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怀着对现代花鸟画的冷漠,笔者步入姚舜熙的个展“实入虚出”,当浏览了他所有的作品之后, 我驻足于“红色系列”前,最初的感动来自于直觉:这是一个勇于向中国画坛单性繁殖的传统挑战的毫无禁忌的画家。说他画的是工笔,却又任性地将大团大团泼墨般的火红揉入画面:说他画的是写意,却又让精致不苟的线描深入每一个细节。不仅如此,他甚至肆无忌惮地摈弃了某些中国画至高无上的教义诸如“留白”之类,而让他所钟爱的色彩尽情泼洒,雄雄浑浑却又清清晰晰,如梦如幻却又真真切切,景象宏大,气势不凡。如幻却又真真切切,景象宏大,气势不凡。 …  相似文献   

2.
《办公室业务》2013,(12):64+2
由我社主办,北京东方真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山西临县凯丰枣业有限公司协办的"东方真谛"杯枣文化书画大赛圆满结束。本次活动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得到广大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积极响应,截止5月20日,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全国办公室系统干部职工参赛作品400余幅,汇集了书法中的楷、行、草、隶、篆和国画中的大、小写意及工笔作品。参赛者既  相似文献   

3.
<正>尉志坚的岩彩画不仅仅对传统重彩工笔绘画进行了突破,同时她又回过头来将中国绘画的写意手法糅合在岩彩绘画的表现中,让其作品在提升了表现力的同时,也蕴藏了中国绘画精神的力量。岩彩画是利用天然矿石研磨成粉并与胶相调和来进行绘制的一种绘画形式,作为近年来国内绘画领域崭露头角的新兴角色,其历史传承却由来已久。从原始洞穴的岩画、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到魏晋至唐宋以来的石窟、寺庙壁画,可以说,岩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艺术奇葩的中国戏曲,其主要的关学特征究竟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写意性。“写意”,原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与“工笔”相对。戏曲是诗、画、戏的融合。在本质上,它与写意国画的写意性是相通的,即不求形似,贵在神似,以虚带实,重在抒情。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基本美学原则和最高艺术任务,就是结合具体剧情和风格,用写意的或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艺术方法,创造优美的舞台意境。  相似文献   

5.
<正>周光汉笔下的山水,豪迈、雄浑、恢弘、幽深。他精于山水画长卷,近期创作完成了以中国境内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二十六处著名名山大川为参考的画作,堪称恢弘巨制。他的山水画,视觉上能让观者强烈触碰到画家的创作激情,笔墨舒畅、意蕴深厚,结构缜密,设色典雅,皴染有度,写意中不乏工笔的微妙与细腻,呈现出一位颇有思想的艺术家笔墨练达间的淋漓舒朗。  相似文献   

6.
<正>长期从事丝绸美术设计的董文政,历经50多年的探索,在被誉为"纤维皇后"的真丝双绉上,用写意泼彩和工笔精绘,吸收西方印象派的技艺和后期印象派创作理念,使中国古"帛画"的气韵和神采结合后呈现出现代艺术新的美感趣味,让色彩流动出独具旋律般的动感,董文政命名为"吴默画"。从1986年起,董文政应邀在北京及澳大利亚、美国、瑞典、新加坡等国举办画展  相似文献   

7.
认识曹卫国,还是11年前他在大学读书之时.那时,他主攻的是版画,但却钟情于油画,也热爱中国画的写意传统.还在当学生时,他就开始以自己的作品参加各种展览.10多年来,他已经参加了国内外各种大大小小的画展20余次,而他每次参展带来的作品,都会让人强烈地感到他在不断追寻:从主题性绘画,到特写式的风景画,从风格独特的写意的“鸭”,再到如今色彩亮丽、刻画细腻的“鹤”.他每前进一步,都会让人感到他内心深处坚韧而持续追寻的清晰印迹,与此同时,他在技法上也不断地求新、求变,色彩变得愈加厚重、丰满且绚烂.油彩系列画“鹤”,较之他以前的作品,不仅呈现出很强的视觉观赏性,而且每一只不同的“鹤”,似乎都在讲述着一个关于内心世界的故事.它们全部汇聚起来,便构成了一个连环的、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工笔和写意是两个不同的画种,二者在艺术规范、表现手法和风格面貌上多有不同,所以要做到兼能并擅很不容易,但青年画家刘金贵却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工笔画造型精整,敷色典雅,构图别致中不失空灵俊发之美。他的写意画多以文人逸笔写出,但做到了放而不野,松而不散,每在不经意处显示出创作巧思与艺术慧心,从而避免了时下写意画创作惟知在笔墨上逞强使气而导致的粗率躁露的弊端。两种绘画形式能如此完美地掌握和运用,这既得益于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力和  相似文献   

