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斯并非以传统美学或是文艺技巧来分析评价文化表现和文学文本,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从历时和共时的维度,以动态的文化实践分析其价值和意义的.威廉斯认为,文化理论家在提出认识和理解世界思想的同时必须加以实践,使文化成为构成和改变现实世界的主要方式.他提倡整体性的文化分析,把文化视为“完整的过程”,即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全部方式;而文化分析或文学研究就是对某一特定生活方式、某一特定文化样式隐性或显性意义和价值的澄清和表达.  相似文献   

2.
吴红 《社会科学论坛》2011,(12):66-71,94
雷蒙德·威廉斯是20世纪英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的文化研究思想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化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唯物主义文化分析方法是威廉斯的文化理论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思想非常集中地体现在其论文《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与上层建筑》中。本文主要从立场、概念与方法三个方面来解读该论文及其威廉斯唯物主义文化分析的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4.
赵传珍 《理论界》2013,(6):40-42
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思想家雷蒙德.威廉斯把文化解读为整体的生活方式,他在此基础之上建构了一种唯物主义的文化范式,即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文化具有日常的、整体的、大众的、共同的多重特征,旨在批判唯心主义和精英主义的文化观,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赋予了文化新的内涵,同时又以文化范畴为切入点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新的反思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情感结构"是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通过梳理"情感结构"在威廉斯不同时期著作中的不同内涵,把关于此概念的理论建构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为连接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桥梁的重要作用。对这一概念的梳理和研究不仅能够回应学界的质疑,促进"情感结构"理论的发展完善,还能为文化研究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6.
戴一菲 《江淮论坛》2007,(2):142-145
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和《布鲁姆兹伯里派》是其不同时期的著述,文章试从二者的关联性角度,选取五个关键词解析威廉斯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对马克思、韦伯、桑巴特等学术大师就生活方式理论贡献重新审视的基础上,指出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中所忽视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在文化、历史的视野下去看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主义文化,去看我们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为我们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过侵略,掠夺的历史不同,加上“二结合”问题,即大商人、商业集团和包装他们的大广告业的结合;广告业与媒体的结合,使得我们的社会发展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那就是,我们的内部矛盾需要我们自己去消化,我们在竞争中转移来的外部矛盾也要我们自己来消化,这是冷酷的,但同时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相似文献   

