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人口生产偏好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决定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优化配置,影响着供需变动、技术进步和分工深化,是推动产业发展跳出"低技术均衡"的内生动力。1980—2010年中国人口与产业发展数据的计量检验证实:现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为重点,创造人口生产量质偏好转变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文章使用2001~2007年微观企业数据分析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赶超行为与要素市场扭曲对就业的影响,发现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和要素市场扭曲共同导致资本密集型产业超常发展,并诱发有偏的技术进步,形成资本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最终造成经济快速增长而就业吸纳能力下降。检验结果显示,赶超行为和要素市场扭曲是抑制中国制造业企业就业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对不同规模企业就业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作者认为,应纠正经济发展中的赶超行为、缓解要素市场扭曲,以逐步实现符合地区资源禀赋的技术进步,最终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作用从而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个高校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工资水平、就业单位类型和主观满意度等三个方面测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把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分解为学术性人力资本和实践性人力资本,他们的社会资本分解为家庭经济性资本和家庭社会性资本,具体考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他们工资水平和就业单位类型产生正向作用,但对就业的满意度则呈负面影响;另外,与社会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更显著,结合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本文也讨论了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现实背景,深入研究人口红利变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耦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3~2019年中国19个行业门类面板数据,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分段探究人口红利、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探究人口红利、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2010年以前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2010年以后人口红利总体消失;(2)当纳入产业结构因素,2010年以后人力资本红利仍然存在,但人力资本红利对不同资本装备率行业存在异质性影响;劳动力数量红利只在高资本装备率行业存在且显著性水平不高;(3)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不同时段、不同产业结构下都十分显著,且资本装备率越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201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和验证平台经济发展对多层面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台经济发展对产业、行业和技能层面就业结构有显著影响。(2)平台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U形”关系。拐点前,平台经济显著降低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的比值、高技术行业就业占比及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比值;拐点后,显著提升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的比值、高技能行业就业占比和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比值。(3)平台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存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存量在平台经济影响就业结构的机制中起中介作用。文章认为,应合理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建设多元化包容的人力资本关系,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规模已经进入负增长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使用1991-2020年省级数据,利用面板门槛效应模型研究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考虑实际经济运行的条件下,以人口老龄化作为门槛变量,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为负,且人口规模扩大或缩小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强于对经济增长数量的影响,而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数量的影响为正;在人口规模变动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均呈“U”型的关系。在生育政策调整的情况下,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投资、资本集聚、开放对外市场等途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人口规模有助于经济增长数量的提高,但规模扩张却不利于实现效率优先的发展目标,即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在人口规模巨大优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变量,在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并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仍然规模巨大的劳动年龄人口,提高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基本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谢勇  赵亚普 《南方人口》2009,24(3):49-56
文章使用南京市部分高校的微观调查数据,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概率、起薪水平和就业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因素与大学生的就业概率、起薪水平之间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对于大学生能否进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就业却没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概率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对于起薪的高低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于大学生进入公共部门内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口学刊》2015,(6):103-110
刺激消费、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及提升出口是当前我国落实"稳增长、促就业"目标的主要调控手段。本文聚焦中国各主要经济区域的就业问题,尝试定量研究这些最终需求对区域就业拉动作用的大小、空间分配和拉动效率。具体采用劳动力扩展的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labor-extendedly MRIO)模型,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最终核算出2007年中国八区域最终需求的就业拉动情况。结果表明:位列前三名的中部、西南和东部沿海区域的就业拉动量之和占全国就业总量的48.35%,说明该三区域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就业效果明显;对外出口的拉动效应占总量19.15%,低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相比于消费和投资,对外出口就业拉动作用明显偏弱。各区域就业拉动效应的诱发和承接情况差异较大,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劳动力容纳密度相关。中部、西北、西南三区域最终需求的就业拉动效率高于全国水平,而京津区域及外部出口就业拉动效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25%,表明我国的促进就业政策应适当向上述三区域倾斜并且应专注于扩大内需,以达到更强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影响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的理论分析,利用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的统计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能够推动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提升就业水平。在产业内,数字经济能够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占比,同时减少低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占比,劳动力由低技术部门向高技术部门转移;在产业间,数字经济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占比,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占比,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数字经济显著提升高学历劳动力的就业占比,不利于低学历劳动力就业。当前产业升级与稳就业总体能够协同推进,但存在短期的失业问题,公共政策应注重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劳动力的数字技能,保障低学历失业群体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0.
