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人李益曾在宁夏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据说这首七绝,当时在长安城中,谱入乐府为人咏诵,风靡一时。此后,也为历代名家选入有关诗集。解放以来出版的几种古典诗集中也有选录的,并由编者作过一些注释,但关于诗中“受降城”的注释,有的不够确切,反而把一些读者引人五里雾中。记得《宁夏日报》在一九六二年间,也曾为受降城的问题,发表了几篇文章,进行过争论,最后也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李益诗中的盐州究竟在哪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李益有两首咏西北的诗:一是七言律诗《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另题作《过五原胡儿饮马泉》:“绿杨着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一是七言绝句《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两首诗的“盐州”和“受降城”是在哪儿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歌中以七言绝句所拥有的读者为最多。唐人七绝的高手甚多,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李白、王昌龄、李益、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处于中唐的刘禹锡,其七绝创作在题材和表现方法方面,对盛唐李白、王昌龄等既有继承,更有突破,形成独特风貌,从而也确立了很高的历史地位。本文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对刘禹锡在七绝方面的贡献作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他在少年时代,就以才华横溢、“风流有辞藻”(《唐才子传》)名噪一时,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著名诗人韦应物称道他“二十挥篇翰,三十穷典坟。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闻。”(《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这仅仅是一般的称颂。最早发现他出类拔萃的是明胡应麟,胡氏《诗薮》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城上闻笛》诸篇,皆可  相似文献   

5.
含蓄蕴藉写宫怨--王昌龄宫怨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绝圣手”王昌龄现存诗歌 170余首 ,尤其是他的七言绝句 ,令后人推崇备至。明代杨升庵称 :“龙标绝句无一篇不佳。”其中以宫怨为题材的诗作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这样评价他的宫怨诗 :“深情幽怨 ,意旨微茫 ,令人测之无端 ,玩之无尽 ,谓之唐人《骚》语可。”王昌龄缠绵细腻、婉转委曲的宫怨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成功的。王昌龄的宫怨诗 ,洗尽了南朝宫体诗的铅华 ,绝无浮靡轻艳的色情成分。他不是庸俗低级地描写女色 ,而是以含蓄蕴藉的手法 ,深刻揭露宫廷生活的黑暗 ,反映被…  相似文献   

6.
“龙城飞将”一词出自王昌龄《出塞》一诗。全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是盛唐写边塞诗的著名诗人。他最擅长于以七言绝句这一诗歌形式写诗,赢得当时“诗家天子”(一作“诗家夫子”)之称号。有唐一代,只有李白的七绝堪与之伯仲。卢世璀《紫房馀论》说:“天生太白,少伯(昌龄字)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王昌龄七绝诗”善于用含蓄凝重的语言,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意旨遥深,尺幅千里,蕴味无穷。他的这首《出塞》诗,同样具有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7.
七言绝句是唐代诗歌中的新兴诗体,正是唐代诗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把这种诗体推向了艺术高峰,显示出巨大的艺术功能。而李白,还有王昌龄,在这种新诗体的建设中,发挥了拓荒者、开创者的作用。 王闿运云:“七言绝句,和乐皆五句,盖仿于《淋池》、《招商》。其平仄相间,唯作四句,则始于汤惠休《秋思引》。自是以后,盛于唐代,有美必臻,别为一体。而工之至难,一字未安,全章皆顿。”(《湘绮楼说诗》)王士祯云:“七言绝句,初唐风调未谐,开元、天宝诸名家,无美不备,李白、王昌龄尤为擅场。”(《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检《全唐诗》,王、李以前七、八十年间,所载七绝不到一百三十首  相似文献   

8.
李益边塞绝句的意象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继高适、岑参之后最杰出的边塞诗人,又是继李白、王昌龄之后的律绝高手,其边塞绝句更独放异彩于诗歌林苑中.下面拟就意象组合这一单一的视角,在李益边塞绝句的艺苑中作一番粗略的巡礼.李益在其边塞绝句中灵活多样地运用了各种意象组合方式,而剪影式则是最基本的方式。《军次阳城蜂舍北流泉》就是用剪影式留下了一帧令人拍案叫绝的军旅生活小照:  相似文献   

9.
李白王昌龄同是盛唐著名诗人,都主要活动在开元天宝年间,(王昌龄略长于李白),晚年又都有贬谪之行,李病死,王被害,结局都很凄凉。他们在政治上都不得意,在诗坛上却都享有盛名:李白有“诗仙”之称,王昌龄有“诗家夫子”(一作“诗家天子”)之誉。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上,两人超群逸论,不相上下,被后人并推为“七绝圣手”。如明焦竑《诗评》云:“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联壁”。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这些评语,都是将两人相提并论、一样推崇的。  相似文献   

