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茂州州叙 :“隋汶山郡。武德元年 ,改为会川 ,领汶山、北山、汶川、左封、通化、翼针、交川、翼水八县 (原文作“九县” ,据“校勘记”改 )。其年 ,割翼针、左封、翼水三县置翼州 ,以交川属松州。……贞观八年 ,改为茂州 ,以郡界茂湿山为名。仍置石泉县。……旧领县四。”(《旧唐书》卷四一、16 88页 )这段叙文 ,三处有误。第一 ,武德元年所领之八县中有“北山” ,误。武德元年所领八县 ,皆为隋县 ,据《隋书》卷二九、82 3页 ,汶山郡领县中有“北川”而无“北山” ;《新唐书》卷四二、10 84页亦载茂州曾有“北川” ,显然 ,叙文中的“北山”…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提刑按察使司是掌管一省司法、监察的重要机构。它因何设置?职能怎样演变?迄今尚未见论及,本拟文对此略加考察。一、按察使司的设置与职责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称按察使,明代俗称臬台。按察使之设始于唐,史载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仿汉刺史制,“置十道按察使”,每年秋冬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宋设转运使,初亦兼管提刑,后又专设提点刑狱,遂成后世按察使之前身。金承安四年(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元代改称肃政廉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载有傅憎享同志的书评《文不在短,引人则佳。——读〈红边脞语〉》一文。就其标题之用词失当,冒昧小议数言。文题所用之语,似仿刘禹锡《陋室铭》之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来。作者于文中谓:“世俗重长文而轻短札,以其壮  相似文献   

4.
元代诗人王翰(1333—1378)字用文,著有《友石山人遗稿》,刊梓于明初,题曰:元灵武王翰用文著。灵武,今属宁夏,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又称灵州,灵武郡。明人陈鸣鹤《谒王用文祠》诗中亦有“朔方万里归残梦,永福千峰寄一支”之句,王翰入明之后隐于福建永福山中,因以家焉,死后葬于其间。诗云故乡万里,遥遥难归,思之不绝,系于残梦之中。又明言王翰故里为朔方,亦即今日宁夏。据王翰挚友元代文人吴海所撰《王氏家谱序》称:“宋朝李元昊据之(灵武)为边患,宝元、康定(1038—1040年)相继用兵,士有陷没者,逮中原为舍所併,不能自还,杂  相似文献   

5.
咸丰初承德诸生李云麟。徒步入关。不(?)资粮。儴银二两。偏游五岳。至长沙遇余于曾侍郎家。五岳各以一字评。衡山曰幽。华山曰秀。时余已登祝融。心以为非南岳。李至浑源州。辨其山非北岳、中岳。名起自汉。又不足论也。汉又以潜霍为南岳。李亦登焉。相与语华山之奇。后八年李与余同至曲阳。欲登(?)山。畏豹不敢上。又四年、余上都庞。考定九疑为衡山。以(?)互衡横之义话之。南北岳天所以限南北也。泰大华。花禹名各有依据。又十年、乃独游乐岳。而西岳未至。当遇李后五年、余客武昌。多隆阿以钦差援陕。欲从西以登华山。多性偏忌儒生。见识字人。则曰此  相似文献   

6.
“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篇“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一语,本义指人本然之善心,置重于个人天赋所具之性,并散发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心”。考察孟子“性善”论和“四心四端说”,探求其良心观的践行之方,可以证明孟子良心观之于个人成善、成德的内在致思理路。  相似文献   

7.
《水浒》问世,名震遐迩.明代著名文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之四十一谓:“嘉隆间(公元1522—1572年),一钜公案头无他书,仅左置《南华经》,右置《水浒传》各一部;又近一名士听人说《水浒》,作歌谓奄有丘明、太史之长.”足见《水浒》在明代中、晚期的影响之大,文坛名士拟之于《庄子民史记 》和《左传》,这种赞誉实在够高的了.于是,《水浒》遂拥有一大批续书.续书良莠不齐,而“狗尾续貂”者居多数.有三部续书很奇特,它们在思想和艺术两大方面,均逊于原著,但比“狗尾”这种滥竿充数之作则胜得多多了,值得论叙一番.  相似文献   

8.
元代宪宗丁巳七年 (1257)九月初四日 ,金元文坛巨星元好问陨落于中原太行山下的韩岩村。在六十八个生命年轮中 ,元好问不幸地经历了金元易代的劫难 ,并以自己的人生悲剧铸成了高高矗立于金元文坛上的巍巍丰碑。然而对其身处金元易代之际中的政治道德品质 ,却因囿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 ,长期以来存在着是之、非之的激烈争论 ,所以 ,就撰写元好问的传记而言 ,评“文”易 ,评“人”难 ,尤其如何深切地展现其处于易代乱世的苦难灵魂更难。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 ,尽管元好问向来有“金元第一文人”之誉 ,尽管元好问的乱世经历亦相当曲折动人 ,但…  相似文献   

