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与国家发展一路同行,因此,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应当包括:治理结构体系、治理功能体系、治理制度体系、治理方法体系、治理运行体系。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高的路径选择必须立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主要方式,抓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的同时,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突出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生态文明与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协调生态利益分配,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生态公平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共同发展,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为中国梦的实现的夯实关键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中国梦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因此,当代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融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邓龙奎 《学术探索》2014,(12):42-47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目的论和社会发展动力论有机统一起来。在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和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合力。“五位一体”的各部分并非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各部分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共同形成一个合力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要素和动力是全国56个民族,核心和主线是增进共同性。其在“国家-民族”关系上,体现为各民族共同维护统一完整的国家观念、共同铸牢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共同拓展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为不可分割、紧密互利、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在“治理-发展”关系上,体现为共同保护、共同治理、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的概念构建和实践深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和过程哲学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它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益成分,坚持有机思维框架,注重从整体视角剖析并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当前我国发展进程中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民族地区更显突出,人与自然矛盾持续锐化,成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治理的一大难题,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理念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宗旨深度契合,故而试着从有机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坚持生态、整体思维;推进有机教育发展;同时大力建设乡村"共同体",尝试着为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探寻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索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体育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与发展思路。并提出怎样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契机 ,大力加强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的建设发展 ,充分发挥云南体育资源的自然优势与社会优势 ,推进云南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发展 ,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谱写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制度建设共同构成了美丽中国生态梦的"六位一体"总布局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论中华民族研究──兼论中华民族的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华民族的复合“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各民族相加之和的称谓,而是一个复合民族的称谓。它是指在中国版图这个共同区域里生息的各个民族在语言、经济、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复合民族。汉族是形成中华民族复合体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平等的复合成份。中华民族的复合过程中,作为复合体成分的各民族既推动复合体的发展,又推动着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族。一般地说:华夏族的东方人称为“夷族”;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北的是满族的先民“肃慎”;在北方、…  相似文献   

10.
孙爱真 《学术探索》2014,(10):85-89
西南地区生态资源丰富,现有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多民族文化特征独具特色.近年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观、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西南地区已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依赖.然而要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建设协同推进,制度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形成新的路径依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在制度环境(宏观制度体系)、制度实施(微观制度体系)两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全国人民乃至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向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儒家“天人一体”思想、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以及经过本土化之后的释家“众善奉行”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理念,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时所得出的独到见解,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启示价值和践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立生态文明体制,将生态文明上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样的高度,提出五位一体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本文以鄂伦春族为例,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置于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进行考察,探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文化环境与生态文明观念,力图探索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新模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郑雅文 《南方论刊》2013,(12):11-13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还是贯彻“以人为本”以及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搞好“两型社会”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加强公民生态意识四个方面。全面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两个主要部分,它们的内涵与任务各不相同,但这两大建设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民生质量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又反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含重大的民生意蕴,从民生视角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寻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内在统一关系,仅仅从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其目的是维护中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和资本对利润的追求,秉持的是否定发展中国家发展权与环境权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其理论是维护特殊人群利益的特殊维度和地区维度的生态文明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吸收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积极成果和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换的结果,他提出了以“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为基础的生态本体论,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和”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以及“环境正义”的价值诉求,辩证地处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人类情怀的价值取向,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转换为新的发展方式,在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把捍卫民族国家的发展权与环境权与促进民族国家消除贫困和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共同繁荣有机结合起来,是超越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普遍维度和全球维度的新型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16.
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地位,对于促进其他四方面的建设发挥基础性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境,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新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内含新的文化价值理念,推动树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有助于推进社会整合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化叙事对于传播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美丽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国际传播领域,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叙事框架因受刻板印象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其叙事文本往往难以呈现青藏高原真实的生态发展面貌。因此,要讲好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故事”,需要突破原有叙事框架的局限,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文化、脱贫减贫、全球合作等热门议题有机结合,构建“生态+”的大叙事框架,在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的同时,主动开拓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国际化叙事的话语空间,并借助国际受众乐于接受的叙事手法,通过发展困境叙事和“第三者叙事”,进一步探索完善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国际化叙事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一起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演进过程。五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不可分割又各有自己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建设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它需要在实践中动员各方面的主体。建设“美丽福建”需要转变传统的治理模式,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主体共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有机配合,使各主体之间实现合作共赢,这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福建省在推进生态文明中建设“美丽福建”的若干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民主路径、法治路径、文化路径等多维路径来探讨如何实现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福建”。  相似文献   

20.
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与障碍出发,利用社会资本分析范式,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对变革生产方式的推动作用、对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作用、对提升生态意识的作用等几方面来分析社会资本对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