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这三种意义互有关联但各有分别。就文字的形体讲,只須分为正草二体。就书写的字体讲,一般又分为正草隶篆四体,或真行草隶篆五体。就书法家的字体讲,那是指各家书法的风格,可以分得很多,最流行的如颜体、柳体、欧体、赵体之类便是。由于有分别,所以要说明我们所讲的是文字的形体;由于有关联,所以我们又可以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不过,所谓“书法”,是指实用性的书写说的,并不完全指艺术性的法书,所以文字的形体可以和书写的字体有关系;而和书法家的字体就不生干涉。因此,所谓演变,也即是由篆而隶,由隶而楷这些字体演变的过程,而不是指书法家法书的渊源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中存在着字形的繁化与省化现象。省刻是甲骨文原篆实现简化的一种途径,是当时书家有意采用的一种书写方式。如果省刻的部分为比较重要的构件,或者是省刻后与甲骨文中的另外一个字同形或相似,则有可能为释读工作带来障碍。召、朝、岳、■、畫等字的异文均存在着一定的省刻现象,旧或对它们的省刻形体存在释读上的分歧,有必要重新加以审视。认识省刻这一现象,有助于对殷墟甲骨文的正确释读。  相似文献   

3.
“齊”通作是古代文字在无法规范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现象。“齐”和“斋”是国家通过有关政府部门按照法定程序整理出来的规范化的简体字,它们之间不应再有通假关系。为了使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不转嫁到现代汉语中来.凡用简体字排印的古籍,其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均应按现代汉语规范的音形义使用。  相似文献   

4.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1,22(6):111-112
“齊”通作是古代文字在无法规范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现象。“齐”和“斋”是国家通过有关政府部门按照法定程序整理出来的规范化的简体字,它们之间不应再有通假关系。为了使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不转嫁到现代汉语中来.凡用简体字排印的古籍,其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均应按现代汉语规范的音形义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 ,我发现嗜用繁体字的现象仍相当多地存在于广告招牌商标名称之中。我抽样调查了汉口古田三路罗家墩一条街。那里挂正规招牌的店铺有九十四家 ,而用了繁体字 (包括异体字和不规范的写法 )的就有三十五家 ,其比例为 36.8%。且繁体字的书写形式也是五花八门。例如 :“车辆配件”、“百行广告”、“灯箱”、“缝纫”、“开张大吉”、“书画装裱”等。在这些“繁体字”中异体字占 3% ,例如 :“日加油” ;繁简相杂的占 5% ,例如 :“罗家墩百货商场” ;因繁而错的占 9% ,例如 :“罗家墩家俱厂”。这些人嗜用繁体字 ,大体有以下几种心理 :第…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典籍中,有一个动词“擒”字,先秦通作“禽”,它有“捉、逮住”这一常训,当今的古汉语专科词典、大型辞书在概括“禽”的动词用法时,也就依此仅立一义项。人们在阅读古籍时,就往往以“活捉”理解“禽”字。但考之以训诂,验之以史实,“禽”字在相当的时期内,其词义的发展、演变呈现着较复杂的现象,非一“捉、逮住”训所能尽括。因此,对古籍中“禽”字的训释不仅涉及到对文句含义,而且还关系到对相关史实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唐初著名经学家、语文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的训诂实践中,从广义角度择取异体字,采用"某即某字""某亦某字""某字与某(音义)同"等相对集中的训诂术语,深入训释辨析了包括造字方式不同、构件相同位置不同、更换形符、更换声符、省减偏旁、书写笔画差异等原因形成的异体字,这些异体字的训释既有助于我们识别生僻字、顺利阅读《汉书》,也为研究汉字形体演变保留了丰富资料,充分体现了颜师古在文字训诂方面的造诣及其对古籍异体字整理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看到“国”字时,头脑中首先联想到的是“国家”这个词。那么“国”与“国家”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国的字形与词义有什么关系?古代社会文化与政治怎样发展?这些问题,促使我们追溯“国”的渊源。“国”为“”的简化字。“”在甲骨文中作“”,在金文中作。其书写形式逐渐发展为等形,较奇特的是,并最终繁化为一类的形体。要从字形上考查国的渊源,就必须先分析“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或”解作:“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由此不难看出,古人在造字以表达其思想中的国这一概念时,已有这样的观念──用戈守卫的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新编《辞海》中注释语“通”和“同”的用例考察,发现“通”主要用于指称本字和假借字,另外还用来指称同源字及其它关系,而“同”用于指称异体字的用例最多,同时还用于同源、假借等现象。新《辞海》中“通”和“同”在运用上存在着交叉和混乱现象,给读者带来了一定阅读困难,有必要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0.
<正> 著名的明嘉靖间覆宋世(纟釆)堂本《昌黎先生集》和《河东先生集》,前者乃东吴徐氏东雅堂所雕,后者为东吴郭云鹏济美堂所梓。其中,徐氏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集传》一卷,半页九行、行十七字,线黑口,对鱼尾,四周双边。序、例、目及各卷末皆有“东吴徐氏刻梓家塾”之篆、隶、楷三体牌记。版心上有字数,下镌“东雅堂”三字及刻工姓名。仿宋欧体字秀挺有致,精妙动人。济美堂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二年,呼和浩特文管所维修东郊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时,在塔的第二层积土中发现了一张面额“壹拾文”的元代纸币“中统元宝交钞”.这张纸币质地为棉麻桑皮钞造专用纸;长16.3厘米,宽9.2厘米;正面由攀枝花纹作边框,行文三栏.上段第一栏书写钞名“中统元宝交钞”;中段第二栏书写金额“壹拾文”,金额下面有十枚铜钱图案,两旁书写字料和字号,字料和字号的上面各有上行九叠篆汉字“中统元宝””诸路通行”;下段第三栏书写“行中书省奏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伪造者  相似文献   

