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对台湾的行政管理至少始于明朝初期。清朝康熙年间 ,中国已在台湾“原住民”居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 ,开始涉及对台湾“原住民”事务的管理。从“夷”到“番”再到“山胞”的称谓变化 ,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或台湾当局使台湾“原住民”从“化外异族”变为“化内之民”的过程。而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期间 ,则把台湾“原住民”称作“蕃” ,后又改称为“高砂族”。“原住民”族称变化中隐含的政策变化 ,对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政治生态和“台独”势力 ,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山地平地化”为主轴的台湾“原住民”政策和试图使台湾“原住民”迅速走向汉化的政策意图 ,为 80年代以后兴起的“原住民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
9月14日—21日,由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与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原住民暨少数民族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活动在江城武汉举行。来自台湾的知名人士、原住民代表、企业界人士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海峡两岸同胞共赏明月,共叙亲情,共盼祖国统一。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一踏上武汉这片热土,无论是在哪里,都受到了热情的礼遇。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大陆同胞的无比深情。9月17日晚,由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的“江称月·中华情”中秋晚会在黄鹤楼下、长江之畔举行。晚会上,台湾少数民族原声艺术团的演员献上具有…  相似文献   

3.
台湾少数民族的传统社会组织张崇根提起台湾少数民族①的社会组织,我们就会想到清代文献中所说的“蕃社”或“社”,甚至认为社就是部落。其实,社与部落虽然都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团体,在有的族群内是一致的,有的族群则并不相同。李亦园指出:“‘番社’原为清代理蕃...  相似文献   

4.
走进滇西北     
郭净 《中国民族》2014,(9):77-77
在生活的路上,有很多人给过我指引,其中一个比我小了大约十岁。她叫秀兰,出身台湾农家,后来学了美术。1989年下旬,她跟着一群台湾朋友来到云南,偶然相识,从此到昆明来都不住旅馆,非要到我家里打地铺不可。她一年要来几次,每次都带着几本精彩的书,和当年最好的电影插曲的CD,如《邮差》、《辛德勒的名单》、《英国病人》等。台湾那套“电影馆丛书”就是她背来的,我看得很认真,最喜欢的是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的访谈,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的自述和德国电影人文德斯的电影评论集。  相似文献   

5.
广西壮族中有一支系称为“布依”,台湾省的原住民中也有一支称为“布农”。海峡两岸的布农在族源和传统文化方面有无联系?有着怎样的联系?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应台湾省布农文化经济发展协会的邀请,广西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罩圣敏、副研究员李富强和广西文艺家协会研究员农冠品。副研究员黎浩邦等四人,于1996月4日至13日到台湾省南投县的布农聚居区进行考察访问。两岸学者都感到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希望今后加强联系。广西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学者访问台湾布农地区  相似文献   

6.
几又 《民族论坛》2011,(8):63-63
8月12日晚,美国华盛顿州前州长、联邦政府前商务部长骆家辉,携家眷从美国西雅图抵达北京,正式开始他的驻华大使任期。但这位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部级高官”,履新之旅却显得十分“低调”,没有大量随从、没有警卫,背上一个包、手拎一个包,全家人都没闲着。“这像一个大使吗?”机场有目击者如此嘀咕。  相似文献   

7.
5月的深圳,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名优新特产品交易会的举办,使少数民族在特区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高交会展览中心那几天人潮涌动,热闹非常。 在交易会上千个展台中,来自祖国宝岛台湾阿里山的高山族参展代表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做记者十多年,走遍祖国内地,也是头一次正式采访台湾来的高山族同胞。 这次来参展的台湾高山族同胞,一个小伙子两个姑娘,共三位。他们的展台用了一幅巨大的布制招贴画作为背景,画面左上端有红颜色的“台湾”和蓝颜色的“阿里山”5个大字,画面主体则是高山族同胞在阿里山中群舞的场景。我在这里采访个…  相似文献   

8.
台湾白奇郭回族及其与大陆祖家的交往郭志超台湾自奇郭氏回族的祖家在福建省惠安县百崎乡。1982年成立的百崎回族乡是福建省唯一的回族民族乡,现有人口12000多人,其中回民有9000多人,系郭姓。据《郭氏族谱》,郭姓回民将自奇(或称“百奇”、“白崎”、“...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过去一些学者将此种葬俗定名为“天葬”并不科学,也不能反映其基本特点,建议今后在学术研究上宜以“鸟葬”统一命名。文章还对西藏的鸟葬分别来源于印度和中亚的说法提出了质疑,指出鸟葬的分布面相当广,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中亚、非洲东部和我国的东北地区、台湾。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都曾有过;因此鸟葬产生的地域并非是一源,而是多源。  相似文献   

