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迅速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而又十分困难的问题。改革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曾一度出现了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离乡又离土、不离乡不离土等模式。近期对这个  相似文献   

2.
伴随城市化发展,日益频繁的人口流动使得“贫困的城市化”现象日渐凸显,农民工特别是离土又离乡农民工已成为城市贫困人口新主体.以往对贫困研究多聚焦“生存”,少关注“发展+风险”,贫困指标选取方面不是单一化就是多维的碎片化.文章基于稀缺理论及风险社会理论,提出“生存-发展-风险”的贫困三维视角,并用2008年流动人口居民收入调查(CHIP)数据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农民工贫困状况令人担忧.绝大部分贫困农民工不仅收入受到剥夺、发展受阻,而且缺乏社会保险易因外部风险致贫;此外,他们的主观剥夺感也强于非贫困人口.研究进一步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类型、主要工作职业和地区对是否沦为贫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口“就近城镇化”:人口迁移新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一轮的城镇化发展必将成为国家战略。如何重新认知和甄别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模式、方向与目标,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这要求改变原有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老思路,走一条农民"离土又离乡,进厂也进城"的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新道路。在政府的城乡统筹战略的带动下,真正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并最终从心理上实现市民化的人口结构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4.
《经济问题探索》1985年第7期上刊登蔡龙的文章《试论离土也离乡》。文章就学术界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问题上盛行的一种观点,即“离土不离乡”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 文章认为,部分农业人口与耕地脱离是一种历史性进步,“离土不离乡”只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5.
80年代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保证社会稳定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这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体包括三种形式:①“离土不离乡”,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在其本乡本地转向第二、三产业;②“离乡不离土”,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本乡去他乡仍从事农业生产;③“离乡又离土”,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镇就业。本文所要谈论的正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这一转移方式。一、当前农村剩…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龙港模式,在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多方面积极作用,可以加快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对外来人口进入小城镇应持积极欢迎的态度。温州龙港“农民城”在短时间内发育为小城镇,即是生动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张咏梅  肖敏霞 《西北人口》2008,29(5):88-92,97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进城务工人员的抽样调查发现,2006年,兰州市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大约为830元;月平均消费总额约占总收入的66.7%,其中用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占到全部消费额的75.3%,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额约占其总消费支出的10.1%。总体上讲,农民工的消费水平在城市中处比较低的层次。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离乡 ,向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聚集 ,构成了一个既区别于传统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的群体。其养老保障仅仅“依靠土地和家庭养老”的方式已不符合这一群体生产生活的客观实际 ,但由于利益协调和管理上的问题 ,没有也不可能将其纳入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因此 ,为他们建立专门的与城市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我国各地农村劳动力流动出现一个令人注目的趋同现象,即春节过后,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川等省、区数量宏大的农村劳动力不约而同地离土离乡,沿着铁路干线,涌入城市寻职。1989年初春百万农民流动大潮,至今令人记忆犹新;1990年初春数十万民工涌入广东,又激起社会微澜。诚然,在政府有力的行政干预和城市寻职无望的事实面前,流动浪潮逐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主要根据数学模型,对1990~1997年间上海中心城①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该期间,上海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基本符合负指数函数分布模式;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市中心点人口密度下降40%,人口密度斜率减小约35%,城市半径上人口分布的“重心点”由离市中心点3公里向外推进到4.6公里;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的变化,在时间上以1995~1997年发展速度比较快,在空间上以东、西两个方向,特别是向东方向的推进力度比较大;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的“均衡化”、合理化变动,将进一步为上海城市的未来发展开创新的“潜力”空间。  相似文献   

11.
外来工工资收入的民族差异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充分关注。2010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外来工问卷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外来工月平均工资为1636.16元,比汉族低约300元,差距显著。Oaxaca—Blinder模型分解表明,个人特征、企业特征、来源地等变量共解释了少数民族外来工与汉族外来工资差异的58.9%,其中主要来自于前劳动力市场阶段的教育不平等。导致少数民族外来工教育落后的原因是他们主要来自西部农村地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水平相对落后,而少数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也影响到少数民族外来工的教育成就。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就业培训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参加就业培训是农民工顺利实现非农就业的关键,调查显示: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主要以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为主;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对就业培训的投资力度较弱,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现有劳动力就业培训市场不规范,农民工对其表现出极大不信任;就业培训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构建以农民工、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为主体,培训机构、培训市场和就业市场相协调的就业促进型培训模式。利用这一模式,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加大就业培训的投资力度,规范劳动力培训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以河北、浙江、山东等14个省(市、自治区)490个林场10000位职工的问卷调查为依据,采用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深入分析职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3.6%的国有林场职工对生活感到不满意,68.2%的职工感觉生活压力很大。同时,职工年龄、工作年限、配偶工作、收入、住房面积、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社会保障、林场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以及职工对未来的信心程度等因素都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梁宏 《南方人口》2022,(1):1-14
务工型老年流动人口是一个兼具独特性与复杂性的流动人口群体.虽然务工型老年流动人口的诸多特征看似介于非务工型老年流动人口与务工型中年流动人口之间,但是,本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健康状态与在业状况对定居意愿影响模式的分析与比较发现,生命周期及代际支持理论对务工型老年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适用性远高于市场...  相似文献   

15.
唐果  石静 《西北人口》2010,31(1):80-84
由于长期受二元结构的束缚。农民工群体一直处于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奉化西坞镇农民工社区“力邦村”首开全国先河。创造了农民工、投资商和政府多方满意的“和谐共赢”模式。本文从政府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力邦村”模式.以期有助于改善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钟真  简小鹰 《南方人口》2010,25(1):57-64,13
本文对农民打工前和打工中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正是学习促进了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而目前农民工的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组织过程,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向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以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条件行业差距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选取流动人口典型就业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探讨行业之间就业条件差距的代际变化情况,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丁资、劳动强度、社会保险状况等就业条件的行业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农民工就业条件的代际差距有明显扩大趋势,反映出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与部分劳动者的权益损害。行业待遇差距过大,将会恶化劳动力供给结构不均衡,甚至加剧近些年出现的“用工荒”现象,不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深入了解农民工的信仰、理想及对己、对人、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对于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调查显示,一半多的农民工认为自己"还是农村人";近1/3的人认为"农民工"这个称呼"是带有侮辱性的称号";60%的人打工目的主要是养家糊口;最不满的社会问题是"以权谋私、钱权交易",大多数农民工眼里的幸福是"得到社会尊重";一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劳动所得与付出相比不合理;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什么也不信仰"。总地看来,农民工的人生态度较积极,能够关注社会问题,但自我身份认知比较模糊、信仰缺失、与其生活的城市"融合程度不够"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陈云凡 《南方人口》2012,27(1):17-24
运用长沙市25个社区994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获取住房状况总体评价系数作为因变量,通过路径分析法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状况总体较差,作为中间变量的社区环境和居住条件显著影响住房状况,社区环境因素是中间变量中影响力最大的因素。作为初始变量的收入状况、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住房类型和工作行业不仅通过中间变量间接影响住房状况总体评价系数,而且对住房状况总体评价系数产生直接影响,作为初始变量的住房公积金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状况没有影响。最后建议强化社区公共服务制度的均等化,科学界定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对象标准,充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状况。  相似文献   

20.
简新华  黄锟 《人口研究》2007,31(6):37-44
调查表明,当前农民工的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工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拖欠问题有所缓解,政府给农民工提供的服务有所加强,但是农民工收入低、处境困难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市民化愿望也远远没有实现,所以必须在进一步落实各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加大相关投入,逐步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和资金困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