认同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国族认同的不利因素,并探讨构建中华国族认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艺所建构的国族形象,预示着它期望向世人展现什么样的国家理想。作为改革开放的歌者,新时期主旋律戏剧从不同侧面深入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农村、城市、部队,通过记录改革开放带来的山河巨变,塑造了众多真实、多样、立体的社会主义新人、中间人物和落后人物形象,建构了以社会主义新人为核心和榜样来引领广大群众的新国族形象谱系。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边疆危机突出,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亟须各族团结,国族构建成为当时急务.但因国内文化多元,族群众多,边疆教育成为构建国族的重要途径.西南地区在抗战时期成为民族复兴基地,此区域的边疆教育倍受国人关注.因此,梳理国族构建语境下国人对西南民族多元文化与边疆教育方略的论述,可以了解当时国人为构建国族与发展边疆教育所作的学术努力.  相似文献   

7.
国族-国家与传统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国族意识是其文化基础,世俗化是其主要走向,而宪法则是其得以建立的合法性基础。宪法是国族-国家区别于传统国家的首要标志,政教分离、宗教多元以及宗教信仰自由,则是国族-国家区别于传统国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国族-国家的形成以及现代宪法的诞生,不仅标志着现代国家政权世俗化的实现,同时标志着政教之间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在政教分离的国族-国家,宗教不再分享国家行使暴力的权力,难以凭借武力进行精神垄断并排斥其他宗教,于是宗教的多元化开始出现,宗教信仰自由才成为可能。宪法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文本确认,是对传统宗教专制的一种矫枉,并反过来说明国族-国家取得了超越于宗教的政治地位和组织力量。依此剖析中国国族-国家的建构可以发现,传统中国的政治呈现出一种二元结构,即在城市,县、府以上实行的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而在乡村则是靠宗法进行治理的宗法政治,政教之间存在交织,现代意义上的国族-国家并不存在。清末"新政"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所进行的乡村建设,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传统的宗法政治,而今在村民自治制度尚未发育成熟之际,宗法政治又呈现出死灰复燃的态势。因此我国当前的国族-国家建构,应以实现国家政治的现代化为任务,着力对农村社会进行现代化改造,以非个人的行政权力代替宗族组织,以法律关系代替血缘关系,使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在"五族共和"理论和民国初年国人民族意识的互动中,形成了清晰的中华民族范畴意识和共同体的一体意识,"五四"期间他将中华民族定位为国族,并致力于塑造现代中华民族。在当时国际体系、中国"次殖民地"地位和国内军阀分裂的压力面前,孙中山以民族国家理论为武器,以美利坚民族的熔融为样板,通过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运用汉族庞大的人口优势融合各民族的"血统"、构建统一的国内政治法律体系等办法,开始了将中华民族国族化的历史进程。这些办法虽然存在着模糊国族与民族界限等局限,但却顺应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需要,体现了国族构建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台刊《思与言》第38卷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从后殖民到全球化批评,抗衡论述都是核心课题,而国族和本土则常被视为抗衡论述的理论观点。自《中国可以说不》推出并引起了激烈反响以后,近年中国内地兴起了一股反西方的国族主义潮流,而论者对此的看法分歧颇大。本文尝试将这个课题置于全球化的脉络来作理论性的思考,希望勾勒出全球化论述生产格局下的中国论述的基本视域。文中先从后殖民和全球化文化的批评有关国族主义的论述着手,通过爬疏不同的理论家有关(后)国族意识的论点,揭示国族主义所隐含的问题。文章后半部再把问题导向…  相似文献   

10.
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族群主要属于文化范畴,而国族则属于社会政治范畴,在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之间既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又存在着冲突的一面.对于一致的一面,我们要善加利用,以利于国族的统一和稳定;对于冲突的一面,则要通过构建包容性的价值取向、平等的酬赏制度和各族群间的交流与沟通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11.
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都属民族认同的范畴,但二者并非等位概念,也不必然构成正相关关系。当前,国族认同既受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发展不协调、文化发展不和谐等国内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到西方反华势力和境外"独立"势力、民族主义浪潮等国际因素的干扰和侵蚀。我国民族问题现状决定了只有着力推进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各族成员的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有效提升族员的国族认同。  相似文献   