10.
龙雪娜  罗天豪 《民族学刊》2018,9(2):12-18, 98-100
台湾少数民族教育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而教师的培养是保证顺利推动少数民族教育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依据《原住民族教育法》以及台湾“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员会”于2015年所公布的《发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计划(2016年至2020年)》的精神,从中梳理台湾少数民族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台湾培养少数民族教师与大陆的双语教师培养有许多共同点,对大陆的双语教师的培养乃是值得参考与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去秋大西北之行,使我终生难忘。祖国幅员辽阔,江山如此多娇,资源又如此富饶,大片的戈壁滩已变成良田,好些昔日的不毛之地就将成为鱼米之乡。新疆确实是个好地万。在吐鲁番的葡萄架下,观赏中秋之月,觉得分外皎洁媚人。边尝哈密瓜,边谈边疆的建设,真是豪情满怀。话题一转到当地的科技队伍,座上有人就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了。这当然并不是  相似文献   

12.
佛教是台湾社会民间慈善的重要力量,不仅在组织动员上能量巨大,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台湾民众的助人心理和慈善文化.佛教的“建设人间净土”、“大乘菩萨行”、“感恩报恩”等理念,融合于现代社会的“回馈社会”、“助人”、“承担社会责任”等伦理中,并与之完美结合,促进了台湾民间慈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族医药工作者有“家”了———写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成立之际文/查干夫宏文1997年11月19日,对中国的民族医药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令他们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标志着民族医药将进...  相似文献   

14.
知识荟萃     
台湾布农人的“打耳节”台湾的布农人,每月都要按农时历法规定举行各种节日和祭奠活动。“打耳节”是其中重要的节日之一。“打耳节”亦称“射耳节”,是布农人的传统节日。主要意思是祭奠祖先,祈求神灵保佑。同时藉以培养和训练男性青年的勇敢和机智,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好猎手、勇敢无畏的战士。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就是这些训练有素的战士,凭借有利的地形,抗暴御侮,使台东、屏东和高雄三县交界处的几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兴起于上世纪 80年代初期。在族群化、民粹化的政治背景下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从其产生之初起就混杂着民粹的因素。原住民运动在中前期发展阶段 ,在民粹手段和社会动员等方面与台湾的政治反对派互相借重 ,并形成策略互动。而台湾原住民的“正名”诉求则是由国民党籍的原住民“民意代表”和原住民运动相互配合得以实现的 ,台湾的原住民政策也由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正名”实现后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开始分裂并趋于衰微 ,但同时愈加民粹化  相似文献   

16.
天南地北     
天南地北傩学在台湾傩学研究的国际化,是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1990年台湾清华大学王秋桂教授提出“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的计划后,得到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促使大陆、台湾、香港、欧美地...  相似文献   

17.
7月16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组织首都少数民族代表100余人举行座谈,强烈谴责李登辉公然宣称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的言论,认为这彻底暴露了李登辉蓄意分裂祖国领土和主权,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本质和意图。与会代表表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血浓于水,骨肉相连。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部事务,绝不是什么“国与国的关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分裂祖国的言行是中国56个民族不可动摇的坚定原则,也是保…  相似文献   

18.
尘缘     
尘缘李松武我认为所有与我相识的人都与我有缘。要不,世界如此之大,“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人类历史如此之长,为何只有他们在历史长河的这一瞬间、在地球的这一个小小的角落与我相识相伴?我是一个教师。每迎接到一届新生,我都首先向他们述说我们的缘份:为什么五大洲...  相似文献   

19.
我所永远难忘的多吉才旦“……我有幸目睹、经历了自和平解放以来西藏所发生的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巨变,成为西藏现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当事人。其中使我尤为难忘的是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政府第一任主席多吉才旦“自治区30年日新月异的发展,雄辩地...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2月,我曾对台湾高山族舞蹈文化有过一次10天的探访之旅。祖国宝岛湿润的空气、秀美的山川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那些高山族多彩的习俗、天籁的乐音、翩迁的舞姿更是让我难以忘怀。用心体味,我从台湾高山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得到昭示:传统与现代,或许可以从交锋化为和谐;我们或许也能够找到文化自觉的新路,而不至于迷失在“现代化”对传统遗产的消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