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史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分布于两川的大足和安岳、陕西延安、浙江灵隐、湖南江永等地,尤其是重庆的大足石刻最具代表性,不仅堪为中国石窟艺术的辉煌总结,也是宋代石窟艺术的典型之作及设计意匠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其独特的色彩观及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作为宋代石窟艺术的缩影,在色彩设计上体现了形色同构、圣俗通约的特点.作为两宋的“时代色相”,其色彩观念系统体系为历时性、规约性、共时性、经济性、技术性、感知性、无意识、比兴性;作为宋型文化思想的物质化承载,标志着佛教石窟艺术彻底完成中国化、风俗化和道儒石窟高度成熟化、体系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苏州人”作为一个动态的文化概念 ,从历时性的纵向层面与共时性的横向截面 ,展示与剖析了苏州人的人文风貌及其文化包孕。文中认为 ,“水——园林——状元”这一脉落构成了塑就苏州人性格之文化背景的内在机制 ;“小、柔、雅、灵”则是其文化形态上体现出来的重要特征。文中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 ,探讨了苏州人性格之演化及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有着重要的历史基础、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二者相结合有着极其重要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似之基和相异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从民本论到人民主体论;从"天下大同"到共产主义;从传统文化的革命话语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从知行合一观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从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到辩证唯物主义.在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演进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发展的过程,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思想理论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4.
博客文化对课程与学习的影响 --基于"成长博客"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文化已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客文化具有高雅与通俗兼容、个人性与公共性结合、历时性与共时性并存等特征,备受广大教师、学生的青睐。博克文化正在对课程产生巨大冲击,并影响广大师生的课程观与学习观,进而促进其学习方式与工作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现代语言观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 1)语言是一个由多重结构组成的动态系统 ;( 2 )语言与思维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 3 )语言是共性与个性、共时性与历时性发展的辩证统一体 ;( 4)语言具有社会存在和生活实践本质。现代语言观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 ,它反映出人类在语言问题上从“工具论”、“符号论”到“系统论”和“本体论”思想的发展历程 ,揭示了西方现代哲学相对于传统哲学而言在视界和思维方式上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以语言学中的历时性、共时性和即时性为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话语权进行整体性建构。历时性话语权旨在阐明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话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三者的统一,从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话语自信、自觉与自洽来总结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历时话语来源、内容及特征;从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话语结构、空间拓展及场域转换来提升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共时性话语权;从话语表达体系、话语主客体、话语渠道等实现进路来优化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即时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它们是共时态存在的文化一体的两面。不应该用实体论、整体论的观点来探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本文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若干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作历时性的理解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共时性。  相似文献   

8.
环境法的精神是指从包括目的、宗旨、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在内的环境法内容中抽象出的普遍性要素,即追求代内与代际平等(equality)与共同体利益(community).传统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历时性之传承关系并对现在仍然有影响的文化现象或因素.环境法精神之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与"道德观"包含着环境法精神.追寻传统文化中的环境法精神,启示我们在建设我国环境法制时应重视传统文化中的普遍性因素、坚守传统文化并协调好法律移植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化传播依赖于传播载体和手段的不断变革。根据其传播载体的不同, 文化传播可分为三个时期, 即手写文明时期、印刷文明时期和网络文明时期, 各个时期文化传播的方式和特点是不同的。文化传播的实现, 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透过文化传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深入揭示文化传播之面貌, 才能探寻到文化发展的根柢。  相似文献   