12.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其短篇佳作《拉帕西尼的女儿》是一则发人深省的堕落的伊甸园的寓言,男女主人公乔瓦尼与贝阿特丽丝充当了花园中的新亚当和夏娃。拉帕西尼医生的花园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它与小说的人物、情节和内容有机地契合在了一起。同时,贝阿特丽丝是花园意象的延伸,花园也是乔瓦尼内心情感的投射。花园意蕴丰富,承载着小说的主题,隐含着霍桑对清教教义、人性及种族问题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3.
姜雯雨 《中国农村》2011,(8):148-15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园,随着心情的喜忧而盛开凋败。花园真正的美不仅要悦目还要赏心,它应该是心灵花园的延展。在这里,双足愿意为之停驻,心灵愿意为之沉醉。  相似文献   

14.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其短篇佳作《拉帕西尼的女儿》是一则发人深省的堕落的伊甸园的寓言,男女主人公乔瓦尼与贝阿特丽丝充当了花园中的新亚当和夏娃。拉帕西尼医生的花园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它与小说的人物、情节和内容有机地契合在了一起。同时,贝阿特丽丝是花园意象的延伸,花园也是乔瓦尼内心情感的投射。花园意蕴丰富,承载着小说的主题,隐含着霍桑对清教教义、人性及种族问题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5.
正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市,不但有个市标建筑萨尔茨堡而闻名于世,还有一个花园世界闻名,它就是米拉贝尔花园。历史情人,花落谁家米拉贝尔花园富含历史深韵,遗留着很多历史的记忆。最初被称为"阿尔特瑙",是当年的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  相似文献   

16.
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华民族的认同基本上停留在文化和学术的层面上。当今中国"国权"和"族权"应该统一,现在已经到了确立中华民族是"国族"地位的时候了。族群概念的引入和应用是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对立统一、确立中华民族是"国族"地位的理论基石。从多元走向一体是中国各民族互动、整合和认同的历史趋势。中国各民族面对全球化挑战的最佳民族认同就是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美国国族文学的发端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确实出现了各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建立独立的文化认同与自我成为了美国独立后要完成的重要使命。“新”与“自然”是这一时期美国作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从当时许多著名作家在不同场合或创作中表达的文艺思想中可以反映出美国国族文学形成过程中的主题意识和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8.
巴金的花园     
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笔下的花园不再是单纯的场景,而是负有多重任务的重要角色。从思想内容看,它打开了旧家庭通向新世界的天窗;从艺术形式看,它既是作家叙述的视点,又是作品结构的链条。在此基础上,形成带有时代特征和巴金个性的花园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背景下,华人的国族认同以及在相对情况下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华人人口分布和从事的行业、各国政府对华人政策的演变和现状及华人的反应密切相关。大致而言,采取严厉政策,如以宗教信仰、居地限制等预设“种族长城”隔离华人,则华人较不易融入该国社会,也不易形成对该国的国族认同,甚至坚持本身的国族和文化认同;反之,采取包容政策的国家,华人往往能融入当地社会并取得国籍。一个共同的现象是:华人即使取得居留国的国籍,一般仍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其中尤以汉族中的亚群客家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的提出和广泛使用,凸显了中华民族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家庭”性特征。这一特性是在“以家构族”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即按照家庭共同体的组织逻辑来推动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从长时段角度来看,历史上家国一体文化在形塑王朝体制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国家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随着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传统“家国观”始渐转换为以“家族”的社群形态来建构“国族”。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家庭”框架逐渐成为了中国族际整合和国族建设的独特模式。透过上述历史脉络发现,“家庭”隐喻实际上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家国”属性:“家”是外在的社群形式类比,“国”是内在的国族共同体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