9.
甘肃地方历史悠久,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甘肃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全国人民一道,为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献出了聪明才智,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学点甘肃地方历史,对于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加强各民族团结,搞好甘肃两个文明建设,是需要的。甘肃省名的由来,古以甘州(张掖)、肃州(酒泉)而得名。甘州始名于北魏拓跋珪即代王位之登国元年,东晋孝武帝司马(目翟)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肃州始名于隋文帝杨坚仁寿二年(公元601年)。北宋仁宋赵祯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与西夏和议成功,封赵元昊为夏王,始置“甘肃军”。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清圣祖玄晔康熙  相似文献   

10.
徽州赋     
皖南名都,歙州故土。横江似练,天都如雾。汇三江而划六县,二山峙而四宝出。程朱阙里,十里四翰林佳话;状元之县,数处多古迹流芳。民间故宫,深山隐者。西递宏村双留客,牯牛脚下茶醉人。天开文运忆绩溪,宣州游子;古树青天访婺源,外乡故人。手持妙笔,难书徽州奇景;腹书千卷,怎吟黄山锦绣?身居黄白,仙风道骨;家住徽州,不辞不离。  相似文献   

11.
“蒙古”一名最早见于唐代,史称“蒙兀室韦”.蒙古族之先民,从成吉思汗上溯至祖孛儿帖赤那,共23世,约500年,相当于公元7世纪左右.蒙古族起初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后向西发展到斡难河(今鄂嫩河)、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土刺河(今土拉河)三河上源和不儿罕山(今肯特山)以东一带草原上.到12世纪,已经形成称为蒙古人的部落近30个,组成部落集团.  相似文献   

12.
唐代前期南宁州都督府与安南都护府的边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史实驳斥了法国人伯希和在一九○四年所发表的言论。文章指出,云南自远古以来与巴蜀连结,汉初设益州部刺史(全国十三部之一),在西南夷地置数郡。由晋至南朝,分益州南部设宁州刺史(全国十九州之一),领七郡,在其东南部为兴古郡;其南境边界分设句町、都梦、进桑、西随、律高、贲古、毋掇、胜休诸县,即在今文山自治州和红河自治州南部地,其边界略与今日的国界线相当。隋代和唐初,兴古郡故地属南宁州都督府,其南境先后设置品、从、汤、严、归武、秦龙、声、勤、英等州,共领三十二县,即在今红河州南部及文山州之地。唐代后期以来直至今日的国界仍守此线,为长时期的传统边界线。惟在唐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因南宁州都督府所属各部族首领之间起争端,分投戎州、姚州、安南三方面以自重。事情涉及安南地名,外国野心家以此为借口,大放厥词,为侵略者制造舆论。但是,分裂是暂时的,事情发生后,唐朝即命使臣进行调处,不久,南宁州都督府政权又告统一。本文对此举出了一些例证,又对可能发生误解的史料加以校证。作者对史实详加考辨,论证严密,揭示了事情的真相,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高华平 《文史哲》2020,(5):121-134+167-168
墨家是先秦诸子中最早公开进行学术批评的学派之一。尽管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墨子仍然对"儒之道足丧天下者四政焉"提出了批评;而墨子后学甚至还有对孔子本人的攻击。墨家的"兼爱""尚贤""右鬼""非命"诸论,则主要是针对道家杨朱学派"为我""不尚贤""无鬼"及"安于性命之情"之说的批评。在墨子时代,尽管阴阳、纵横、法、名、农、杂等其它诸子学派尚未正式形成,但它们的某些思想观点却已经存在,故《墨子》中也不乏对阴阳、纵横、法、名、农、杂及小说家等诸子学派观点的批评。  相似文献   

14.
三今所见《三国志通俗演义》,以明嘉靖壬午(一五二二)刻本为最早,其大名如此,《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下著录同,晁氏《宝文堂节目》《子杂类》作《三国通俗演义》,《古今书刻》著录有都察院刊本《三国志演义》,则“演义”之名,当为罗贯中首创。《后汉书·周党传》:“文不能演义。”《文选》十潘安仁《西征赋》:“晋演义以献说。”李善注:“《小匹》曰:‘填,广、远也。’”清汪瑔《旅谭》卷一:言坊间诸《演义》,举《西征赋》此文,谓“演义字殆出于此。”其说是矣,而来尽也。寻后世以演义名书  相似文献   

15.
《左传》文公十六年伐楚的戎人,长期以来,被认为在楚国西部.据《左传》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麋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杜注:"戎,山夷也.大林、阳丘、訾枝,皆楚邑."对于这支戎人的所在,未曾言及.到了孔颖达作疏,事情似乎有所明朗.他说:"四夷之名,随方定称,则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其当处立名,则各从方号.……故楚西亦有戎.戎是山间之民,夷为四方总号,故云山夷也."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戎在楚西的最早陈述.  相似文献   

