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五四抒情小说的抒情内涵进行阐释,认为激愤、孤独、感伤是其主要情感基调,记录着五四人的情绪变迁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虽有动机上的相近之处,却有性质上的不同.这导致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出现了形态上的差别.晚清小说变革持续的时间、规模都超过“五四”,但却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的自觉性更强,也更注重文学自身的特征.晚清小说变革并非必然走向“五四”小说,它的变革路径与“五四”有很大不同,即基本保留古典小说模式,只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容纳一些新的思想、艺术因素.“五四”小说变革因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精神与艺术的一体化即“心理化”.通过“心理化”,“五四”小说最终实现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五四小说文体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代是文体自觉的时代。“杂异”是五四小说文体独特的审美形态。这种小说文体的建构,蕴含着颇为典型的文化精神和试验意义,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学、文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五四“杂异”体小说。为传统小说的现代化,为中国小说的世界化,所尽的那一份历史责任,是功不可没的,也是无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4.
论五四时期爱情题材小说胡绍华五四时期,受新思潮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逐渐接受了民主、自由的观念,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窒息,以口、以笔、以血甚至以生命在呐喊,在抗争。这一时代潮流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就是爱情题材小说的大量涌现。据茅盾当时...  相似文献   

5.
早在十九世纪末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文化运动在我国就日趋高涨。到二十世纪初,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文化革命又有了新的发展。“五四”既是“人的觉醒”的时代,也是文学自觉的时代。1918年5月鲁迅以《狂人日记》翻开了中国小说崭新的一页,紧随其后,一大批中国现代作家共同创造了五四时期白话小说创作蔚为大观的局面。五四小说以旷古未见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形态,为小说最终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有成绩的领域,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 为此立下首功的,便是五四小说的理论催生。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带来了情爱小说的繁荣。“五四”情爱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对自我的肯定 ,对理想的追求 ,以及对人和人性的全面自由、彻底解放的渴求与“五四”作家精神气质的契合 ,使“五四”情爱小说在价值取向、审美品格和表现形态上 ,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五四乡土小说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 ,论者早已经注意到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存在和影响。但是对于乡土小说的性质问题 ,或者就乡土小说研究乡土小说 ,或者还缺乏文学史意识。这表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尚未实现从现实性批评完全转化到历史性研究这样一个必须转化的过程。本论题讨论的要点是 :思考五四时期中国乡土小说与五四精神的相一致性 ,以便回答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乡土小说的一个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8.
五四小说由于抒情的出现改变了其内容构成,使得五四小说在叙述角度、叙述方法情节结构和语言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传统小说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叙事视角研究毫无疑问应当是小说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小说的叙事视角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考察和检索新时期小说在一个侧面对“五四”小说的继承发展。比较研究是沿着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是两个时期小说中的全知叙事,一是两个时期小说中的限制叙事。文章认为,“五四”小说中的全知叙事具有一定的主体性。1980年以后小说全知叙事人主体性渐渐强化。与“五四”时期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小说相比,新时期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小说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化、情绪化倾向。文章还得出了其他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五四”女作家的小说叙事具有独特的“自足性”.她们以作家主体为话语中心,以个体的感知替所有角色代言,小说中各种叙事技巧的使用皆为达到个体言说的快感.从叙事视角看,作者、叙述者、被叙述者的身份不断出现重叠、错位和流动.从叙事结构的安排来看,作者惯用书信、日记等体裁推进情节发展,交代故事背景,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女作家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安排,同时又给单纯的以“心理-情绪”为中心的结构以物化的情节形式.“五四”女作家这种叙事上的“自足性”与她们当时“边缘化”的生存心态和女性意识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章力求通过对“五四”时期女作家代表性小说的叙事特征的分析,展现其背后隐含的“五四”知识女性独特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1.
崇尚科学是“五四”的主调之一,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必然受其影响与制约。考察“五四”时期的小说,我们无法遮掩科学的影响与促动。“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科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宣扬科学理性精神;对“五四”小说求真倾向的导引;对“五四”小说的批判意识的影响;对“五四”小说启蒙话语的促动。  相似文献   

12.
五四乡土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产生过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2 0世纪 30年代出现在文坛后尤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梳理了五四小说文体理论 ,它集中在对白话文的倡导 ,对西方小说思潮和小说理论特别是小说三要素的译介 ,以及对结构、叙述人称等小说手法的介绍和探讨。但此时的小说文体理论并不丰厚而且不乏偏颇。  相似文献   

14.
滥觞于五四时期的现代乡土小说到20世纪30年代左翼时期发生了明显的转向。王任叔作为五四乡土作家,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了左翼乡土作家。从五四到30年代,他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色调都有了一个明显的跨越。透过王任叔乡土小说创作的变化,揭示了五四时期到左翼时期乡土文学从文化启蒙逐渐过渡到阶级批判,从对国民性的改造逐渐转移到对农民阶级意识觉醒的挺进,这种文学现象的转向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五四”乡土小说自诞生以来,国民性批判就是其最基本的主题。从鲁迅以冷峻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五四”乡土小说作家就汇聚起全部心智,展开了对乡土大地上老中国儿女们国民性的思考。他们既怀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抒写国民性中值得肯定的正面成分,又怀着清醒的启蒙意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了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小说创作中 ,个性主义式婚外恋作为反抗封建婚姻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武器 ,受到了广大作家的高度重视。“五四”小说通过描述婚外恋者思想、行为的痛苦、惶惑和矛盾 ,深刻地挖掘出他们深层意识里落后、保守的婚姻观、贞操观和子嗣观 ,揭示了反封建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7.
孤独感之一:我独自反抗你们全体孤独感,是五四小说中最强烈的情绪之一,当你看到五四小说界中高高树起的人的自由、尊严的旗帜的时候,你同时也会发现,五四小说家连同他们笔下的先驱者,在挥手告别过去,踏上新的历史地平线的时候,他们却势单力孤而处境艰难,几乎都陷入一种孤苦无助的境地。一种强烈而浓重的孤独感,弥漫在小说之中。对于这种孤独感,人们往往被它的凄凉、低沉,甚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之际,情爱小说占小说的90%之多,在"五四"这个深刻的背景下,对情爱小说的反封建礼教、争取个性自由、婚姻自由的意义当有充分的估计.时至今日,我们对情欲与文明关系的复杂表现、对情爱与文明进程的思考,在文学上仍远远不够.在大量再版那个时期的情爱小说的今天,我们对张资平、张爱玲到当代一批小说家在这方面的"一脉相承",当有一个清醒的也是全新的描述,这不独在文学创作上有打通"现代"与"当代"的"史"上的意义,更有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作家“自我”普遍而突出地渗透于文学特别是小说之中,确是“五四”时代的一个奇观,虽说“五四”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质,在于以白话文和现代技巧为现代意识的载体,实现了对文学传统的顽强反叛和大胆革命,而作家“自我”在文学特别是在小说中的突出表现,不能不说是另一独特标记。的确,“五四”作家对“自我表现”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创造社首先举起的大旗便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郭沫若主张“文艺的本质是主观  相似文献   

20.
五四小说中的抒情不再完全依附于叙事而存在,而直接成为小说内容的构成要素。思想解放潮流为其抒情特征的形成提供了深层动力和现实基础,而文学观念上对情感的推崇,成为其抒情倾向生成并被强化的直接艺术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