10.
清末教案之发生与发展,都有揭贴传播发挥作用.文章主要对“反洋教运动”揭贴传播进行历时性文本分析,探讨其生产范式的转向.鸦片战争之后的“反洋教运动”揭帖显示出充分的传统“文化主义”取向,其内核依然为“怀夷附远”的儒教“天下观”,随着与天主教争夺文化霸权的展开,逐渐转向“民族主义”传播范式.在有效动员下层百姓参与反洋教斗争的历史运动中,书文揭帖之生产,纠结复杂,显示了典型的“文本性”特征与历史构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过程,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和解读的复杂过程.从实践和文化的双重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和历程,对于我们不断通过时代的自觉实践,从根本上反思和全面提升文化传统的现代性,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对汉赋体裁分类的基础上,从历时性和共时性方面对汉赋体裁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前人的不足。根据赋体各自的特点,从共时性角度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汉赋体裁的样式,似应为骚体赋、散体赋、诗体赋、骈体赋、杂体赋;就其规模而论,五类赋均有大赋、小赋之分;就其表现手法而论,五类赋大都有体物、叙事、抒情、议理等四类。从历时性角度分析,建议尝试采用“辞赋”、“古赋”、“俳赋”、“律赋”、“文赋”等名称。这样方能避免分类紊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周城“蟒蛇共蝴蝶”的现象是文化变迁中出现的一种结构,它将蟒蛇的故事与蝴蝶的传说组合在一起,而又将它们分别或共同与其他传说故事或事件组合在一起.这一文化结构不仅是不同地区的文化共时性"传播”所造成的横向交融,也不仅是同一地区的文化历时性"进化”所造成的纵向发展,它还是两者在时空发展上的有机综合所形成的文化变迁的"斜向结构”.这个"斜向结构”体现出“文化叠合”  相似文献   

14.
T.S.艾略特文化思想的第一要素就是非理性建构的文化自然发展观和超时空的大文化观。历时性的前者重历史,保传统,主张文化无为而治,自然进化;共时性的后者指统一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辨证结合。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他保守主义性质的文化渐进主义,尤其展现在他的文学发展史观、美学观和诗歌创作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5.
“罗婺鼓吹乐”作为中原礼乐文化在西南民族地区传播、流变的历史产物,是多民族音乐文化互动交融的地方实践成果。借助扎根理论这一分析工具,研究滇中武定、禄劝等地鼓吹乐历时性流变与共时性传承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出“国家—社会—个体”这一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多民族音乐文化互动模型,为文化互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与现代在 20世纪中国有着持续百年的长期冲突,20世纪文艺境界论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冲突,可以作为反思百年文化冲突的切入点。“治心以有内心”是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传统的“传统性”,它所体现的是“以心体天地之心”、“赞天地之化育”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西方现代性在线性时间观主导下,凭借科学技术力量控制自然而打破了自然节奏;同时,资本逻辑成为整个生活的支配性逻辑,其力量渗透到世界各地区。面对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境界论传统发生了现代裂变,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经历了一个“蜕变”、“断裂”与“复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努力提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确保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同向同行。同时,基于文化的价值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等特点,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若要提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则需要从提高价值自觉、历史自觉和社会自觉入手。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史料分析与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手段,对苗族文化作了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 探讨了苗族文化表面上相异性的原因,揭示了苗族文化内部一致性的实质,分析了苗族文化内部一致性与表面相异性的生境模塑机制。  相似文献   

19.
1937~ 1 944年间 ,桂林为“南中国文化中心”和闻名遐迩的“文化城”。其间积淀而成的抗战文化资源 ,犹如一座富矿、一片蓝天和深邃的海 ,具有难于穷尽的文学价值意义。其时 ,这一先进文化资源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对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桂林社会人生的推进有着显著的强烈的共时性同步效应 ,同时在现今社会人生和文学发展过程中 ,也有着与时俱进的历时性特性。因此 ,在西部大开发的现实文化语境里 ,研讨桂林抗战文化资源的文学价值意义即与社会主义文学建设与发展之关系 ,既是一个丰富文化理念的问题 ,也是一个繁荣文学创作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秦皇岛港1898年发轫计,河北省港口已经走过了120余载.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交汇耦合的视角,凝练了河北省秦皇岛、唐山和黄骅三大港口的发展轴线及格局演进,从横向与纵向的维度统筹阐释给定对象,既探寻河北省各个港口发展的历史结构,又研究域内港口之间的交互、竞争与融合的历程.随后基于对史实的解析来揭示河北省港口发展的经济要义,提炼经济史规律,包括多样性的港口制度变迁、市场化导向的港口组织机制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和港口-产业-城市的交互作用等,从而为河北省港口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维度的参照借鉴,实现融历时性梳理和共时性探讨于一体之学术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