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越女"一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词汇,在唐诗中出现频繁,然而这一现象却极少被关注,文章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越女"一词进行简单地考释,并粗略分析唐诗中的越女形象。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拈出"意境"一词,以之论元剧之美。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境,历来学术界争论较多,但基本观点偏重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王国维所论元剧"意境"之美则侧重于表现戏剧情景逼真、语言质朴、自然通俗、落尽铅华之美。王国维慧眼独具发现了元剧之意境美,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其别样之美,从而奠定了元剧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其文艺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融合的结晶,其115首的《人间词》闪耀着作者关于"意境"理论的光辉。文章从王氏的理论入手,选取其词作,着重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意境"理论在《人间词》中的表现:一是《人间词》对意境理论的实践;二是《人间词》所表现的"意境"理论的缺憾。  相似文献   

4.
多层次的美学命题交替、重叠、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了沈从文个性化的审美视角———忠实于"意境"的出世姿态中,却又蕴涵着重视"言志"的入世哲学。"意境美"使他的文学作品从纷纷扰扰的现实中游离和挣脱出来,在大自然犹如天籁之音的牧歌文体中获取那宁谧、优美、悠远的精神家园。"言志美"则使他凭借其自有的价值观、道德感、评判力向现实猛冲过去,直笔或曲笔地表达自己对于改造现实的真知灼见。"意境"与"言志"这两种美学命题之间的矛盾、张力内化于"道"之中,从而最终和谐统一,这是沈从文审美观的独特所在。这种多重建构的美学根基,成为一个作家人生态度和文学风格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要素。  相似文献   

5.
在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层审美特征下,唐代意境理论的核心美质体现为对浑全之美的追求。浑然一体性正是庄子道论的核心特征,这一特征同时映射到了庄子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认识中。唐代意境理论中的浑全之美追求体现的是对庄子道论中浑全自然真美思想的继承。唐代意境理论对浑全之美追求具体体现为"境"概念的引入,并在唐人构设意境理论时从意境构造过程、意境的核心美质和意境的审美鉴赏的全方位思考中表现出来。司空图的"全美"观是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最高、最集中的表述。庄子道论与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的融合,得益于唐代的崇道风气和诗评家对庄子的向慕之心。  相似文献   

6.
稼轩词是一部具有情感美的伟大词篇。这种情感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对国家和个人前途的忧虑之情。这种情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7.
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出发,分析《雨霖铃》原词的音韵、语句形式及意境特点,并据此讨论许渊冲与徐忠杰的两个英译本在音韵、形式及意境三个方面对原词特点的再现,通过原词与译本、译本与译本之间具体的对比分析,得出两译本的优劣。两译本虽然整体上都是不错的译本,但许渊冲在其理论主张下所译的译文很好地再现了"音美、形美、意美",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词人.在当时慢词盛行的风气之下,小山却醉心于令词的创作,且取得了最高的成就.小山词不同于他人的艺术境界可以概括为词境的朦胧深美,具体表现为:渺远朦胧的意境创造;惆怅蕴藉的寄托手法;浅处皆深的语言风格.正是小山词朦胧深美的意境创造,推动了词体由代言体向个性抒情的转化,也使得词这种"娱宾遣兴"的卑微文体具有与诗一样感物赋情的品格.小山对词体的意境开拓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最有才华.他创作的诗歌不仅数量丰富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而且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诗选择的意象和创造的意境不仅气势充足,境界阔大,而且清新秀丽,境界优美,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壮美的也是优美的;抒发理想抱负,庄严、圣洁、伟岸,给人的美感是崇高的;抒情叙事"骨气奇高"、"情兼雅怨",遣词造句"词采华茂"、"体被文质",不仅具有"骨气奇高"的刚健美和"情兼雅怨"的阴柔美,而且也具有质而有文,文而有质的辞采美,对偶工整、音韵和谐的韵律美.  相似文献   

10.
张孝祥词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即高洁诚挚的人格美;豪壮忠愤的崇高美;风景秀丽的图画美;虚幻缥缈的飘逸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