9.
陈敬宏 《决策》2015,(Z1):11
近日赏读画家廖新的山水画作品,顿感有一股清新古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其画作气息纯正,清新典雅、空灵洒脱。追求笔墨情趣且格调清纯;烟岚苍茫,清新典雅:更有一种令人直指心灵的感悟。多年来。廖新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笔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证实了中国画独具的的东方哲学意味和水墨世界的无穷魅力。廖新在其绘画艺术中追求的并非形质的逼真,他更看重的是作品的气势、气韵和气质。其作品的气势。首先归于用笔的刚健和巧妙地引入水墨写意之境。同时,其饱满的构图使作品呈示出雄强气势。在画面中,画家的笔墨表现功  相似文献   

10.
亲和之美     
刘晓萍是活跃在四川画坛的工笔女画家,尤善动物花鸟。其作品布局新颖,层次分明,毫毛毕现,栩栩如生,贴近人们的现代审美要求,给人亲切、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何朝宗是福建泉州人,约生活于明代弘治至万历年间,是瓷业产区德化县著名的瓷塑工匠。他的瓷塑作品,结合当地优质瓷土特性,博采众家之长,吸收泥塑、木雕、石刻的造像技法,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他主要塑造佛仙人物,注重传神写意,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并刻画衣纹,线条清晰,简洁潇洒,使人物个性突出、形神兼备,富于艺术魅力。瓷塑不施彩,  相似文献   

12.
吴雪 《决策》2014,(12):19-19
<正>书法是有格调的。一幅书法的高低雅俗关键在于它的格调。格调其实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格,其次是调。格是品位、境界,调是特点、特征。光有调没有格不行,作品立不起来;光有格没有调也不行,作品不生动,缺乏个性风格。因此,格调是我们进行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我们欣赏书法作品的一把钥匙。史培刚书法格调是高远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师法"二王",以魏晋为宗。对兰亭、圣教、十七帖等"二王"经典,他都心摹手追,日夜临习。后又兼融颜真卿、孙过庭、苏东坡、米南宫、董其昌等各家所长,融会贯通。古人云,取法  相似文献   

13.
说起杨亿,也许有人会觉得陌生。时光倒退1000年,他可算是一代风云人物。他生活在北宋,是宋真宗倚仗的笔杆子,也是北宋诗坛一代宗主。他少年得志,却又英年早逝。他的为人体现着少年人追求个性的勇气,他的作品则充满了才气与志气。  相似文献   

14.
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序中说:"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激励,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这就说明文中主人公遭遇的惨剧都与他的朋友--命运密切相关.本文将结合古希腊悲剧来分析<活着>中"命运"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诗豪"刘禹锡并非一个纯粹的文学之士,在他的作品里,人们很容易感受到一种政治家的气魄、胸襟与风范。我们从刘禹锡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忧国不谋身"的胸怀、"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忍、"振臂犹堪呼一掷"的执着和"天使所长,不使施兮"的悲愤。刘禹锡的政治悲剧既是当时朋党之争的产物,也是他刚健不挠的性格所致。  相似文献   

16.
唐勇力是对本土传统语境格外重视的一位。他的工笔极好,有一组人体,以沉重之笔遣灵动之气,特重虚实生发,毫无僵死板定的“工笔病”。与田黎明、胡明哲的平和不同,唐勇力则下笔张扬,动感很强,但他的用线却未见因此紧张,反而较松弛,这是不易做到的。“动”之外,他追求“浑”。工笔画有“三要”:“坚”、“透”、“浑”, 这“三要”中,“浑”最难做到,唐勇力从两方面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打破形与线的界线,使之儒染淋漓;二是重彩厚涂,然后任其剥落,使之纵横斑斓。这两道“工序”,他分别命曰“虚染法”、剥落法”。问题是解决了,效果也达到了。  相似文献   

17.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技巧多年来也是许多绘画工作者和爱好者致力于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于工笔人物画创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的阐释,向大家讲解了工笔人物画创作技巧方面的一些问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初见王艾平是在一古朴小店,惊诧于他名头很大却平头布衣、言语谦和,历经世事却表情温和、眼神笃定.他好饮并不善饮,饮辄微醺,喜与人论艺谈禅,时有令人顿悟之语. 随后便数次拜访,茶叙赏画,相谈甚欢,渐渐走进他那水墨禅意的世界,感受到他的大写意、大境界和大自在.  相似文献   

19.
《秘书之友》2014,(3):F0003-F0003
正张旭(生卒年不详,一说是658年—747年),字伯高,是中国唐朝中期的知名书法家。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工于书法,有"草圣"之称。唐朝开元年间官至常熟尉,后又为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以豪饮而知名。在杜甫的诗作"饮中八仙歌"里,张旭亦是其中一位被描写的人物之一,与其他人被称为"饮中八仙"。张旭以书法中最为奔放自由的草书闻名,据《新唐书》记载,张旭喜欢在酒醉之后书写作品,称之为"狂草"。他的书法多以奇形怪状、粗细对比夸张以及充满情感的线条相连,在《旧唐书》中赞  相似文献   

20.
武玉林 《领导科学》2012,(13):47-49
唐玄宗李隆基是继太宗李世民之后又一位颇有作为的唐代皇帝,史学家们将他开创的"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历来颇受推崇。范祖禹在《唐鉴》中说:"开元之治,几与正观(贞观)。"但是,在他执政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