10.
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的七绝《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然而,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关于他的资料却很少.近年来,学界克服重重困难,钩籍稽沉,对王昌龄及其诗作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昌龄研究中"生年"、"籍贯"、 "仕宦" 、"宦游、交游"等主要成果和问题分别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11.
对王昌龄与李白的思想性格及七绝的内蕴与艺术特点进行比较,看出二人之诗题材各有所重,但送别诗都写得很好。在艺术上,李诗长于“淡妆”而显自然之美,王诗长于“浓抹” 而又返归于自然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同是七绝“神品”,同是盛唐雄浑秀丽诗风的极致。  相似文献   

12.
明人胡应麟说:“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少室山房笔丛》)至鲁迅说得更明白:“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唐人才开始有意为小说。现在有学者认为六朝已有有“意为小说”的萌芽。撇开这些争论,有一点可以肯定:唐人已经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小说的自觉时期已经到来。 唐人怎样“有意为小说”呢?本文侧重从李益的生活事实与《霍小玉传》中的审美事实的联系与区别,探索唐人自觉地进行小说创作的部分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3.
七言绝句是唐代诗苑中最引人注目的花朵之一,盛唐诗坛的七言绝句尤为卓绝。一时诗人辈出,名花竞艳。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李白、高适、岑参、贾至等,都是诗坛的俊彦,七绝的高手。李白、王昌龄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上,则是这群诗人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其七绝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高踞有唐三百年诗坛,占尽千古风流,使后人无出其右者。历代学者品诗谈艺,抉微探幽,对王、李或轩此轾彼,较其高下;或相提并论,誉其擅场。概而言之:推崇自然俊爽者,以太白为上;喜爱含蓄深婉者,以王昌龄为高。但纵观前人之评论,虽不乏颇中肯綮之言,然只只言片语,缺乏系统之理性分析;今人亦鲜有将二人七言绝句作全面认真之比较者。故不揣浅陋,略抒鄙见,就教于专家同行。  相似文献   

14.
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题谓之词,实则是一首七绝诗。这首诗委婉蕴藉,营造出了一个悲壮苍凉的意境,大有盛唐气魄,是千古传颂的名篇。相传,有一天,纪晓岚和乾隆皇帝谈及王之涣这首《凉州词》时,  相似文献   

15.
唐诗雷同     
《升庵诗话》卷八有《唐诗不厌同》条,举唐人诗句雷同之例凡九,多为绝句。尚可补一例:卫象《吴宫怨》末联"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怀古》七绝之  相似文献   

16.
曾赢得"诗家天子"之美称的王昌龄,是中国诗歌史上出现的最早的以七言绝句名家的诗人之一.在他为我们留下的180余首诗中,七绝诗就占了75首.这些诗作多以边塞从军、宫怨闺情、饯行赠别等为题材,反映了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社会意义.尤其在艺术上,他的创作吸取了建安风骨和乐府神韵之美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他成为唐代诗坛上享有极高盛誉的"七绝圣手"!  相似文献   

17.
高贵·崇高·感伤——试论唐代边塞诗审美情绪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边塞诗滥觞于《诗经》,长足发展于汉代,大放光芒于唐代。在唐王朝,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李益、李颀、于鹄、戴叔伦、王纶、王涯等。大诗人李白、杜甫也写了不少边塞名作。一些帝王如太宗、玄宗也写过少量边塞诗,据人统计,唐代边塞诗达二千多首。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是空前  相似文献   

18.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激情奔放、气势雄浑。诗人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参差错落的句式,描绘了蜀道的雄伟奇壮和艰险雄峻。因此,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之佳作。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论李白诗云:“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来,  相似文献   

19.
齐梁体诗是盛唐诗人在近体律诗定型后刻意仿效齐梁诗风或诗律而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岑参《夜过磐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诗不仅在表现题材和诗情、诗境等方面效齐梁赠妇寄闺之作,而且在写法上也通篇皆对、假物比象,充分体现了齐梁体绮秀映带的艺术特点。王昌龄《诗格》齐梁调声条反映了盛唐人对齐梁体诗调声之术的初步认识和理论总结,后人谓唐代即有齐梁调诗是对此书原文的误读。杜甫戏作的吴体诗《愁》与唐人所作、所论齐梁体在诗歌体式和格律方面均有显著之差异,吴体与齐梁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诗体。盛唐人之所以不太热衷创作齐梁体诗,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而时人普遍对齐梁绮靡诗风和严苛诗律持批判态度是其中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又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这首诗作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秋,李白四十五岁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千百年来,脍灸人口,影响颇大。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大胆而丰富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