8.
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开创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典范理论形式,同时作为起点与标志,也展现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影响与价值。“文化与社会”是一种重要的观察视角,它强调文化的物质性,突出文学创作、文化生产与文学批评的社会语境,重视文化理论研究的“经验性”,构成了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感觉结构理论的重要理论准备。“文化与社会”的观察视角是一种整体性的批评方法论,它着眼但不限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维度的阐释,是在既定社会语境中确定“文化”的意义以及从事文学批评实践的整体性的阐释视角,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活方式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生活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就当前中国社会而言 ,生活方式现代化也是矫正社会生活方式的问题倾向之必需。生活方式现代化有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两个层次 ,但长远目标更为重要 ,它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进步性、个性化、变动性与适应性、科学化、道德化以及审美化等方面的要求。而要建构现代生活方式 ,则应从培养生活主体积极的生活精神 (生活心理、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 )入手 ,让每个生活主体在扬弃当前生活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生活实践 ,并由社会通过监督管理和各种引导措施对全社会的生活方式进行整合。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建构起现代生活方式 ,最终实现生活方式现代化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0.
张新华 《理论界》2009,(6):184-185
法治社会中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知道相关的法律,理解立法精神,并能够在生活中自觉地遵守这些法律,维护好正常的社会秩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民已经形成了依法维权、依法提升个人主体地位、保护私人空间、理性行事等法治生活方式,这将对法治社会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建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一种是作为过去的传统所积淀下来的物化形态,它构成了我们历史过程中的经验和规范,另一种是作为正在生成的新的历史现实,它建构人类社会生活未来的方向。前者是在旧的社会规范的层面形成了文化的相对确定性,而后者则是新社会生活的生成基础。生活方式作为社会不断形成和变化着的环境,也要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发展,也要不断地实现主体性的自觉变化。生活方式作为共存主体的根本的生存环节,演化为社会结构,形成社会基本规范,因而文化不断把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具体转变为现实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转型使得传统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封闭、僵化和保守逐渐向现代社会的开放、变革型的生活方式过渡。这种过渡引起了人们道德文化变革的需求。然而道德文化理念在许多方面还停留在与一元社会相契合的水平,并没有从总体上应答现代社会转型所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人们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变化,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道德文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四种主要的生计类型:游猎、游耕、游牧和农业。当上述四种传统生计方式被外力干预而出现不可逆情形的时候,重构一种变化了的新生计生态系统就不得不关注恰当的技术支持和促进文化整合。其中,地方族群的文化主体性地位的保持和尝试、寻找生计方式与文化心理上的转换时空是文化适应的最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李承贵 《学术界》2002,(2):92-104
近世以来 ,在欧风西雨的冲击下 ,中国先进知识人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解读 ,并因此形成了公例主义、科学主义、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四类解读方式。四类解读方式的形成及运用 ,不仅使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价值被发掘出来 ,而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意义 ;同时为建构更为科学、合理的解读传统文化价值的方法体系准备了思想的和经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休闲文化与生活方式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路程,改革开放前的固结封闭社会结构形成了"集体无意识"、"全民大一统"、"高度政治化"的"休闲文化"与生活风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休闲文化发展经历了觉醒与萌芽、快速成长与多样化发展、多元化与良莠并存、理性回归与和谐发展的变化。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总体回归并与时俱进,由感性回归到理性、由"乌托邦"式虚无主义回归到现实人文主义、由政治附庸回归到生活本位、由精神控制一切回归到人性价值自觉、由社会精英引领时尚潮流回归到平民百姓主导社会风尚。尽管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休闲文化异化"和"生活风尚退化",但新世纪以来,休闲文化回归优秀传统、健康理性、科学文明,高雅文明的生活风尚正在社会主义和谐休闲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中国国民开始拥有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生产自主、闲暇自由、幸福快乐的新生活。未来我国休闲文化与生活风尚建设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纲领,以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生活方式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课题源于生活、生活世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因此,要提高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自觉,必须对生活在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没有给我们提供相关的理论资源,真正给我们留下重要理论遗产的是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但长期以来对之存在许多误读和曲解,需要我们重释和重构。在马克思经典话语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体系中,有一个被人们忽略了的具有统领地位的“生活的生产”结构层次,规定了生活、“生活世界”在社会发展中的本源性地位。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应消解“生产本位论”的研究范式,进行“生活/生产互构论”的重构,从而深刻揭示生活方式的功能和地位。生活方式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改造和创新中将发挥重要建构作用,同时在这种建构中也将提升生活方式研究的学科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围绕广东人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流变的主题,本研究从观念实证研究角度进行了样本规模为2000人的调查。广东人与主题相关的特征是:消费观念表现出实惠的工具合理性与有限的价值合理性;生活观念反映出扎根淡泊的传统精神生活与在场享乐的现代物质生活并存;影响消费的因素显示为内因\本土效应强,兼有近因\向善效应。作者采用因子旋转法建立类型变量模型,对群体间的观念比较分析。很难确定群体类型最典型且一致的消费文化及生活方式特征,其原因可以用"时空压缩"与"系统剥离"来解释。观念实证分析作为社会学一种重要研究路径是必要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生活方式与当代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纪文 《东岳论丛》2003,24(6):114-116
生活方式的演变可以表征出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沿袭,而作为审美文化典型意义的符号也会存在于生活方式之中。本文意在考察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当代审美文化在生活方式层面的具体表现,比如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的快乐原则,文化的多元化、时尚性、审美化的生活状态,以及全球化和远距作用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相似文献   

19.
李慧波 《兰州学刊》2010,(3):222-224
“社会”是以共同的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是各种关系与组织中的象征与规范,这些象征与规范中包含着宗教信仰、相互感情、亲戚纽带以及参加组织的众人所承认并受其约束的是非标准。生活是活动者对过去的回溯、未来的前瞻与当前的现实之间的融会。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塑造着人,支配着人的生活。它们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理论家鲍曼认为,后现代性就是流动的现代性,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的性质和消费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自由依赖于其消费能力,符号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特点,社会控制模式以诱惑取代镇压,消费者被难以逾越的消费欲望的霸权所统治。因此,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欲望是一切流动性和不确定的根本原因。流动的后现代性中的消费方式并没有带来安全和满足,而是越来越大的困惑与焦虑,传统的价值观和美德也逐渐消失殆尽。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只有通过寻求个人的解决方案,才能获得自由与解放和个体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