16.
西套阿拉善蒙古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套之名,由其位于河套之西而来。“贺兰山厄鲁特者,俗称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名阿兰善山,皆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圣武记》卷三) 西套蒙古族,原属新疆乌鲁木齐的和硕特和青海和硕特部落。“游牧河西套,称西套厄鲁特。” 西套额鲁特,其“始视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七传至阿克萨噶勒泰”(《清史稿》藩部五)。元时为斡亦刺,后发展为明代瓦刺,清代的厄鲁特或卫拉特。明末,瓦刺分四大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部,“号四卫拉特,统称额鲁特”(《西域图志》卷首一)。四部之间虽“分牧而据”“部自为长”,却“以伊犁为会宗地”结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设有盟主,以调解四大部之间的纠纷。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期,担任盟主的是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 十七世纪初期,游牧于伊犁地区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向邻近部落发动掠夺战争,迫使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五万余帐,离开塔尔巴哈台,于1630年左右逐步移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一九五五年第四期华山同志所写的“南宋初的范汝为起义”一文,对於范汝为起义的性质、原因、经过,都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我最近见到一些有关这次起义而为作者所未经引用的材料。特别是这一次起义,有不少所谓“经绅人物”都参加进来了。“经绅人物”乃是高级智识分子,如欧阳颖士、吴琮、施逵、陆棠、谢响,就中陆棠是宋代理学大儒杨时(?山)的女婿,朱熹说他“有乡曲之?”,又“为士人时极端重,颇似有德器者”,在封建学者的眼光里,这当然是一件难於索解的事情了。杨时以老丈人身分,三次写信去劝他回来。他竟不理。另一位和杨同乡的理学大儒胡安国的儿子胡寅,在他的斐然集(卷三十)里,给陆棠做了一篇长达一千七百多字的傅记,结论是:“棠以?健之才,无形势之资,掉舌觅官,意欲乘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期罪宗庶人归类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好奇之流 ,然而 ,绝大多数则因贫贱无赖、资身乏策而又投诉受阻才被迫为之 ,明政府既不废黜现成的宗藩禁令 ,让他们自谋生路 ,又不给予他们应得的禄粮 ,一味讲求拘治囚禁 ,唯其如此 ,宗室动辄得咎 ,进退维谷 ,这不仅对根治宗藩弊政毫无裨益 ,而且由于罪宗庶人数额的膨胀 ,使明代社会从此掮负了罪宗庶人问题这一沉重的历史包袱 ,直至覆亡 ,仍未能甩掉。而宗藩问题本身也成为与河患、边患并难处置的时代三大难题 ,这是与明太祖置封设藩的初衷大相悖谬的。(四 )犯颜上奏 ,得罪帝王。有明一代 ,宗室陈奏 ,或出于陈请名封、婚嫁、禄粮 ,或因奏讨…  相似文献   

19.
<正> 汉赋正名汉世赋篇,同一文本而名称异题异体者甚多,若赋而又曰辞、“七”、论、箴、铭、连珠等,不一而足。不少赋家自己就题、序名岐。从当世的司马迁、刘向父子、班固到后代萧统、刘勰及各种类书所引、选本分类、文论所述,同篇异题异体者实多。当今仍有溯其源而分属辞与赋,依篇幅而区大小赋,按题材而划“体物”“言志”,视体调而标“赋之文”与“文之赋”等等。凡此俱就所见立名,固无需一律。汉初是“一代文学”尚处胎变不定型中,名自难定;武宣而后,则作为“大汉文章”已叹为观止,遂洋溢他体,既有异名同笔,即有一文多名。此本不足异。至于今近,除立论着眼不同,亦与对赋旨赋源的异见相关,其  相似文献   

20.
<正> 到目前为止,共发观老舍先生译文约计有十五、六篇左右,哪一篇最早呢?笔者所知是,发表在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北京基督教青年会证道团主办之刊物《生命》月刊第三卷第四期上的《基督教的大同主义》一文。这篇文章的原著者叫宝广林(乐山)。他系北京人,当年曾是北京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活跃人物,在缸瓦市基督教福音堂主过事。会中人多尊称他是牧师,但据他女儿(现今生活在北京)说,他并不是牧师,是青年会的干事,早年留学英国,是伦敦大学神学系学生,回国后几乎连汉语也不会说了,所以有时使用英文写文章。这篇译文约四千字,使用的是半文半白的语言。文章内容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及历史,希望人们不分种族、主奴、男女,“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一”的团体大同主义,提出要“扑杀蓄婢之制,以提高妇女地位,置婴孩于家庭中心,而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