12.
文字特征是书写习惯的具体反映。在司法鉴定工作中汉字特征分为两大类,即书法特征和书面语言特征。一、书法特征。书法,是指字的结构和运笔规律,书法特征就是这种规律的具体反映,归结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字的写法特征。(1)古体字特征。指在古代使用而现代已不常用或不用的字。如:口旁一个“契”字为“吃”。(2)异体字特征。指区别于正字的其他写法。如:“武”字多一“捺”。(3)地区性、行业性写法。在一个地区内比较通行的简化字。如:女旁加“分”为“婚”。2.运笔特征。(1)特殊规律的运笔特征。如横画起笔呈上翘。…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少”、“小”是否同字 ,争议较大。考察所有用例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少”、“小”不是异体字 ,是一组同源字 (词 ) ,“少”是由“小”派生出来的 ,它一方面继承了“小”的所有义位 ,一方面也发展出“小”不具有的义位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明在现代人的心目中,眼睛是与心灵有着密切关系的。但是,如果我们追溯一下古代的语言文字,就会发现:古人的心目中,眼睛与心灵的关系远比现代人所认为的密切。 <一> 汉字中有这样一组异体字: “愕”与“(目咢)”; “睓”与“(忄典)”; “慎”与“(?)”; “愦”与“瞆”; “怅”与“(目长)”; “慻”与“眷”; “瞠”与“憆”; “(目沙)”与“(?); 在这组异体字中,目与心作为表义偏旁可以互相替换。汉字的表义偏旁与字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与“心”可以互换,说明两者有着共同之处。而在“心眼”、“心目”等一些词语中,“眼”、“目”作为词素,其意义实际上已经与“心”很相近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语言文字现象呢?这无疑只能从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清世宗雍正的“雍”和南宋端宗赵罡的“昰”在今天语言生活中的错误书写、认读,分析了其出错的原因,并就古今人名用字的书写、释读、选择及其同异体字辞书编写的关系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此文对甲骨文中的三个未识字进行了考释,认为《辑佚》398上的“■”应是“安”字,并通过考察“■”、“■”、“■”三者的用法,认识到在甲骨文中三字应是一字之异体,皆应释为“安”;《辑佚》450上的“”应是“乎■”二字之合文;《辑佚·附录》8上的“■”应是“艾(刈)”之异体。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所存“纸”字意义关系重大,影响深广。该时期社会用字,书体发展,各体皆备,可以适应于不同的文体、使用于不同的场合,与文体发展特别是与书面文学发展的关联更为直接。而书体的完备,除了文字系统楷化完成过程中自身发展的规律外,主要取决于物质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物质的因素,当时就是书写介质转换的实现即纸张在魏晋南北朝真正普遍进入日常书写领域;社会的因素,则是家庭教养的积累和崇尚书艺的社会需求。魏晋南北朝文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体裁流别,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到书体的发展和介质的转型,自会有助于某些内在联系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杜丽荣  邵文利 《学术界》2015,(2):116-124,326
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一个整合、完善多个原有汉字规范的综合性国家汉字规范标准,异体字整理是其研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字表》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所收全部异体字进行了较为审慎的重新整理,具有重要意义。但《字表》沿袭《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某些做法,将个别完全不具备异体字条件的字组确定为异体关系,对社会用字具有误导作用。其异体字整理范围只限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已整理字,置很多客观存在的表外异体字于不顾,有回避问题之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浅析错别字     
一、错别字现象普遍存在汉字属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错误字,可以说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自古就有之,古人在书写汉字表情达意时,难免会写错和用错字。现在我们读到文言文中那些“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古人在文章中写的错别字。东汉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六书”之一的“假借”用字法也证明了这点,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出一个同音字来替代,实际上写的是“别字”。可是,社会发展到高度…  相似文献   

20.
古时校书,也称校雠,后又称校勘。“勘”字本有核对、查问的意思,和“校”字连成“校勘”一词,初见于《北史·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国、刘燮等校勘石经”。以后唐的韩愈,宋的欧阳修等文学大家也都用到了这个词(韩称“点勘”。《秋怀》诗:“不为觑文字,丹铅事点勘”)。于是“校勘”这个词也就用来代称校书或校雠了。及至校书成了一门学问后,学者便以“校勘学”名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