刘翠花 《中国人口科学》2022,(2):112-125+128
文章从理论层面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创业增长的影响及其机理,并利用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有效优化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和产业间的协调程度。(2)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激活劳动力市场创业热情,无论是生存型创业还是机会型创业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效应,且数字经济发展对机会型创业的影响大于生存型创业。(3)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分工深化助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创业增长。文章认为,应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以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切实促进创业增长。  相似文献   

11.
个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和Heckman两步法,估计了个人社会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概率和初始工资的影响,并与非社会资本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尽管部分社会资本的"质"和"量"对就业有一定的显著正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学生个人社会资本因素无助于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改进;相反,非社会资本因素,包括个人人力资本和公共信息等,是影响就业和初始工资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劳动力市场效率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值和就业在增长的同时,就业弹性出现了下降,就业结构调整落后于产业结构升级,经过研究上海市就业结构出现了明显好转,就业偏离度明显缩小,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同时本文还构建了三次产业生产要素投入模型,分析了当前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指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原则是:全面统筹就业和产业发展,逐步打破流动障碍,实现产业规模效应,发挥区域优势。具体做法是突出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服务、淡化制造业、淘汰落后产业、明确中心城区和周边各区县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经济效率测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选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劳动力作为投入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职工工资总额作为产出变量,运用DEA分析法对中国城市经济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城市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城市规模效率与城市人口呈正相关关系,增加城市规模能够提高城市效率。中国近年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呈轻微下降趋势,城市规模效率呈低速增长。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城市以东部地区城市为主。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甘肃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减弱,就业难问题依旧严峻。此外,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其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不协调。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巨大;第二产业并没有因为拥有巨大的就业空间而接纳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但在现有的状况下,未来接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目前出现的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结构性失业。民工荒并不是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运用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演变和土地利用互动的作用机理,对四平市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三率”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2)用人口分布与产业结构对比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的职业转移相对落后于空间转移;(3)通过多因素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化非经济拉动,而是建制镇数量增加和其规模扩大所致;(4)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分析表明四平城市建设与农村住宅“双重”蚕食耕地,加剧了人地矛盾;(5)今后四平应以农村产业化拉动人口职业转移,挖掘土地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尹新哲  杨柏 《西北人口》2012,33(4):89-93,100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受到技术、资本、能源、环境等诸多要素投入的影响。本文构建并刻画了基于能源与环境约束的能源消耗型产业在考虑人力资本积累(涉及到原始能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和产业污染物的治理)的技术进步影响下,实现其产业的稳态经济增长路径,并尝试分析了技术进步形成的污染治理和能源回收再利用对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加快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进程是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区域就业人口变动角度,分别选取东部典型产业转移省份(广东、浙江、江苏)、中西部典型产业承接省份(安徽、湖南、湖北;广西、陕西、四川),利用各省1978—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数据,建立时间序列ARIMA模型,并预测2011—2014年各省三产就业人数,从未来就业变动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沿海产业转移尚未形成规模趋势,且西部产业承接比中部发展较快;(2)产业转移区域内部差异显著;(3)沿海三产发展滞后、中西部二产水平低等是阻滞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到世纪之交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02年"大学生就业难"开始出现,2003年以来就业难形势持续严峻。当前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排斥就业、经济发展不均衡约束就业、技术进步挤出就业岗位的需求格局,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供给仍大幅增加,2009年将达到600万人大关,大学生就业在数量、质量、结构方面存在着巨大矛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任务紧迫。  相似文献   

19.
苏苹 《人口学刊》2002,(4):10-13
许多人口现象如生育、死亡、寿命、年龄、性别等都是以人口的生物属性为自然基础的。因此人口变量必然与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伴随社会进步与社会实践的深入 ,人们对人口变量的认识也正不断深化与拓展。人口科学必须要研究与人口变量有关的健康问题 ,才能透视人口现象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 ,才能摸清和掌握人口变化的规律。因此 ,通过多学科的相互合作与互相渗透 ,研究与人口变量有关的健康问题是新世纪深化人口研究的必然趋势 ,也是2 1世纪人口科学研究的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水平对大学生城镇就业规模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给总量增长对专业供给结构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城镇就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专业供给结构不同的变动方向,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与结构性失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就业矛盾的缓解,有待于经济结构的持续改善和高校内部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