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意识形态是法律意识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意识的最重要的属性在于,法律意识形态具有价值性.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性表现为法律意识形态体现人们的法律价值观或者政治倾向性,决定法律活动的发展方向.法律意识形态反映人们有关法律问题的基本立场、态度、价值观或者政治倾向性.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在法律领域的体现,是法律意识的核心内容.法律意识形态对法律活动具有方向指引作用,是法律意识中最具有指导意义的组成部分.统治阶级的主要法律思想就是社会的主流法律意识形态,决定着法律意识和法律活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东浩 《社科纵横》2007,22(6):98-99
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使他们成为守法公民,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本文就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育策略作了简略的论述,提出减少大学生犯罪途径之一,在于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不断丰富学生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及法律自律意识,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3.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这是国法学界关于法律意识概念的主流观点,在我国长期流行。这种对法律意识概念的解释,来源于前苏联的法学理论。这样的法律意识定义,有其合理性,但并非是绝对科学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法律意识的认识也应当有所提高。法律意识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对法律意识问题的认识也应当立足于心理方面。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法律意识更能够揭示法律意识的具体心理表现,也更加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4.
法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法律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法律规范与制度、法律设施等为内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内在矛盾与冲突主要存在于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等隐型结构层面,这种内在冲突的根源在于不同法律文化的物质依附性和政治功能性不同.要解决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冲突,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中国公民的法律素质,提升整个社会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研究者在比较中日法律意识之后,通常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不如日本,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法律意识并不仅限于内法层面和私法层面,日本人在普通法律方面的意识确实优于中国,但日本人缺乏是非观念,在对法律本质的认识上,在公法、国际法律层面的法律意识一点也不比中国好。特别是近些年日本新民族保守主义兴起,其国家决策和民众舆论所反映出的对外法律意识更让人担心。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日本人的法律意识真的很好吗?本文将试着给出答案。  相似文献   

6.
秦东地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法律意识的状况体现在农民学习、理解、掌握和遵守法律的心理状态和行动等方面,农民在法律意识上的欠缺,制约了农村法制化建设,以秦东地区农民的法律意识调查为例,应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并掌握法律知识,加快农村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它的概念和本质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对法律意识的概念和本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资产阶级的法律科学中,法律意识被解释成“心理的综合”、盲目的“合法感”、“法律感受”等等,从而把它归结为人们的心理活动现象,并为了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利益,把它和互相对抗的世界观割裂开。他们不是在理智的活动中,而是在感觉和直观中发现法律意识的本质。十九世纪德国法学家鲁道夫·叶林写道,“法律意识和法律信念是为人民所不得而知的科学抽象”,“法的力量正如爱情的力量一样,是以感觉为基础的”。与此相适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封建社会服制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分析,说明了封建社会法律思想和法律意识儒家化的过程,指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法律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对村务进行有效监督是中国村民自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村级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和遏制村干部腐败的重要机制.随着农民民主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他们已经认识到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性,认识到有效行使监督权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中国关于这方面的法律还很不完善,整个农业农村法律体系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村务监督和农民权利保障的法律更是严重缺失.这种缺失显然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权利的保障,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新农村的建设.结合中国当前农村法制建设中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并完善中国的村务监督法律运行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对法律意识内容结构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律意识是法制实践和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我国以往的法理学对于法律意识内容结构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认为有必要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学者们近年研究的新成果,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系统性的再认识。文章分别从法律意识的认识程度、法律意识的心理结构、法律意识的主体范围、法律意识的主体角色、法律意识的客体内容、法律意识的地位作用和法律意识的历史演进七个不同的角度,对法律意识的内容结构作出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法律意识在法治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方学界已经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中国正处在迈向法治社会的途中,也有必要加强对法律意识的研究.为此,首先需要对当前中西方学界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观进行回顾和检讨.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真实的法律意识模式,并在马克思主义法律原理的指导下,发挥法律意识的能动作用,以促进和谐的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与宗教信仰以及法律意识的形成关系密切.从语源学的视角能够剖析法律信仰之源起.当前,人们对法律信仰问题还存在着多种认识上的误区,对此予以深切考量是奠定法律信仰的理论基础.法律信仰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法律自身发展规律均是提升公民法律信仰、推进法律文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与法律宣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凤婷 《探求》2005,(3):28-30
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要使法律深入人心,并激发起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必须依赖大众传播媒介的参与。进入新世纪,我们拥有先进的传播工具,只要我们善于传播,法律宣传的效果就一定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放大,从而赢得民心,实现中国社会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6):19-22
公众生态法律意识的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关键所在,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途径。要正确运用生态文明理论,整合法律精神的深刻内涵,积极开展生态法律实践活动。通过法治建设全面提升公众生态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郭明霞  扶庆松 《社科纵横》2009,24(12):87-88,96
法律和社会伦理是社会工作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守的两种行为准则。社会工作实践中,人们高度重视社会伦理,却忽视了社会工作法律。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社会工作法治秩序的建构不可忽视,同时也存在着现实障碍,要从社会工作者及服务对象法律信仰的建构、法律意识的重塑、社会工作法律资源的补给和法治秩序与社会伦理的整合着手,构建符合中国社会工作现实情况的现代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6.
论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是评价社会主体对现代法律和法治主观把握状况的标尺,包孕着法律形式观现代化和法律价值观现代化的标准,而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状况则是评价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现代化程度的综合性指标.法律的形式合理性观念是现代法律形式特质的主观心理确证,它包括法律规范的形式严整性观念,法律体系的完备、和谐的观念,法律的程序化观念和法律的效益观念;而法律的价值合理性观念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内在法权关系和现代法的价值理念的体现,它包括自由追求与理性自律相统一、个人权利主张与社会利益维护相统一、人格平等和坦然面对差别相统一以及法律是维护合法权威与防止、制约权力滥用的统一的观念等具体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7.
熊明辉 《求是学刊》2007,34(6):23-27
一、法律论证与诉讼论证法律论证是实现法律理性和公正的必要途径和根本保障,它是法哲学家特别是法律逻辑学家或法律论证理论家们关注的主要对象。法律论证概念首先作为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被提出来。法律逻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20世纪中叶,而1951年Klug的《法律逻辑》一书的出版  相似文献   

18.
赵贤和 《社科纵横》2010,25(8):64-66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核心所在,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行政,必须要有清醒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法律实施。推进依法行政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基本标志是公权力受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19.
法律修辞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新 《求是学刊》2012,39(3):84-90
论者通常把修辞与逻辑对立起来,很少论及二者如何统一于论证过程,而在法律领域尤其需要这种统一.法律的学科特点在于其推理前提的开放性和结论的封闭性,因而在法律推理过程中,需要通过修辞将开放的前提集合论证为可接受的封闭性前提集合,也需要通过逻辑根据封闭的前提得出必然的结论.文章通过对法律推理过程及其特点的分析,论证了法律修辞与逻辑的统一性,即逻辑是修辞,是最具说服力的一种修辞;修辞也是逻辑,是在无法直接进行演绎推理时所备选的逻辑.其目的都在于提高法律推理结论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法律文化创新是在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民阶层明显分化、城乡二元结构渐趋弱化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法律文化理念的背离、法律制度选择的冲突及法律发展方式的相向等方面.目前,中国农村正处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传统的乡土文化还没有消弭,现代的法律意识尚未生根,农民信仰法律缺乏物质、文化与制度基础.遵循法律文化的生成规律、奠定法律文化的经济基础、完善法律文化的运行机制、建立法律文化的保障措施是新农村法律文化创新的系统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